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400期│故事里的2023(下)
晶报记者 徐黛茜 林菲 罗婉 张羽淳 余梓宏 谢晨星 王子键
2023-12-22 08:50

2023年即将过去,关键词“上篇”里,从咏春到深马,元故事中的“深圳精神”从未缺席。“下篇”中,从演唱会到文博热,从全民阅读到光影灵动,更是全方位多角度再次复盘了深圳的现象级文化事件。元故事始终在以记录的方式讲故事,记下这座城市的脉动,讲述不变的情怀。

演唱会

《回来的演唱会》,晶报2023年6月27日元故事的标题,直白地讲述了这一年深圳人乃至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绝对热点——演唱会,终于回来了。并且,这一回来,就是高潮迭起。

自今年恢复线下演出以来,在深圳几乎每周都有演唱会、Livehouse小型演出、音乐剧、话剧等形式的线下演出让人们可以观看。

晶报在今年6月推出元故事《回来的演唱会》,记者找到几位在今年频繁去线下观演的普通市民,有在周末会特意去看演唱会的上班族,有借着黄金假期去盐田看音乐节顺便旅游观光的年轻人,也有每周都会找三四场小型演出去体验的乐评人……元故事记录下这些普通人的观演体验,无一例外地,他们告诉记者,经过漫长的三年,线下生活让人觉得珍贵,在以前他们觉得演唱会、话剧、脱口秀只是一个周末消遣,现在他们觉得应该多多参与这些线下生活,要对附近的生活充满期待。

“经过这么两三年后,现在我的生活欲望也回归了。我在深圳很舒服,也会对许多线下娱乐生活有了期待。以前对于演出我没什么感觉,也不会说硬要去看,可能周末就这么过去了。没有经历疫情的时候,觉得这些无所谓,现在才明白,这种线下的演出是无可替代的,我们要去珍惜它。”一位从北京来到深圳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自今年以来,深圳每周的演出已经多到需要筛选,他很享受这座城市的热闹与活力,想要时时刻刻地去拥抱这些演出、线下社交延伸出来的快乐。 (徐黛茜)

父子

不是父子,如父如子。这是晶报元故事讲述的一个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的一段感人故事。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动山摇,生离死别。在灾难面前,深圳各界爱心力量联合起来帮助汶川阿尔村84名羌族孩子在深圳异地复学3个月。一位从中山奔赴而来的志愿者刘继军,也因此与孩子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15年后的今天,这份大爱之举结出一段比海深、比山高的“父子”情。5月29日,元故事发布《如父如子》,记者奔赴四川,见到了刘继军和他的“儿子”,并饱含深情地记录下了这段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人间大爱,故事非常感人。

独居成都的刘继军在今年确诊运动神经元病,那是一种罕见病,“渐冻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他行动不便、贫困潦倒的时候,当年跟在他身后叫“干爹”的羌族孩子朱垚麟,已经长成一个高大、善良的男人,他毅然辞去在贵州的工作,来到刘继军的身边。

当年,刘继军陪伴孩子们从深圳到成都,最后回到重建后的阿尔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如今,他腿脚不便,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到那个心心念念的地方。为了圆刘继军的心愿,5月,记者陪伴朱垚麟和刘继军,重回阿尔村。

在偏僻、熟悉的村庄里,刘继军独自坐在天台上望着远方亘古不变的雪山:“我拜托它,始终圣洁而专注地照耀着我爱的土地和人们,让他们不致流离,团圆和美。我愿减寿,换此成真。” (林菲)

文博

到博物馆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文化生活之一。博物馆里的每个展览每件文物,背后多的是勾连古今的故事。今年的晶报“元故事”,就记述了发生在博物馆以及文博界的那些故事。

2023年开年,一个关于三星堆的展览在深圳博物馆掀起了不小的观展高潮。元故事《三星堆之谜的深圳解法》讲述了展览背后的故事,南科大考古专家唐际根以实物加科技的展览手段,用实物文物和3D打印文物复原出祭祀场景,以此揭秘三星堆:纵目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组成的是一个大型祭祀场景那些难以解读的、一度被视为“外来文明”、笼罩在三星堆文明上的厚厚迷雾就这样在深圳拨云见日。

