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场寒潮威力十足,影响整个南方地区,广东韶关、清远等地下了雪,深圳人也直呼“冷冷冷”。深晚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获悉,23日全市气温图“冻得发紫”,大梧桐站和小梧桐站气温已跌至零度以下,分别只有零下2.8℃、零下1.1℃,同时两站都出现了雨凇现象。
绿叶被冰块包裹,晶莹剔透。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通讯员 蔡如春 摄
目前,全市寒冷橙色预警信号继续生效,未来3天深圳天气继续维持低温状态,市民仍需做好防寒保暖举措。
梧桐站气温零度以下,出现雨凇现象
23日梧桐山的雨凇现象引起不少人关注。那么,雨凇是什么?据悉,雨凇指的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在低于0℃的植物或物体表面“安家落户”,随后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通常是透明的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雨凇的形成与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条件有关。
娇艳的花朵被冰块包裹,美轮美奂。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通讯员 蔡如春 摄
雨凇虽然美丽好看,但也有危险。严重的雨凇现象容易致灾,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甚至威胁飞行安全。市气象台提醒,“冰雪梧桐”景色虽然很美,但梧桐山上已有结冰,道路湿滑难行,打算前往的市民应注意安全,并遵守景区规定,以免发生意外。
还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问:23日的强冷空气与2016年的寒潮,哪个气温更低?对此,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了解到,根据系统记录,2016年寒潮过程中,福田国家基本站记录到最低气温为1.7℃,自动站记录到最低气温为0.9℃。而23日福田国家基本站记录到最低气温为4.4℃,罗湖大梧桐高山站最低-3.0℃。所以,就目前而言,2016年的寒潮过程中国家基本站的最低气温比23日的气温低,但自动站的最低气温比23日的要高。
“小冰人”还将“在岗”三天,市民仍需注意保暖
未来几天,还会很冷吗?据深圳市气象台预报,强冷空气影响持续至24日,24日深圳天气多云,非常寒冷,早晨最低气温3℃~4℃,但白天可见阳光;25日~26日多云到晴天,气温逐日回升,但早晚寒冷最低气温仍在10℃以下,天气较为寒冷。展望27日~30日天气,深圳云量增多,间中有分散小雨,气温继续回升。
在降雨天气影响下,1月23日7时30分,深圳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和深圳市气象台已将全市陆地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降级为黄色。
深圳市气象台提醒市民,24日~26日早晚气温仍较低,市民要加强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使用取暖设备时要注意用电安全,避免用电过载和乱拉乱接电线等危险行为。寒冷天气下,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较高,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要注意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寒潮是灾害性天气,易带来不利影响
寒冷天气下,不少人对寒潮的产生和影响很感兴趣。据悉,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像潮水一样向中低纬度地区扩散,引发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下,一旦达到标准,就会被称为寒潮。寒潮会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对交通运输、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在梧桐山山顶,植物被透明冰块包裹。 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通讯员 蔡如春 摄
历史上我国有过哪些严重的寒潮影响?据深圳市气象台介绍,1954年末至1955年初的寒潮成为许多低温纪录的创造者,一些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从1954年12月22日开始,寒潮缓慢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降温和降雨超过10天,气温持续下降。1955年1月上旬,冷空气一次次向南推进,导致合肥气温降至零下20.6℃,南京同一天最低气温为零下14℃,连海口的最低气温也降至2.8℃。
1991年的寒潮则被称为“超级寒潮”。当年12月27日,上海经历了一整天的大雪,风力达到6级到8级,地面出现了吹雪现象。当天,南京、杭州等地也遭受了大雪和暴雪,气温急剧下降。12月29日早晨,上海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8℃,广州也几乎跌破了冰点。
与历史上其他影响深远的极端天气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的寒潮,特别是2008年、2016年和2021年的寒潮。其中,2008年的寒潮发生在春运期间,持续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对南方大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电力和交通瘫痪,许多期待返乡的旅客被困在火车站。2016年出现的“霸王级”寒潮,深圳过程最低气温1.7℃,创深圳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最低日平均气温3.5℃,也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
编辑 郑艳艳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