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多语种国际传播及AI运用初探
2023-12-18 15:35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李静

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为重构国际传播秩序提供了机遇。打破国际传播旧格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策略。受英文《深圳日报》承建并运营的EyeShenzhen(爱深圳)九语种官方门户网站上线启发,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英语新闻采编工作的感受,本文从语言载体对国际传播作用角度,对互联网背景下多语种传播对于国际传播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效率难点进行了探讨。同时,梳理了引入AI技术为多语种传播增效的实施路径、存在的局限以及人机协同、模型训练、制度规范等应对思路。

【关键词】多语种   国际传播   AI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加速了传播模式的新陈代谢,为我国实现国际传播突围提供了历史机遇,使打破西方长达百年的国际传播垄断和话语霸权成为可能。我国的商业、支付、物流业,正是借助互联网浪潮,乘势而上,一举突破欧美垄断,反转格局,成为国际头部新势力。对于我们新闻传播业而言,他山之石,其功可鉴。

一、多语种载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历史机遇

(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投递”,正为国际传播带来突围机会

国际传播有两个维度:一是空间维度,即对中国域外的传播;二是受众维度,即对非中国公民的传播。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维度,实现了信息的“全球投递”,使得信息能够广泛传播。在受众维度,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裂变传播,几乎渗透所有人群。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传播的态势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发布主体不再只有传统的新闻机构,企业、个人也成了信息发布者且数量巨大。信息的国际传播和分发渠道、媒介和形式日益多样化,新的信息平台例如社交平台(微信、推特、脸书等)、视频平台(油管、抖音、TikTok等)抢占了大多数人的眼球。信息国际传播的受众也扩大下沉至广大普通人群的中下阶层。

面对如此时代背景,准确定位目标受众,传播载体、内容和形式更加分众化、个性化,才能实现信息传播对目标受众的有效触达,这也是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突围的机遇。因为语言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进行多语种传播正是实现上述传播分众化和个性化的必选途径。

(二)打破英语一家独大,实现传播语言多样化已十分紧迫

长久以来,英语一直是我们进行国际传播的主要语言载体。笔者担任英文新闻编辑多年,对于单语言国际传播的优劣有所体验。从宏观环境看,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世界处于以美国主导的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新闻传播还是以大型新闻机构的传统媒体为主流,而国际信息的关注受众大多是精英人群。在当时的背景下,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能快速融入国际语境,无论对于信息发布还是接收,英语是阻力最小、接收最畅顺、传播效率最高的语言载体选择。

但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严重的积弊,英语使用在国际传播中的权重畸大,形成了一种传播垄断。一国的语言,其字意、词汇、语法和语义,包含着潜藏其后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规范和历史传统,对受众意识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殖民时代,用殖民者语言代替原住民语言是殖民的核心工作。我们在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时,很容易为英语背后的那套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体系添砖加瓦。如果说美元是美国对世界经济控制权的架构基础,那么英语就是美国对世界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底层代码。这个积弊,可以说是当下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获得与本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舆论话语权所面临的一大障碍。

例如,对俄乌战争的报道,西方媒体多是使用“attack; invasion; aggression”等具有贬义、消极的词汇,对受众进行无形洗脑,受众很容易无意识中认同了将俄罗斯视为霸凌方,对乌克兰进行了侵犯,欺负弱小的意识认知。由于西方在国际舆论上掌握了大量的话语通道和优势语言,使得乌克兰能够因袭北约国际传播上的资源,成为国际舆论战的优势方。俄乌战争中的舆论认知战,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机遇,改变以往国际传播的语言选择惯性,主动将传播语言多样化,打破英语在传播语言上的一家独大,在现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背景下,有着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多语种载体的运用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

多语种传播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增强信息可信度。在大脑的语言神经机制下,母语是人类接收和处理信息的直接基底信号,无需进行增加转换程序。因此使用目标受众的母语报道,可以确保信息被快速接收并被准确理解,避免翻译过程中的误解和失真。而这个高效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让这个信息更快被大脑接收,亦即让受众更容易认可报道的内容、观点立场,增加传播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例如,当一个国际新闻被用正式中文新闻文体编写,并用播音腔进行播报的时候,中国的受众会下意识觉得这是个可信度高的消息。

多语种传播能够增加读者参与度,促进信息产生裂变式传播。在母语沟通的场景下,信息受众不但能无障碍理解,更能够无障碍表达,在文化、情感等领域激发受众的情绪兴奋点,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受众的主动参与和讨论互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一大特点就是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分享等方式参与,实现内容的再创作和再传播。并且在母语语境下,受众的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也会增长。这些效果,正是我国现阶段国际传播非常需要的。

以EyeShenzhen(爱深圳)为例,该多语种网站于2023年6月10日上线。据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当日22时,仅该网站上线的消息,全网共收集到相关报道总量共计280篇(条),其中,客户端文章139篇,视频消息46条,网站文章23篇,微博帖文21条,微信推文20篇,互动论坛1篇,境外(含港媒)报道30篇,全网阅读量超5300万人次。

