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书单 | 在这六本经典爱情小说中读懂爱情

读特记者 刘莉
2020-08-25 14:37
摘要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七,民间称"七夕"节。赞美和追求真挚的爱情,是"七夕节"鲜明的、永恒的主题。在此,我们推出一个"七夕"书单,跟读者一起来认识爱情、把握爱情、享受爱情。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七,民间称"七夕"节。赞美和追求真挚的爱情,是"七夕节"鲜明的、永恒的主题。在此,我们推出一个"七夕"书单,跟读者一起来认识爱情、把握爱情、享受爱情。

我们首先推荐的是爱尔兰女作家萨莉 · 鲁尼的作品《正常人》,这部作品曾多次获奖,已被翻译成 46 种文字,成为全球畅销书。

在这本小说中,康奈尔和玛丽安在爱尔兰西部一个小镇长大。在学校,康奈尔备受欢迎,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独来独往。然而,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对话,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和他们今后的人生。

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大学数年中,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最后在她走向自毁、而他往别处寻找生活的意义之际,他们究竟该如何拯救彼此?人怎样才能改变另一个人,人如何才能说出内心感受让别人真切感知?

继《聊天记录》之后,萨莉 · 鲁尼在她的第二部小说《正常人》中,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为当代小说注入新生力量。

《正常人》

(爱尔兰)萨莉 · 鲁尼 著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7 月出版

我们推荐的第二本书叫《我这样的机器》。在这本书中,英国国宝级作家伊恩 · 麦克尤恩 2019 年再度突破个人写作的舒适领域,强势涉足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创作了一部带有鲜明麦氏标签、兼具浓厚科幻色彩——"一部真正思考人类未来困境"的小说。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早已为世人熟知,关于人工智能,如今人类面临更为复杂的一系列道德难题: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机器人出轨人类该怎么办?《我这样的机器》中,麦克尤恩探讨了机器人道德困境,其本质最终还是引向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人际关系的密切观察——所谓的邪恶或残忍往往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1982 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在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落败,举国哗然之际托尼 · 本恩当选为英国首相。"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没有自杀,麦克尤恩给了图灵他应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审判、监禁、自杀。图灵得享高寿,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创造了技术奇迹。

与此同时,32 岁的伦敦人查理开始了两段新的关系:一,他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二,他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亚当"拥有以假乱真的智能和外观,能够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在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于是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 …… 事情也慢慢开始失控。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对于那些人类无法掌控的技术,这部小说将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我这样的机器》

(英)伊恩 · 麦克尤恩 著 周小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8 月出版

我们要推荐的第三本书叫《爱情笔记》,是英伦才子阿兰 · 德波顿爱情写作领域重磅作品,作者以哲学的角度探索"爱情",教我们如何认识爱情、把握爱情、享受爱情。

在《爱情笔记》一书中,一对青年男女邂逅在从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一段浪漫恋情由此展开。从第一次亲吻到第一次争吵,从亲密无间到移情别恋,从甜蜜欢喜到心痛欲裂,其间种种交往细节,都在本书中得到细腻生动的记录。作者在哲学的层面上,探索爱情的每个阶段。以他冷静睿智的头脑,实现理性清晰的解剖,帮助恋爱中的人们走出迷雾,重新认识爱情。

阿兰 · 德波顿不乏米兰 · 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 · 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他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爱情笔记》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字里行间处处机锋,读来饶有趣味,阅毕掩卷难忘。

《爱情笔记》

(英)阿兰 · 德波顿 著 孟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8 月出版

接下来要推荐的是《小妇人》(插图珍藏本),这本书是 J.K. 罗琳挚爱之书,她说:"我第一次在一本书中看到了我自己。"

《小妇人》以 19 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生动描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家庭生活:父亲参加北军出征,四姐妹伴着慈爱的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贫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尽管充满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一直在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大女儿梅格生性爱美,对恋爱充满憧憬;二女儿乔独立自主,矢志成为作家;三女儿贝丝则是传统乖乖女,柔弱而惹人怜爱;小女儿艾米则钟爱绘画。故事追随这四位女性由女孩成长为小女人的岁月,讲述了她们的爱情经历及她们各自追寻不同理想与归宿的过程。

《小妇人》作者露易莎 • 梅 • 奥尔科特的父亲 A• 布朗生 • 奥尔科特是一个不得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为了帮助家庭,她曾先后从事过家庭教师、小学教师、医院护士等职业。后曾看护一贵妇人,并随同周游欧洲。她为了帮助家庭、爱好自由,故终身不嫁,《小妇人》中的主角乔,即以她本人为蓝本。作者从小深受父亲及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主张自强自立,强调个性与尊严,这种思想也贯穿在她所写的小说中。

《小妇人》

(美) 露易莎 • 梅 • 奥尔科特 著 洪怡、叶宇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8 月出版

我们要推荐的第五本书是《玛丽》,这本书是《洛丽塔》作者、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初试啼声的成名作。是一个"文字炼金术士"的风格练习,是一本极致唯美的青春初恋和思乡主题小说。

《玛丽》对纳博科夫本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俄国非同一般地遥远,由于思乡在人的一生中始终是你痴迷的伴侣 …… 我承认自己对这部处女作在情感上的强烈依恋,丝毫不为之感到困窘。"柏林的俄国军官加宁从邻居的一张照片中偶然发现,邻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玛丽,原来是他中学时代的初恋情人;而后的几天里,加宁不断追忆与恋人度过的美好往昔,于是将邻居的闹钟拨慢,代替他去接玛丽,期望重叙旧情 …… 作者以极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笔触,将对初恋和故国的怀念展现到了极致。俄罗斯的广袤原野、秋阳、冷雨、白桦、冬雪,在记忆的明亮迷宫中映照着往日时光。

《玛丽》

弗拉基米尔 · 纳博科夫 著 王家湘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8 月出版

我们要推荐的最后一本书是《火》,这是一本代表唯美主义文学极致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绘了极尽古雅与华贵的威尼斯深秋,展现了生命与艺术的激情交织。

《火》出版于 1900 年,是一部带有明显自传色彩的小说,通过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斯泰利奥和韶华不再的女演员福斯卡里娜的形象,再现了作家本人同著名女演员埃莉诺拉 • 杜丝的情感经历。邓南遮以秋日的水城威尼斯为背景,通过斯泰利奥激情洋溢的演说和对艺术与生活的绚丽梦幻,颂扬了"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赋予几代艺术家以不尽创作灵感的"威尼斯之魂",给人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以最美好的艺术感受,称得上是代表邓南遮唯美主义最高成就的长篇小说。

《火》

(意) 加布里埃莱 • 邓南遮 著 沈萼梅 刘锡荣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7 月出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