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99 期│故事里的2023(上)
晶报记者 张羽淳 马骥远 李跃 王子键 余梓宏 林菲 李岷 邹振民
2023-12-21 08:38

《咏春》

2023年新春伊始,一个极具中国风、国际范儿的词汇,出现在晶报元故事的版面上。这就是——咏春。

今年,一部讲述以“深圳精神”致敬平凡人英雄故事的舞剧《咏春》惊艳亮相。

而早在2月23日,晶报就以元故事《当咏春遇见香云纱》,对《咏春》独具特色的“双非遗”故事进行了生动的讲述。5天之后,《武之舞》元故事,又以主创人员的角度,呈现了这部剧诞生、首演前后的精彩故事。

短短一年之内,《咏春》已经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并且在新加坡进行了国际舞台首秀,以破竹之势迎来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东方之美,成为2023“年度必看舞剧”。

剧中满满的岭南元素,既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自信,也向世界诠释了新时代的东方之美,与中华英雄之气。从火遍全国到扬帆出海,《咏春》在短时间内,已然铸就了粤产文艺的又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业内公认的推广传播范本。现在我们谈论《咏春》,它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值得深入探析的文化符号。

随着《咏春》走出深圳,火遍全国,并且登上国际舞台,元故事对《咏春》的报道也高潮迭起。8月18日,晶报推出《深圳咏春故事》元故事大型策划,对《咏春》的创作、演出、出圈历程进行了全景式描述。

舞剧《咏春》为世界提供了进一步了解深圳、认识深圳的窗口。文艺创作无国界,赢得中外嘉宾满堂喝彩的《咏春》,不仅用深圳设计活化了广东“咏春拳”和“香云纱”的“双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展现了文明交流互鉴和“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生动讲好“深圳故事”。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的城市,也因舞剧《咏春》的诞生与成功,更添人文温度和情怀厚度。 (张羽淳)

三年

2023年初,晶报连续讲述了三篇以“三年”为主题的元故事:《人间三年》《“深港人”的三年》和《三年之后》故事的主人公,就像我们身边所有人一样,都在这三年见证和经历了太多改变。

如果不是深圳社康医生李天昊在2020年1月8日接诊了一位发烧的病人王阿姨,如果不是他出于和病人“多聊几句”的职业习惯,得知王阿姨的家人刚刚从武汉回来,并随即填写流感报告卡上报福田区疾控,接下来在深圳、广东发生的很多事情,将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元故事主人公老宋经营20多年,在深圳颇具影响力的徽菜馆“醉翁亭”,2020年因为疫情的冲击轰然倒下。卖掉店面的当晚,前妻向他提出离婚。后来他自我解嘲地说,自己那段时间的经历比小说还“精彩”。

“乡镇猪”的生活骤然改变,自由穿梭在深港之间20多年的他,一夜之间发现自己已经回不了香港。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回不了”不是十天半月,也不是一年半载,而是三年。

但有些东西并不会改变;该回来的,终究会回来。不服输的老宋,又重新树起了“醉翁亭”的大旗,并且“活”到了2023年。爱情与事业同时归来,今年盛夏,他又当了新郎,组建了新的家庭。“乡镇猪”终于能回到香港,见到了阔别三年、重病缠身的父亲。这也是他出生三年的女儿第一次见到爷爷。

李天昊并不愿接受社会赠予的光环。李天昊在元故事中说,有时候也会设想,如果没有2020年1月8日的接诊给他带来的“高光”,自己的生活会怎样;无论如何,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是个尽职尽责的医生。

晶报记者在元故事采访中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如何用一个词形容这三年。结果大家讨论了很多,但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答案。这三年也许真的无法形容,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过去了。 (马骥远)

ChatGPT

元故事通常讲述的是人的故事。而在2023年4月23日,元故事的主角却破天荒地换成了一个非人类的对象——ChatGPT;并向TA提出了灵魂发问:ChatGPT,你也读书吗?