(二)挑战

多语种国际传播对内容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着诸如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风俗礼仪等敏感话题。当我们运用受众母语进行报道的时候,除了主题更多元丰富敏感外,在语法表达、用词选择、图形符号上,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例如,英语“regime”和“govern-ment”在词典中的解释都是“政府”“政权”,但两个词的隐义不同,“regime”暗含“专制政权(authoritarian)”之意,而“government”就相应中性正向得多。西方媒体时常用“regime”来称呼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政府,对受众进行不良语言暗示。再如,韩语有敬语、平语之分,同样日语也有敬语,但与韩语又有细微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以免在传播中失礼。每种语言都有大量类似的问题,此不赘述。

此外,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兴起,网络语言下的新造字词在不同国家都大量出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情绪和特定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多语种国际传播时要保持对目标受众地区潮语潮文化的关注,及时升级更新词库,在传播中尽量少用使用“化石”“古董”语言,让国际传播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多语种载体虽然是国际传播突围利器,但在非英语,尤其是小语种外语人才缺乏的情况下,语言能力是个难逾的门槛。仅就编稿而言,使用多语种进行报道需要更多翻译时间,叠加上对于文化、宗教、政治等敏感因素的甄别把控,编稿和审核的复杂性、难度,较之单语种传播倍数增加。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多语种国际传播主要由资源实力强大的新闻机构实施,例如中国日报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家级传媒机构。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热点分散,焦点切换频繁,每个信息的生命周期都大幅缩短。因此,传播还要求信息上新快、热点捕捉快、舆情反应快。这些要求对于多语种国际传播来说,显然让其实施的难度再度倍增。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对应的就是管理架构扩张,人员数量、加班时间增加,工作效率降低。效率提升是多语种国际传播的实施难点。

三、AI在多语种国际传播上的应用思考

(一)多语种国际传播出现AI技术运用大趋势

2022年11月ChatGPT的问世,AI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具备日益强大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和生成能力,令AI技术在新闻传播的运用也相应升级,国内外众多媒体机构都快速列装。

国际上,美联社、路透社、《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均开始使用AI技术来制作内容。《纽约时报》使用ChatGPT创建了一个情人节消息生成器。英国《每日镜报》和《每日快报》成立了专门工作组,研究如何利用ChatGPT进行交通、天气预报等新闻文体的辅助写作。[1]

在国内,百度开发的“文心一言”于2023年2月上线后,《新京报》、澎湃新闻、《广州日报》、《中国妇女报》、半岛传媒、山东广电、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青蜂侠”《每日经济新闻》等数十家媒体平台宣布接入,成为生态合作伙伴。[2]新华社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研发推出“新华妙笔”的公文撰写大模型平台。[3]

目前,AI技术已经具备处理多国语言并生成文本的能力,包括英语、汉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葡萄牙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为其赋能多语种国际传播提供了条件。在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流程框架下,我们能用AI技术为多语种国际传播实现以下提升:

运用AI的数据抓取和分析功能,快速策划新闻选题并精准进行分众信息配送。通过对目标人群和地区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构建模型和算法来发现和预测舆论热点,匹配出目标人群的关注新闻议题。同时运用语言分析和情感分析技术,对用户打上阅读偏好、价值取向等标签,进行相应的内容和风格的报道。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灵驹”,通过对平台用户的基本特征、行为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实现内容和广告的精准推送。TikTok在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与其推荐算法强大密切相关。[4]

通过输入关键信息或事件描述等词语,运用 AI 技术深度学习、语言处理、自动创造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项能力,可以快速生成相应的多语种融合新闻报道。这项运用特别适合时效性强非深度的报道,比如体育新闻、天气新闻、娱乐新闻报道,快速满足读者对及时信息的需求。同时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报道也有用处。

(二)多语种国际传播中运用AI 技术的局限和对策

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技术,AI在多语种传播的运用存在以下局限性:

1. AI对各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不同语种生成的文本质量存在差别

技术的主要研发地、模型训练语言以及训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AI在不同语种的训练程度产生了影响。例如美国Open AI开发的ChatGPT,其对于不同语种熟练的程度进行降序排名的前五名分别为: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和汉语。又如百度的“文言一心”,虽然具备汉语、英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的处理能力,但其最强处理能力是汉语,亮点是对古汉语的翻译转换。

2. AI生成新闻文本的内容依然存在不足

首先由于AI的生成能力是基于算法编程设定的,在固定的标准、逻辑框架中,即使是所谓的情感也是一段代码。因此,现阶段AI技术所能完成的无法完全表达丰富情感,也无法产生灵动创意。格式化、同质化的机器语境,让AI产生的新闻趋于平庸化,产生“信息茧房”的问题。其次,多语种内容的创作,容易涉及不同民族国家的宗教、风俗、政治等的敏感禁忌,如AI的学习深度未及时,存在踩雷的风险。

3. AI生成的新闻存在虚假信息的风险

ChatGPT能捏造事实,并编造出虚假的信息来源。据2023年4月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法学教授Eugene Volokh做了一项研究,要求ChatGPT生成一份“对某人进行过性骚扰的法律学者”的名单。ChatGPT援引《华盛顿邮报》2018年3月的一篇文章作为信息来源,称法学教授Jonathan Turley性骚扰学生。但事实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文章,法学教授Jonathan Turley也没有上述行为。[5]

