深圳这座城市,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可追溯到7000年前;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当中,查明深圳文化遗存数量达到1945处。这里有珠江口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咸头岭遗址,这里有华南最大的商时期墓葬群之一——屋背岭遗址;这里有我国东南沿海现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军事所城——大鹏所城;这里有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客家围屋——鹤湖新居、大万世居、茂盛世居、龙田世居;这里也有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奇迹、体现敢闯敢试特区精神的改革开放纪念地——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孺子牛雕像、国贸大厦等。
近年来,深圳市文物工作一直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全市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了文物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深圳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有110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1处、市级37处、区级91处。全市已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共有5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8家,非国有博物馆3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三级博物馆5家。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举全市之力推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正在成为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并不断地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独特作用。
大鹏所城
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去年,中英街界碑、东纵司令部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深圳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加到3处,集中体现了深圳文物工作的新业绩、新突破。
而深圳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经过文化赋能,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打造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新典范。
完成《大鹏所城文物保护规划》修编、开展《大鹏所城及周边地区整体保护及发展规划研究》、组建大鹏所城风貌保护委员会(专家库)……一系列举措为大鹏所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目前,深圳已经完成投资1.16亿元的大鹏所城整体保护二期工程,对赖恩爵将军第等57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并利用赖恩爵将军第、怡文楼等文物建筑推出一批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陈列展览。在维系社区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深圳立足文化交流展示、特色旅游产业、生活服务配套,科学合理划分大鹏所城功能区块,有效提升大鹏所城“四态”(即业态、形态、文态、生态),推动居民、游客、经营者共同受益。
如今,大鹏所城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亲近历史、弘扬传统、业余时间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大鹏所城不仅成功举办了201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鹏所城活化利用项目”还入选2020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2019年游客接待量达545.27万人次,同比增长28.54%,成为深圳市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市政府印发实施《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掀起第三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其中就包括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等项目。近期市委、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就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等提出了明确工作要求。
深圳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在不断创新,把文物建筑纳入城市更新容积率奖励政策便是一大创举:凡是位于深圳城市更新拆除范围内、须原址保留的私人文物建筑,产权人可获得相应的更新面积补偿,同时该私人建筑将收归国有。这项改革创新政策的落地,对非国有文物数量占比80%以上的深圳来说意义重大,有效解决了非国有文物建筑产权困境,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共赢。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恰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编制了《深圳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若干措施》,根据中央、省有关文物利用改革意见和工作要求,以“固本、创新”为基本思路,统筹规划文物保护利用各方面工作,重点针对非国有文物保护利用、文物流通领域改革试点、博物馆管理和文博人才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改革思路,为今后一段时间全市文物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该措施计划将于今年内出台。
中英街一号界碑
文物建筑利用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在深圳市龙岗区,文物活化利用多点开花,各现精彩。
其中,新桥世居成为国际低碳城的低碳体验中心,吸引了大批市民参观;甘坑炮楼院由专业公司统一规划设计,以旅游加商业的模式使原本古朴的甘坑炮楼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吉华街道利用甘坑炮楼院主楼及联排三间房屋部分,打造了党员教育基地;大芬炮楼院主营画展、文化沙龙、旅游接待,独具匠心地将传统民居隐于现代文化之中;昇齐楼被用作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会址,成为文保研究的新阵地,是全市文物保护PPP模式的有益尝试。
龙岗区以政策铺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使文物建筑利用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该区先后推出一系列引领全区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制度政策,如《深圳市龙岗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暂行办法》《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等。其中,《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是率先在全省出台的未定级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及活化利用创新政策。
近年来,龙岗区陆续由政府投资修缮了多处文物,通过文物的活化新生,带动了周边片区产业的发展。其中,2018年政府投资4253万元对大田世居进行修缮,2019年11月经向社会公开招选确定活化利用运营单位,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运营模式。目前由政府全额投资修缮的还有吉坑世居、兰桂书室、南岭炮楼和俊千学校等,这些文物将在修缮完成后,由政府自行利用或招选社会机构进行运营。
不光是龙岗区,文物活化利用在深圳各区都有生动体现。
宝安区将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打造成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该馆系全国首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将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泽培陈公祠) 打造成宝安抗日纪念馆、将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素白陈公祠)打造成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纪念馆,这两个纪念馆均被列为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广大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该区还将深圳现存最大的古书室——绮云书室打造成国学讲堂,带动市民学习国学、重塑家风、正直做人、乐善好施,使国学文化更加走近百姓,贴近百姓生活。
南山区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三方模式,从2019年9月开始全面推进。项目充分遵循城市微改造理念,坚持还原和维持古城的历史风貌,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改造后的古城,将成为遗址本体保护、历史传承、多元文化展示与城市共生的样本。
还有龙华区观澜古墟、坪山区城市书房等保护利用项目……这些,都逐渐成为区域发展新名片。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主楼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独特作用逐步显现
在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深圳华强北,有一座蕴含电子、时尚、科技元素的奇妙博物馆——华强北博物馆。该馆以3000平方米的面积,把特区40年来华强北创新发展历史进程和故事通过 “声、光、电”的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给每一位观众,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成为对外推广深圳品牌的新窗口,以及市民文化活动的新基地和精神家园。
这个博物馆还开创了国有博物馆社会化运营的先河。该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有博物馆运营经验的专业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有效激发了博物馆的全面活力。运营方围绕华强北商圈发展、创业者故事及电子行业等主题,推出丰富的专题展览,季度临展活动以及月度社教活动,担当起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
华强北博物馆只是深圳博物馆大家庭的一员。深圳目前拥有已登记在册的博物馆5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8家,非国有博物馆36家。这些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逐步显现。
自2018年11月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展出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毫无疑问是深圳最热门的展览。一批又一批的参观团体穿梭在这道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串起的时光隧道里,梳理40年来的广东历史,感受南粤最快最新的发展成就,该展览曾荣获“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深圳还成功举办了“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三国志文化展”等多个多馆参与、精品多、规模大的展览。其中,今年7月在南山博物馆开展的“三国志文化展”,汇集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36家文博单位的172件/套珍贵文物,深圳是继北京首展后的第二站展出。值得一提的是,于2018年1月开馆的南山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是目前深圳现有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区(县)级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开馆以来共举办了30个特展。
深圳还印发实施《深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大力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目前,深圳望野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深圳梵亚艺术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在文物对外交流展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续3年,深圳各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并持续开展“深圳收藏文化月”“民间文物咨询鉴定”系列活动,为市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博物馆纷纷开设线上展馆,有40余个展览搬到网上,“云上展”已渐成趋势。
深圳坚持“跨行业”、“跨区域”的跨界发展理念,深化文物与旅游、教育、科技、金融等的跨专业融合,深化与港澳、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跨区域联合发展,以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大湾区各类要素的有效流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新活力。
目前,“深圳南头古城游径”、“深圳大鹏所城游径”及“深圳赤湾炮台游径”被列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历史文化游径”、“深圳土洋东纵抗战史迹历史文化游径”及“深圳大鹏明清自然村落历史文化游径”等被列为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文物被赋予新功能,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百姓、走近生活,唤起人们心中深处的认同和共鸣,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城市社会文化软实力。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