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观 | 新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 —— 以《深圳特区报》“沈仲文”系列评论为例
2023-12-21 17:26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岳鸿雁  童晓燕

新闻评论,因其特殊的时事性、鲜明的政治性和可感的现实性,一直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如何以鲜活的时代语言和创新的表达更好发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今天党报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深圳特区报》紧扣时代主题,打造了“沈仲文”评论品牌,以其“中国立场、深圳表达”的立意与定位,以严谨、深刻又紧接地气的语言表达,为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主流媒体   新时代   评论   话语体系

在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舆论新格局的开拓,不仅仅是新媒体的使用,更是创新话语的表达方式,是新观念的传播。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成就时曾经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党报新闻评论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旗帜,同时也是向社会各个行业宣传党未来发展路线、解读政策、指导工作的重要方式,从而对社会舆论产生正确引导。[2]新闻评论作为输出观点、表达态度的论说形式,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党报评论作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力军,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有力武器。本文以《深圳特区报》近年“沈仲文”系列新闻评论为例,对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试作分析。

一、研究背景:全国舆论场上的响亮“圳声”

近年来,《深圳特区报》紧扣时代主题,以其“中国立场、深圳表达”的特点、紧扣国家战略的定位,打造了“沈仲文”评论品牌。“沈仲文”,即“《深圳特区报》重要文章”简称的谐音。自问世以来,一直以楷体字的标志性形式见于报纸,成系列推出,每逢大事表明立场,形成主流舆论风向标,如今已成为《深圳特区报》评论的一张“名片”。

“沈仲文”首次亮相于2010年9月。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9月4日和5日,《深圳特区报》首次推出署名“沈仲文”的长篇评论,分别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勇当开路先锋——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上)》《在国际化进程中展示中国气派——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下)》,对深圳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开路先锋作用、深圳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作用进行深刻阐述。2011年,聚焦当年深圳举办的世界大运会,“沈仲文”六度亮相;201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沈仲文”再度发声。“沈仲文”每次出场都伴随着深圳乃至全国发展的大事要事,每次都发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阔实践的深圳声音、时代强音。近几年,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开发布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圳防控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等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发生之际,“沈仲文”都及时发声,成为全国舆论场上的响亮“圳声”。

二、理论观照:时代命题与核心问题的多维回答

本文重点以2019年到2022年《深圳特区报》发表的系列“沈仲文”评论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和传播功能理论为基础,通过内容和关键词分析该系列文章的话语表达特征与路径,为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话语建构提出参考。

“框架”理论最早由英国人类学者贝特森提出,后由戈夫曼引入社会学,再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认为,框架的作用包括选择和凸显,就是把传者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问题界定、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3]“沈仲文”系列评论是《深圳特区报》评论团队的集体创作行为,在问题界定、意义解释、归因推论、价值引领方面,通过政策背景、文本框架、语言表达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形成了鲜明的评论框架。

(一)问题界定: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

推论是概念和判断的统一。“沈仲文”系列评论运用推论的问题界定方式,是围绕时代命题展开叙述时通过历史的资料、现状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形成三段式文本结构。

例如,2022年三篇“沈仲文”文章《奋楫争先作示范》《初心不渝为人民》《思想之旗领航向》分别于10月12日、13日、14日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和要闻版重要位置刊发,深度剖析、立体展现新时代十年深圳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和坚强领导下,跨越发展、先行示范、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和时代答卷。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广为转发,受到中宣部《二十大阅评快报》表扬。其中,10月12日发表的《奋楫争先作示范》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做预热评论,分三部分阐述深圳实践的历史背景、深圳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深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决心。该篇文章获得40次转载,4家核心媒体转载5次,8家一级媒体转载23次,10家二级媒体转载12次。这篇文章一方面回溯了历史,通过历时性表达呈现了深圳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深圳的特殊性,以及其所反映的普遍性规律,体现了共时性。

(二)意义阐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

按照质性推理的逻辑,通过个体性、特殊性和普遍式的逻辑推理形式,形成观点,是“沈仲文”系列评论进行意义阐释的主要方法。如在2022年10月30日发表的《以深圳生动实践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伟力》一文中,“沈仲文”对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新时代的定位进行了全新的意义阐释:“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示范的引领者,深圳正在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将继续用最鲜活的案例、最生动的实践、最有力的诠释,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伟力。”

党的二十大之后,《深圳特区报》头版先后推出《以深圳生动实践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伟力》《矢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路》《坚定不移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增强历史主动,新征程实干奋进创造新辉煌》《在党的旗帜下团结奋斗 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等五篇“沈仲文”文章,从深圳的实践出发,深入阐释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五篇文章连续发布后均引发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中新网等央媒,南方+、澎湃、长江网等省级媒体,新浪、腾讯、今日头条等数十家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大量转载。

