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咏香江 共赴江湖:深圳精品舞剧《咏春》开年将亮相香港舞台
新华社
2023-12-30 17:24
收录于专题:春咏香江

新华社客户端深圳12月29日电 一代宗师叶问,在香港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在中国及新加坡巡演超百场的深圳精品舞剧《咏春》,即将于2024年1月4日至7日前往中国香港,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连演5场,为香港观众献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盛宴。

香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武术名家辈出,群英荟萃,交流切磋,以和为贵。此次舞剧《咏春》在香港巡演,不仅仅是对咏春拳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咏春》海报已登香港铜锣湾户外大屏。

武舞相融视觉盛宴

舞剧《咏春》由深圳出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任编剧,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任总编导。今年4月,该剧登陆国家大剧院舞台;5月,亮相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9月,首次出访新加坡完成了艺术出海首秀,向世界诠释了新时代的东方之美与中华英雄之气。

武术和舞蹈的结合,是舞剧《咏春》的一大亮点。叶问与四大派掌门“对阵”的场面形成了全剧的高潮舞段,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逐一相会。五大门派的经典武术招式与古典舞、现代舞的舞蹈特质相融合,从掌门的solo到五大门派之间的对打,既有武术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飘逸洒脱,行云流水中蕴含武术精华。光与影和舞蹈动作的交织营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沉浸式体验。

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带来两个时代同频共振,但双线叙事之外,舞剧《咏春》还容纳了双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前者承载了故事的主题,后者则是将视觉呈现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与舞台表现中。

在舞剧《咏春》中,香云纱不仅被用在人物服饰的制作中,其制作过程也被艺术化地写进了剧情中,舞者们穿着柔滑的香云纱,翩然舞出了传统非遗技艺的万般风情。

咏春拳,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最大的特点是近身搏击、以柔制刚。因其速度快、幅度小,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这与广义上的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非常不同。在古代“舞”“武”二字互为通假字,但二者实际上差距很大。舞蹈是抒情柔美,以抒发内心、表达美为宗旨;武术则以攻击作为出发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发力。《咏春》的演员们花了一年时间来练习武术,“排练中是拳拳到肉实打实”,把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加短促、直接,更加强劲,才能够达到那种武术的质感和对抗感。编导借用升降格镜头的方式,快拳慢出但不乏力量,慢步快移但不失沉稳,提升了整体舞段的观赏性。

文脉扬传 共赴江湖

咏春拳源自南派武术,以“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构成极具特色的拳法套路,叶问是咏春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自20世纪以来,咏春拳在中国福建、广东等地传承。20世纪50年代,咏春拳代表人物叶问将其带入香港,并将咏春传授方式简化,以适应大规模教学。叶问在香港开设武馆广授门徒,成为咏春拳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的基础,其一众杰出弟子们都继承了叶问遗志,将咏春拳进一步发扬传播,使之成为赞誉国际的中国拳术。

现今,香港有着大小不一的咏春拳馆,或开于街头,或隐于繁华市区。现存的香港咏春拳派系主要有梁相系、黄淳梁系。梁相和黄淳梁都是叶问的亲传弟子,在他们的传承下,咏春拳的火种在香港继续发光发热。

当然,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的熔炉中,咏春拳已不再局限于武术场馆,更成为许多电影和舞台作品的创作灵感。一批以武术为主题的香港小说和影视作品相继问世,让中国武术的影响力走向世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武打电影中的武术指导大多修习南派武术,设计的动作招式也以南派为主,其中咏春拳的拳法套路被运用在多部武打电影中。从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到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再到梁朝伟主演的《一代宗师》,咏春拳在香港诸多武打片中大放异彩,也让咏春拳在香港日益家喻户晓。

总编剧冯双白表示,咏春拳来自岭南大地,其不仅能作为中华精神气质的一个优秀符号,还具有国际性表达的广度与厚度。

“每一片绿叶都在用生命歌唱春天”,舞剧《咏春》亦将唤起人们心中的武林世界。不管来自哪个国家、讲得何种语言,走进舞剧《咏春》的剧场,当地市民都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一场跨文化的对话,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武术)和现代的技术(舞美)的深度耦合,形成一种新的美感。

编辑 张玉洁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刘思敏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