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旅游大热,多个话题刷屏热搜榜。其中一个话题让人眼前一亮——“哈工大推出参观攻略”。
1月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游客朋友们,请查收参观攻略!哈工大欢迎你》一文。文内明确写道:“学校欢迎游客来校园参观来访,感受学校的文化底蕴和辉煌成就。所有游客不需要预约、不限名额,持身份证、护照等有效身份证件从指定校门出入。而且,学校为教学科研单位,非旅游景点,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
此外,哈工大还贴心地为游客提供一份参观路线图,参观地点包括校名石、校园暖廊神舟揽月广场、卧震苍穹广场等。
哈工大“我校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民间和官方的双重点赞,既让人感受到哈尔滨的热情好客,也让人领略到名校应有的格局和胸怀。
其实,“高校要不要开放”一直是这几年公共讨论的话题。
有人认为,校园严格限制向公众开放,也许能阻挡部分干扰和风险,但也阻挡了真实而丰富的世界。大学要展现的胸襟,不仅在于学识的渊博与包容,也在于物理意义上的打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
有人则担忧开放后,大学校园从此失去宁静和秩序。这种担忧,某种程度上是“疫情后遗症”的一种,三年时间不算短,足以重塑公众的认知习惯。很多学生,抑或学校管理者已习惯紧锁校门,甚至把过去几十年的自由出入视为异常。
如此担忧的源头,可能还在于没有理解大学之“大”指的是什么。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墙之内的圈地之大,只服务于少数师生,而与公众隔绝。恰恰相反,大学之大,在于兼容并包,在于有容乃大。
开放是大学应有的基因。正如人大教授马亮所说,如果大门是关闭的,很难想象大学的思想是开放的、观念是包容的。 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要走出围墙,走到人群之中,用开放构建一个更广阔的人文世界。
庆幸的是,在后疫情时代,逐渐有序地恢复大学校园的开放,已成了多数民众的共识,也成为在校大学生和大学管理者的共识。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位于北京的高校宣布开放校园,而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两所高校更是开放了校内冰场,公众可入校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中国青年报》也称,今年元旦小长假前夕,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尽管目前来看,“大学校门开放”还处在某种各自表述、各异标准的阶段,远没回到疫情之前完全打开的状态——毕竟公众认为的“开放大学校园”,就是以哈工大为标准的,“不用预约,抬腿就能进”。
但积极的一面是,此次多数高校开放的深度、时间、范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不仅是对舆论和民意的正向回应,也是公共讨论的价值所在。
我们相信,在各所大学开放的不同探索中,会有更多的校门打开得更彻底。大学的精神会传播得更远,也会有更多人受益。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