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仁
【编者按】深圳报人刘绩辉是《新传播》杂志创办团队成员之一,首任主编。她的英年早逝,牵动了南北新闻同仁的悲情。刘绩辉早年即跻身深圳新闻业巾帼“拓荒牛”之列,默默耕耘,勤奋敬业,不倦进取,在深圳新闻界一直有着良好的声誉。本文系她的老领导、老朋友梅仁先生的纪念文章,特予刊发,也以此寄托我们的哀思。
2023年4月11日晨,我打开电脑邮箱,发现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新传播》杂志编辑部一条回执信息。发信息的是杂志责编黄浩,谈到我于4月4日传的一篇稿件的采用安排,并问我是否知道刘绩辉已于4日不幸去世。我不禁大惊,半天才回过神来。我回复:今天才从你处惊悉,也许她先生李明不知道我的联系方式:并请杂志编辑部代我转达对刘绩辉家人的慰问,希望他们节哀顺变。
一、加盟深圳巾帼新闻“拓荒牛”
我与刘绩辉相识好像是1991年夏。她正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实习。那时,《人民日报》编辑部和海外版编辑部都在大院5号楼办公。一天,我刚跨出办公室门,一位留着马尾辫,衣着清爽的青年女子走过来,向我弯腰点了下头说:“王老师好。我叫刘绩辉,也是湖北人,现在经济部艾丰主任门下实习。”她告诉我,她父母在黄石市工作。她在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当教师,很珍惜来《人民日报》实习的机会。
那时,还没有流行手机,我和刘绩辉交流不多。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结束实习,什么时候离开了人民日报社大院。直到第二年,即1992年春节过后,我收到来自黄石市的一封信,刘绩辉说她准备离开教学岗位,随男友李明去深圳发展。因为我工作太忙,我对她的选择未置可否,没有回信给出我的建议。但我知道,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一切正值创业开发阶段,许多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中,许多行业有机会,也有挑战。因为此前,我所认识的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生邢平安、原卿友已去深圳特区报社。有一年我曾和中央一个赴东南沿海的调研组到深圳,与他们聊过,多少了解些情况,也亲眼看到深圳百废待兴,还正处于发展起步之际。
1992年下半年,刘绩辉给我办公室打来电话,说她到深圳了,在深圳特区报社工作。现在住房和办公条件都不怎么好,住黄木岗的铁皮屋。我说,深圳开发不久,条件肯定有限。她说,万事开头难,但她毕竟年轻,加盟拓荒牛闯闯,也不后悔。
二、不停歇转动的轴承
一部机器,不可或缺轴承和螺丝钉;一座高楼,除了大梁,也需要一砖一瓦。刘绩辉到深圳特区报工作后,我从她每次来电话的急声快语中,感到她就像一个转动不停歇的轴承,学习努力,工作勤奋。她先是在《深圳特区报》记者部跑新闻,只要有新闻就出现在新闻现场。她那段与我的电话联系,也多是与我分享她抓到有价值新闻的快乐,并就如何写得生动些让我出出点子。她既常常被社领导派去抓重要时政新闻,又主动深入基层采访调研,写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故事。由于她工作表现突出,后来我从深圳别的朋友口中得知,她被提拔为《深圳特区报》社会服务部副主任、新闻版主编。难怪,有时她用BP机呼我,我没有及时回复,事后很难再找到她。我认识的深圳特区报朋友说,刘绩辉是位很拼命的记者,她策划采写的《糊涂医生开错药 过敏注射氯化钾 明白护士开了腔 患者拣回一条命》《军属王大妈被撞后……》等报道,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她的新闻作品连连获全国、省、市各类新闻奖项。
刘绩辉从不满足,孜孜不倦追求新知识。她在美国当访问学者期间,曾被教授问:“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知识和生活?”刘绩辉回答:“对待生活应该充满感激与知足,而追求知识应该永不满足。”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态度,她总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值得写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
由于刘绩辉知识面广,新闻业务过硬,她在《深圳特区报》较早被评为高级编辑职称。我祝贺她说,只要勤奋,才会实至名归,并鼓励她继续努力。她说:“谢谢。只是多了份责任。现在更忙了,吃饭都没有时间,总觉得有些累。”现在看来,这大抵是隐性疾病在悄悄滋生在绩辉身上的表现。
三、 以热情浇铸《新传播》
2014年初,刘绩辉给我打电话,说社领导让她主编新创刊的《新传播》杂志,她让我帮助介绍些有新闻造诣的老师,希望给予支持。她还希望我为第二期杂志写篇重头文章,随后我收到她寄来的创刊号《新传播》。杂志的封面设计,让人眼睛一亮。左上标明的一行字“传播力研究智库”,让人印象深刻。打开杂志,诸如“高端论道”“采编论见”“媒介融合”等各栏目设计很有特色。我从扉页上看到杂志编委会后面注明的执行主编是刘绩辉;再看封底前一页,才知杂志是与人民日报出版社合作出版。编者系深圳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出版发行是人民日报出版社。我想,当时也许是出版发行刊号一时还没有审批下来的权宜之计吧。但两家的合作,已彰显杂志的权威性,值得为这本杂志写点什么。
因当年的第二季我比较忙,我答应刘绩辉延后一期交稿。正好,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他在阐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点意见后,还就舆论宣传提出要求,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于是,我顿生灵感,结合自己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实践,写了一篇题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5000多字的文章,用邮箱传给刘绩辉主编。她看后很高兴,一再感谢。此文很快在《新传播》第三期刊出。不少新闻同行朋友看了,给予较好评价,认为有新意。
后来,《新传播》杂志有了自己的刊号,独立出版发行,办得越来越好。
这些年,我和绩辉尽管交流不多,但春节会互相发微信问候一下。
六年前,她发微信告诉我退休了,我还惑然,怎么不到五十五岁就退了啊?她说,感觉身体不怎么好,但退后还在为报业集团做些事,比如评评报,到大学讲讲课。
2022年春节后拜年,她竟说在医院,身体有些不适。我问她什么病,她没有直接告诉我,只说不要紧。我也就没有太在意,祝她早日康复。
去年中秋佳节,我照例发微信问候绩辉。在绩辉微信上回复的竟是她先生李明。他说,绩辉在住院,不便回复,但他也没有如实告诉绩辉的病情。我意识到刘绩辉可能病得不轻,就建议李明,如果你太太是疑难病,也可以想办法转到上海或北京医治。我哪知道,绩辉那时癌细胞已扩散转移,病入膏肓。李明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直到本月的11日,即我从杂志责编黄浩邮箱信息中得知绩辉已于4日去世,我才从李明处了解到刘绩辉去世前后实情,她经受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煎熬。我扼腕叹息不已。李明还回复我为什么没有告诉绩辉噩耗的原因,“她不让告诉别人,她怕影响大家”。直到离世前,还为别人着想,尽量不影响别人。这就是刘绩辉。
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巾帼才女,终于疲倦了,累了,她要休息。绩辉,安息吧。
作者梅仁实名王谨,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