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关键词”看光明强劲创新实力和未来发展优势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文/图
2024-01-01 07: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迎着2024年的第一束阳光,光明区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向着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腾势而起,开启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篇章!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这句话成为光明区最好的代言词,深入人心。

最初,这句话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的主题演讲。

犹如击鼓传花,“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在更大范围和圈层迅速传播扩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在2023年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第100期活动上,这一观点被多次提及。华大基因(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说:“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会万物生,所以光明不仅仅是光明的光明,更应该是深圳的光明、湾区的光明、中国的光明乃至全球的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以“奔向光明”寄语未来,“光明科学城是新时期深圳科创发展的一个核心。我们希望奔向光明,期待光明科学城能够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为什么大家都说“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最大的信心和底气,当然来自光明科学城。作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光明科学城承载国家战略使命,是新时期深圳决胜长远的关键板块。

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上,现场致辞的市领导表示,光明科学城的未来一定会无比光明璀璨,光明科学城一定能够成为全球科学家向往的地方。

关键词:霸榜全国性榜单

岁末年初,一系列榜单出炉,从全国性榜单看光明,感受这座科学之城释放的强劲创新实力和未来发展优势。

榜单1: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23年12月25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大设施成果“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上榜。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自动化、高通量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自主搭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平台,对发育中的免疫细胞开展解码,并以这样的海量数据为基础,绘制了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有望推动全球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这是2023年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科学研究的生动表达。

榜单2:2023年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

2023年,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在全国创新百强榜单中,光明区位列第24位。

光明区上榜与光明科学城密不可分。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前沿方向,光明科学城布局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和2所广东省实验室。

2023年,光明科学城建设迎来重大进展: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发布,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启用;

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成立,将建设国际领先的生物医学领域8大研究所,致力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两所广东省实验室全面投入使用,已开始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全面建成投用,开设学院17个;

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已开工建设,将布局建设先进光源中心等8个科学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大院大所陆续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创新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上,光明科学城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全球发出邀约,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

榜单3: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3年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深圳举办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揭晓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等系列榜单,光明区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7名。

光明被称为深圳的“工业蓄水池”,在科研经济引领下,光明区先进制造业正从“传统单一生产制造”模式向“总部+研发+灯塔工厂”模式转变,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前三季度,光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较全市增速高3.6个百分点。

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上马”,为光明区新型工业化再添新动能。2023年5月6日,联想集团全球“母本工厂”联想创新科技园项目在光明区规模投产。这是联想集团生产复杂性最高的智能制造工厂,总投资额超20亿元,生产产品50多种,研发生产近10万种配置,年产能超1600万台。

多个重点产业集群跑出“加速度”,光明经济未来可期。目前,光明区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高端医疗器械500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级企业12家、上市公司32家,专精特新企业达75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9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000家。

榜单4:2023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前三强

12月24日,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发布2023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光明区入选榜单前三强,这是光明区连续三届入选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前三强。

2023年,光明区创新打造“社区大网格+小分格”一网统管新模式,在群众诉求服务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光明区委区政府创新建立“1+6+37+264”四级群众诉求服务站点,组建1.5万名平安员队伍,打造“500米群众诉求服务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和“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积极回应民意的多元化诉求,走出了一条“纠纷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源头、诉求服务在身边”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同时,光明区创新打造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保持化解率99%以上,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关键词:科研经济新高地

围绕“科研经济先行”,光明前瞻布局。科研经济是由科研带动的经济增长,旨在将科学研究这一潜在生产力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这与中央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不谋而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要扎实做好的九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已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新地标,大科学装置“磁吸效应”,叠加“沿途下蛋”的裂变效应,加速催生产业转化,促进新产业集群形成。

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在光明科学城仅用两到三年时间起步成势,正印证了这一点。当前,光明科学城内合成生物企业总量近90家,总估值约270亿元。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其中近80%的企业又集中在光明科学城,助力深圳成为国内合成生物产业重要一极。

光明科学城内,由科研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实践,正呈现多点开花态势。2023年12月4日,深圳市湾有引力科技有限公司(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在卫光生命科学园正式开业。这个高规格孵化器内,已有4家公司入驻,100%为科学家和医生创业项目。

这是一个特别的场地,由光明区人民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合作成立,其主要职责是扶持科学家创业和服务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打造深圳源头创新标杆项目展示地和生物医药资源聚集地。

在这里,入驻创业团队可以与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联动共享配套设施和仪器。该创新中心将力争在未来5—10年内,孵化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药、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研发的创新企业,带动地区生物医药经济发展。

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这一未来产业领域,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成运行,引导超60家总估值超100亿元脑科学关联企业落地光明。

在智能传感器产业领域,光明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预计到2024年全区智能传感器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截至2023年12月,传感器企业数量从最初的16家到目前的107家, 拟意向落户超80家,未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传感器的产业集群。

此外,光明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撑科研经济腾飞。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计划;发起设立百亿级的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75亿元的3个产业基金,全面撬动市场力量,为光明科学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关键词:理想之城

以“高质量发展”开局,2023年的光明,频频站在高规格盛会的聚光灯下,向全世界释放科学之城的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诺奖得主、两院院士、顶尖专家;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科研、产业、资本力量接踵而至,搅动城市发展的“一池春水”。

2023年4月27日-28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吸引来自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浦项加速器实验室等国际科学机构代表参会,35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政产学研用资”代表汇聚一堂,共议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共商创新引领责任使命,论坛全网浏览量超10亿人次。

2023年11月10日-12日,2023光明招商大会暨第二届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大会展现强劲“吸金力”:整体签约项目38个,意向投资960亿元;国药集团、海尔集团、西门子、广新控股集团、华润等7个世界500强落户。

2023年1-11月全区招引新注册并实际经营企业727家,其中世界及中国500强项目11个、央企国企项目7个、上市公司项目21个、外资企业项目20个,合计注册资本约164亿元,预计年产值412.8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27个、国高企业25个、潜力型成长企业75个。

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大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的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慕名成为“追光者”,光明科学城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理想之城”。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光明科学城引进院士27人、科研院所人才5431人;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8.21万人;集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2468人、博士人才3458人,人数增长近6倍。

迎着2024年的第一束阳光,光明区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向着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腾势而起,开启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篇章。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