4. AI介入新闻机构存在信息安全的风险

抓取数据是AI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引入AI的同时,系统内的信息自然就成为抓取的对象。例如,即使是信息技术尖端企业微软和亚马逊,也禁止员工向ChatGPT分享敏感资料。亚马逊的公司律师警告员工“不要与ChatGPT分享任何亚马逊的机密资讯 (包括你正在编写的亚马逊程序代码)”,因为你输入资讯可能会被用作ChatGPT进一步更新的训练资料并被输出披露。[6]

根据AI运用的局限性和一些相关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在新闻采编流程中,建立人本人优的人机协同工作模式

就目前的AI技术能力而言,仅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人类智能,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是作为人类的生产工具存在的。对于这种新型工具,我们需要建立与之性能相匹配的“人—工具”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依然是主导者,即人是生产流程的发起人和终止人、决策者和监督者,AI的产出结果应该在人的掌控和框架内,同时其生产目的也应服务于人的需求和阅读体验。在人机关系中,以人为本、人类优先是根本原则。

(2)在人机协同模式下,需将AI与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流程上进行深度嵌合

在新闻采访阶段,AI可作为超级助手高效完成诸如信息快速记录、转换、储存和传输等工作。在编稿阶段,新闻工作人员以适当的提示词,启动AI的信息抓取和文本生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可对阶段性输出成果进行干预,通过对提示词的优化,使得生成内容最大程度接近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负责对AI生成内容的语言风格、词语含义、政治宗教文化、事实等方面进行审查、把控、修改,确保传播内容的整体质量。这种合作模式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AI能力的持续提升,新闻工作者将可通过与AI的协同合作逐步摆脱对一些低级错误把控的工作,而更多地把精力转向作品创意、价值等“灵魂”类的工作。

(3)与本土AI技术机构深度合作,训练出符合多语种国际传播需要的垂直AI

AI输出的成果,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受的训练。我们不妨将AI视作一个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学生,它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我们为其制定的学习规划和提供的培训教材。各行业如今都在对AI进行垂直领域的训练。例如在新闻领域,2023年7月13日美联社宣布与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达成了两年协议,双方将共享部分新闻内容和技术。OpenAI将可以使用美联社1985年以来的部分文本档案,以帮助训练其人工智能算法。美联社则获得OpenAI的技术和产品专业知识。[7]

为增强AI在多语种国际传播中的运用,新闻机构应与本土AI技术机构加强在这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合作,对AI进行专项深度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提供大量多语种、多类型的新闻数据供AI学习之外,新闻机构还应参与数据预处理工作,对提供的文本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同时,与技术机构合作建立模型,让AI学习特定文本数据的语言规律和结构,并根据我们的要求进行特定的参数调整。最终目标是让AI在多语种新闻制作这一特定领域中取得更符合我们个性化需求的性能和结果输出。

(4)从国家和单位两个层面规范AI使用并预见性防范潜在风险

国家法规层面。2023年8月15日,我国网信办联合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生效。该法规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训练数据处理活动和数据标注等要求,为AI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使用单位层面。新闻单位引入AI技术时,应结合自身特点对使用AI技术的人员、部门进行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操作手册、培训方法、奖惩机制。

四、结语

改变国际传播一语独大的现状,实现多语种分众传播,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极化需求在传播领域形成的趋势。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介入将逐渐深入,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这两种趋势叠加并善加利用,正是我国进行国际传播突围、获取与我国国际地位匹配的舆论话语权的重要技术性机会。在国际传播领域,对AI的运用应持开放、鼓励态度。正如本文开篇提及,我国电商利用互联网技术逆袭成国际新头部势力,其根源并不仅仅在于我国互联网技术领先于世界,更因为我国对互联网电商持有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同样,在世界各国对AI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运用处于“纠结”的时刻,正是我们鼓励和支持AI技术运用,助力我国国际传播突围的机会窗口。

作者李静系深圳报业集团《Shenzhen Daily》总编室主任

参考文献

[1] 史安斌 , 刘勇亮 . 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AI 赋能新闻生产的历史、现状与愿景 [J]. 传媒观察 ,2023(06).

[2] 众视 AsiaOTT. 官宣“文心一言”,多家广电平台接入“中国版 ChatGPT”[R/OL].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535930.html.

 [3]“新华妙笔”AI 大模型应用亮相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EB/OL]. 新华社客户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027157042834828 amp;wfr=spider&for=pc.

[4] 卢翌 .AI 深度报告-颠覆人机交互模式,内容生产进入新时代 [R] . 中银证券行业研究报告 .

[5] 澎湃新闻 . 令人不寒而栗,ChatGPT 编造法学教授性骚扰丑闻 [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30406A036A300.

[6] 十轮网 . 微软、亚马逊严防 AI 窃密,禁止员工与 ChatGPT 讨论敏感资料 [EB/O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10474871237594644547.

[7] 搜狐网 . 美联社与 OpenAI 达成新闻共享和技术交易协议 [EB/OL]. https://roll.sohu.com/a/699508322_222256.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