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科技事件。结合晶报及元故事定位,晶报选择在4月23日即世界读书日这天,推出了元故事《ChatGPT,你也读书吗?》,元故事创作团队向ChatGPT提出了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希望能从ChatGPT那里得到别样的答案,也试图能在这些回答中找寻属于自己关于读书、关于生活的答案。

关于阅读,ChatGPT给出的终极建议是:“可以使用我这样的工具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读书来深入学习和思考”,人工智能与自主阅读互为辅助。《ChatGPT,你也读书吗?》从阅读的视角,为读者了解ChatGPT提供了一个新的侧面。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在京举行,“ChatGPT”当选年度国际词。在此之前,《自然》杂志公布2023年度科学人物榜单,ChatGPT和10位杰出人物一同入选。由此可见ChatGPT的影响力。接下来,它的不断迭代,将给媒体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解决“人工”与“智能”的关系?这些都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命题,也将是元故事团队未来关注的话题之一。 (李跃)

深港

深圳跟香港,有着世界上最独特的双城关系。

然而,这原本血脉相通、同气连枝的双城,却在过去三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隔绝。因此,2023年2月7日晶报元故事《“双城”回归》重磅刊出,描述深港全面恢复通关的情景时,读者才如此感慨:深港双城终于“回来”了。

从新安立县450年到如今的双城融合,她们同宗同源,一体两面,山海相连,文化同频。2023年始,万象更新;疫情过后,口岸重启。一个看似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喜欢南下的深圳人,遇上了越来越喜欢来到内地的香港人。南来北往,好不热闹,但其实这一切都并不陌生,本就是一家人,走街串巷再正常不过了。

深港双城这样的双向奔赴,结合大时代大环境来看显得别有趣味。每到周末,各大口岸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在沉寂三年之后再度呈现,仿佛和此前无缝连接,仿佛这景象从未曾离开。有深圳人在社交网络调侃,“周末去深圳商场,要和香港人抢位置。”人们总结香港人在深圳的行头:休闲装、波鞋、手提“鲍师傅”。福田区卓悦中心、购物公园(星河COCO Park),罗湖区的东门步行街商圈,周末时段随处可见来游玩的香港人,他们说在深圳感到惬意、自在,会常来深圳走走。而深圳人去香港各大商场选购国际潮牌,逛展会,看明星演唱会,也成为独特的周末生活方式。3月28日的元故事《好久不见!香港巴塞尔艺术展》,8月7日的元故事《跨城周末》,都是这种双城生活的生动画卷。

除了消费往来,越来越多的深港青年也开始走向了合作交流,他们或结伴同行,或创业投资,从政府到民间,一个又一个的深港故事在续写着。深圳和香港,在这一刻仿佛从来没分开过。 (王子键)

科幻

2023年可谓中国科幻大放异彩的一年。

年初,由郭帆执导、作为续集回归的《流浪地球2》,再一次拉高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高度,被誉为科幻电影“神作”。全年不仅取得40余亿元票房,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排名前三位,还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24年第96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影片”,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科幻电影的非凡魅力。

《流浪地球》系列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可以说从原著到电影创作,完全是中国科幻人的杰作。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这座没有出现在电影中的城市,有团队完成了电影中上千件特殊道具的定制,成了现实世界里构筑科幻世界可信度的重要依托。元故事《流浪地球》揭秘了这个道具团队的故事。

作为源泉的科幻文学创作,也不断涌现出中国作家的佳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今年10月举办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深圳“90后”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历史科幻小说《时空画师》获得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元故事《海漄:时空写手》详细讲述了海漄的生长和创作历程。令人诧异的是,他并非一位全职写作者,而是一位金融打工人。获奖后他说,“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晚上加完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一番话打动了无数人,也证明了一个普通打工人也能拥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中国“科幻热”方兴未艾,可以预期的是,它将继续热下去。因为,科幻是人类承载想象力的所在,是对世界的一种好奇与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世界。 (余梓宏)

深圳设计

15年前,深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称号的城市,意义非凡。15年后,伴随着2023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的举办,深圳又一次以“设计”的名义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以“设计之都”的身份融入高端国际对话。