“商承祚和家人捐献给国家的文物,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全国第一”。 元故事《捐国宝给深圳的人》讲述了一代大儒商承祚一家三代的学术历程和对祖国及深圳文博事业的无私奉献。

2023年4月,河南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曹操墓到底是真是假,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元故事《此处,葬曹操》给出了考古专家的判断。

作为中西方共同智慧的岭南工艺名品,广珐琅究竟起源何时,它的早期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在元故事《广珐琅,出道即巅峰》中,借由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浑融中西 绚彩华丽——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揭秘早期广珐琅的发展,在经历了短暂的初创之后,便迅速走向成熟并臻于巅峰。 (谢晨星)

寻找

离开30年,杳无音信的老师和学生,还能找到对方吗?晶报元故事告诉你,可以!

2023年8月,晶报由上到下,发动全媒体的力量,发起了一场跨越30年的寻人之旅——帮助来自甘肃陇东的退休老师李建荣,寻找30年前他在深圳莲花中学初一9班教过的学生。

一名离开深圳多年的退休老师,为何执意要寻找30年前的学生?而深耕“大文化”领域的晶报为何要给予他帮助?这个故事隐藏的人文价值是什么?

在8月28日元故事《一场穿越30年的师生大寻找》中,揭露了其中的因缘际会。1993年,对于深圳来说,是一个印记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年份。那时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李建荣相似的来深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有的随城市一起成长,有的只是车水马龙中的匆匆过客。这些记忆不应该被时间淹没。在李建荣珍藏的日记、学生作文等资料中,记录着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师生情谊,也是一个城市的时代记忆。

2023年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之际,我们将“寻找”作为一份献给深圳的礼物,也是一份送给李建荣的退休礼物,他与深圳结缘30年的纪念。

8月10日,晶报《全城寻人》短视频发布,引发读者持续关注并接力转发。8月31日,《都什么时代了,找个人有这么难?》短视频记录了“寻找行动”幕后“曲折”的故事。“寻找行动”持续一个半月,陆续找到了当年李建荣教过的初一9班的30名学生和初一2班的37名学生。

在9月18日的《终于见到你》元故事中,记录了李建荣人生中最特别的一个教师节——9月10日这天,李建荣跨越2000公里,从西安奔赴深圳,与30年前教过的学生终于再次相聚在莲花中学,晶报也见证了这一个跨越30年的特殊班会。多年不见,学校门口两棵大榕树已枝繁叶茂,老师却两鬓斑白。但当他们返回那间熟悉的课室里,一声“上课了”让大家恍若回到当年。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三十年,时光不老。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一时刻。 (罗婉)

青春

奋斗者,圳青春!多元而包容的深圳意味着机会、梦想、可能性。深圳是青春之城,这里显现出创新向前、昂扬向上、百折不挠、当仁不让的青春气质,汇聚为一首磅礴宏大的青春乐章。

2023年,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覔书店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文化交流活动——“深圳之夜”自4月份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场大湾区城市演讲分享会,走过了惠州、东莞、佛山、广州、珠海、深圳。每个城市主题不同,均邀请到来自深圳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行业领袖作为演讲嘉宾为湾区乃至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知识、娱乐视听盛宴。

每一位演讲嘉宾,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青春特质是当“燃”不让、是实干兴圳。这里的青春,不仅指年龄的青春,更是指气质的青春,因此,这里的青春,不仅体现于像00后的赛车手沙俊同、90后的舞者赵雅琳,也体现于高少康、陈悦成这样的中年人,李凤亮、郑洵这样的长辈身上。他们在深圳之夜的舞台上,讲述深圳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等领域的精彩故事和领先创举。讲述属于特区青年一代的奋斗故事,讲述特区赋予青年的勇闯精神、创新使命、国际视野。元故事也透过《青春赛道》《跳舞吧,女孩》等文章,记录下这些动人的青春故事。

最美的青春当与祖国共奋进。深圳,蕴藏着让年轻人发光发热的土壤,一众有志青年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歌且舞而来。 (张羽淳)