2022年10月31 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矢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路》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核心思想,阐述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获得光明网转载。这篇文章从改革大局找问题,从深圳实践回答问题,最后又回到时代命题呼应党的二十大精神。评论通过具体的数据、可感可参考的案例进行具象分析,比如提到深圳对口帮扶的地区、深圳经济总量三万亿的跃升、千座公园之城的发展战略、鹏友圈的拓展,每一个部分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议题设置与功能体现:发挥主流媒体“瞭望塔”功能

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曾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环境监视;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拉斯韦尔的三个范畴之外又增加了娱乐功能。每个功能都分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施拉姆,2010,见表1)。[4]“沈仲文”系列评论在文本写作上也注意挖掘细节,有效发挥了大众传播的四种功能。

笔者将《深圳特区报》2019年到2022年发表的28篇文章列表(表2),分析其篇章结构、用词表达以及行文风格,同时借助词云分析工具,将2022年12篇文章输入Python的wordcloud库,得出关键词。系列文章紧紧围绕核心话语展开,加强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其呈现如下特点:

1.价值引领:深度结合广度

“沈仲文”是主动策划、团队协作的产物。“沈仲文”评论常常紧扣重大主题、全国大局,宣示深圳使命担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始终是“沈仲文”命意所在。评论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注重从实践中,找寻证据,从多家之言中明辨是非、得出观点。比如,《矢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路》《坚定不移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发布,紧扣时代命题,从深圳探索到中国道路,全方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圳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中《坚定不移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表态“深圳有责任、有条件打造加快高质量发展高地,为全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提供鲜活经验、树立闪亮标杆”。

2.归因推论:有所问有所答

形成新概括、提炼新观点,并用有力论据、严密逻辑展开论证,使“沈仲文”具有理论深度和雄辩的说服力。比如,《坚定不移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一文,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论点,分别提炼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圳高质量发展目标、途径、经验与关键点,包括体制机制、大事难事以及新赛道等,既全面展现深圳创造性的探索实践,也充分彰显深圳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文章中的很多观点既有战略意义,也有指导作用,如“深圳不断夯实实体经济这个经济‘基本盘’,奋力锻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样本,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持续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构建并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布局重大创新载体平台,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通过重磅立法让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定心’,运用‘互联网+’放大便利化通关模式优势,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仲裁高地,从各方面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汇聚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做实保障”。

(四)语言表达:融合传统,紧跟时代

在政治性的表达上,“沈仲文”评论近年来更加注意结合新的时代语言,既融合古典文论中的语言规律,又注意现代语言的活泼性、简洁性和网络的可传播性。

1.抽象结合具象

“沈仲文”系列评论在抽象的材料语言之外,将政治性、思想性和生动性、可读性结合起来展现重要意图、阐释重大主题,从而更加接地气、更有感染力,这意味着系列评论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遣词造句,形成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如开篇语言常常简明有力,时而从观点入手,时而从问题入手,时而从现象入手,但共同的特点是简明有力。

2.传统结合现代

语言具有党报政论的气势,又结合网络评论的多频共振,通过一体策划、多种生成和多元发布,“沈仲文”系列评论中的语言还会被制作成海报,其中的“金句”兼具形象感和可记忆性的“金句”。在语言表达上,还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如“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篇章结构上呈现平行结构,如“深圳闯的是体制机制关、深圳干的是大事难事、深圳谋的是示范带动”;在行文风格上善于运用比喻,如“抢占新赛道、壮大新动能,绝非一马平川、一路坦途,坚决用好指挥棒、跨越关口向前冲、牢牢守住安全线”等等。一些极具情感共鸣的“金句”也不断涌出,如“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东风万里润鹏城,思想之旗领航向”。系列评论善用短句,有汉赋的华丽感,也有唐诗的简洁感,但又结合了当代政治语汇的力道,比如“辨方位而正则”“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表达为当代话语提供思想武器,将现代语言与传统语言结合,形成自身特点。

三、结语

新闻评论一般通过一事一议,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说,同时还要呼应读者需求,以特色鲜明的语言引领舆论。融媒体时代,评论的时效性更强,主体更多,形式更活,但是党报评论无论形式如何创新,都应是“有思想力的评论”,要提供信息增量、知识增量、思想增量,要凸显理论力量、精神力量、时代力量。《深圳特区报》紧扣时代主题,精心打造的“沈仲文”新闻评论品牌,以其“中国立场、深圳表达”的特点、立意高远、视野开阔的定位,论述严谨,说理深刻的表达和简洁有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语言,为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岳鸿雁系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项目研究员

作者童晓燕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办公室媒体融合主管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