回望历史,一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深圳人,在报纸上发出灵魂拷问——《深圳:全球第三个“设计之都”?》,一场由一篇文章掀起的“申都”风暴就此席卷了深圳。他们辗转上海、北京,奔赴博洛尼亚、柏林、巴黎,以两份设计风格迥异的“申都”报告,珍重又诚挚地递交出一座城市的荣耀,展现深圳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文化志向。

且看今日,2023深圳设计周以“世界设计,深圳动能”为愿景,以“推动设计赋能、引导设计趋势、传播设计文化、致力设计福祉”为使命,激发深圳“20+8”产业动能与世界设计融合,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以一流设计提升城市美誉度,加快打造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元故事从4月25日到5月初,陆续推出系列报道“2023深圳设计周”特别策划,带读者走进“设计之都”的前世今生。正如环球设计大奖上首发的深圳城市视觉片《敢闯敢试》中,以科幻手法、数字视觉技术,深圳正向世界展现着属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梦想之城的城市气质。 (林菲)

故人

就在2022年即将迈入2023年的时候,球王贝利去世,无论是不是球迷,众人皆为此事而叹息,球迷更甚。因为他是绿茵场上的传奇,更是场外“大嘴预测”的话题,他和足球这项运动共同为大家带来了无数欢乐与意外。2023新年伊始,元故事推出的《球王的葬礼》,回顾了贝利多彩的一生。而悲剧似乎总有着同样轨迹——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大雪节气这天,演员周海媚去世,年仅57岁,又是众人扼腕,追忆纷纷。她不仅仅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那些鲜活的过往,随着她的离去戛然划上了休止符,回忆里的某一部分仿佛也跟着死去了。

这一年,92岁的粤语流行曲殿堂级作曲人顾嘉辉离世,去追随他的老搭档黄霑,一如元故事《狮子山下再无“辉黄”》中写道:从此天堂会有更动人的歌曲,而人世间却再无“辉黄”。这一年,48岁的歌手李玟因抑郁症在家中轻生,经抢救无效去世,她那甜美的笑容,活力四射的舞蹈,永远定格在这个夏天。然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她天生左腿有缺陷且手术不成功,这么多年来在舞台上,又唱又跳都是靠右腿去支撑。如此强大的意志力和坚韧乐观的性格,最终依然打败不了抑郁症……

我们每一年都在盘点,都在告别。故人,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关键词。他们让我们回想起往昔的美好,也让我们去珍惜当下的一切,面对未来时不要犹豫、患得患失,因为,其实到头来都会失去的,所以,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李岷)

马拉松

2023年2月20日,元故事发布《深马狂飙》一文,12月4日,又发布了《新深马 新纪录 新故事》,一个年初一个年尾,两场马拉松为这座城市标注——2023注定是深圳马拉松的大年。放眼世界马拉松,今年也是大年,人类极限再次被突破——基普图姆以2小时0分35秒的成绩,打破了此前由基普乔格保持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首位跑进2小时01分的马拉松运动员。

对中国马拉松来说,不仅赛事全面复苏,国家纪录更是两度被刷新,杨绍辉将国人的马拉松极限成绩提升至2小时07分09秒,中国马拉松纪录前五名也全部出现在2023年。

对深圳而言,今年包括全马和半马在内,一共举办了7场马拉松赛(宝安马拉松将于12月31日开跑),其中12月的深马更是取消了半马组别,只设置全马组别,朝着国际田联最高级别的白金标赛事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更令人沸腾的是,深马进入“全马时代”的第一年,男女组别的两大赛会纪录就双双告破,且均大幅提升。

深圳掀起马拉松办赛浪潮的同时,深圳市民们的跑马热情也随之汹涌澎湃,各大赛事的报名人数都大幅超出了限定规模,参赛名额“一票难求”成为常态,比赛日深圳街头“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屡屡刷爆朋友圈。马拉松的火爆,成为了深圳全民健身遍地开花的一个重要缩影,更为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提供了强大助力。 (邹振民)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张羽淳 马骥远 李跃 王子键 余梓宏 林菲 李岷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