阅读

文学在这一年以另外一种方式“破圈”。余华、莫言、苏童等作家,在社交媒体被年轻人热捧,成为新的“顶流”。虽然过去他们都被视为严肃的文学名人,但他们因文学而映照出的独特个性,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逐渐被年轻人所看见。他们幽默诙谐的语言、对待世间人事的通透和豁达,都反映了文学不仅是纸上的文字,更可以成为对待生活的一种视角、一种态度。某种意义上说,在年轻人普遍“精神内耗”的今天,文学正在回归。

阅读这件事,其实一直没有被遗忘。在直播带货火热的这一年,图书也成为一大重要品类。前不久频频成为新闻主角的董宇辉,就曾在直播间里带火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文学著作。这也让我们看到,无论是从过去的书店、到传统电商,再到直播带货,图书一直都是最活跃的品类,只是卖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好书的需求仍然在。

深圳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一直在将阅读这件事视为“高贵的坚持”。就像深圳读书月,到了今年已经举办了24届,仍然在坚持,而且仍然在创新。比如,今年读书月就推出了首届“书·城市·生活”书店人大会,首次聚焦全国60家实体书店为了理想不断坚持的书店人,为这一角色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元故事《书店人的雅集》就展示了这届书店人大会的重要成果。此外,今年读书月还创新举办了“最理想的阅读”城市阅读空间创意征集活动,元故事《创意,让阅读随时随地愉快发生》记录了“理想的阅读”这一创意过程,呼吁创意为城市阅读空间注入更多的活力。 (余梓宏)

空间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堡垒,以城市命名的美术馆,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与精神指向。深圳美术馆(新馆)11月6日正式开馆。元故事《深圳美术馆(新馆),约吗?》在正式开馆第二日刊出,讲述了深圳美术往事以及深圳美术馆新馆的观展故事,科技感、艺术感、历史感像巨大的浪潮一阵阵袭来,让大家感慨“这体量和质量,真像一场龙卷风”。

全新亮相的深圳美术馆(新馆)通过专题展、名家邀请展、自主策划品牌展等8个展览与1场国际论坛活动,将美术馆的全新定位和学术方向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用作品展现出一个联结多元感官、具有先锋性且启发思考的鲜活的“世界艺术史”。

作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中首个开工建设、首个完工的项目,深圳美术馆(新馆)以科技+艺术作为发展的支点,建构跨地域、跨领域的文化创新共同体,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艺术与科技紧密交叉融合提供崭新的高地。这座与城市一同成长的美术馆,即将迈入新的时代。 (谢晨星)

光影

有三期元故事的主角,是晶报人自己。确切地说,是正在学习中的晶报记者。

融合转型,未有穷期。对媒体人来说,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不改变是不行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10.65亿,而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则指出,2022年泛网络视听产业的市场规模为7274.4亿元,较2021年增长4.4%。其中,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2928.3亿元,占比为40.3%,是产业增量的主要来源。近四分之一新网民因短视频触网,短视频“纳新”能力远超即时通信。

这是一个视频的时代。那个从前车马很慢,一天只读一份报的时代,已经被快节奏的视频时代迎头赶上并超越了。媒体人必须不断奔跑,才能跟上时代的大步伐。为此,晶报人转型从未止步,我们努力向光影进发,与光影同行。

围绕着年初晶报改革动员大会提出的全员视频化转型的目标,2023年,晶报组织业务骨干开展了系列脱产实战培训。6月的北京班旨在打造全能型视频创作人才;7月的杭州班,重在提升视频制作水平;而9月的上海班,则是邀请业界专家学者就媒体转型的前沿问题展开针对性授课,并前往澎湃新闻、梨视频、观察者网等媒体单位参访,学习如何打造品牌IP,把握新闻行业及短视频的发展趋势。

晶报以6个整版的元故事篇幅,记录下了这些学习的瞬间——《讲故事的人》《与光影同行》《聚力“突围”》。

北京、杭州、上海,都是国内短视频发展的高地。这些学习,虽然并不会立竿见影地改变晶报人的技术水平,但其标杆作用和形成的学习氛围,将在未来引领晶报人更好地实现转型。 (王子键)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林菲 罗婉 张羽淳 余梓宏 谢晨星 王子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