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丨屡开风气之先,这些元素点缀广东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12-11 23: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北上拍戏的这些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广东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常常和身边的人讲,广东进步实在好快。”1997年,演员汤镇宗在深圳蛇口拍戏,住过两三个月;2022年,他故地重游,在焕然气象中找到新的惊喜。在近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五场上,汤镇宗谈到自己亲历的广东文化高光时刻。

跨境演艺:在不经意间踏准时代节拍

汤镇宗是大陆电视剧《封神榜》中的伯邑考、《雪山飞狐》中的田归农、《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也是首批进军内地市场的香港演员之一。许多广东人认识他,是通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粤产电视剧《外来妹》。剧中,汤镇宗饰演一位名叫江生的香港商人,自此在内地走红。接拍这个角色,于他而言是个“美丽的意外”。

“1990年,导演成浩要拍《外来妹》,最初是想找我的弟弟汤镇业扮演江生。但汤镇业当时刚拍完一部古装剧,剃了个大光头,形象上不太符合。”汤镇宗介绍,于是,他凭着弟弟推荐,搭乘直通车到广州和成浩见面,又凭着年轻时的“一头秀发”,正式进入剧组。

很多观众觉得,他在剧中发型很“潮”。那个发型是用发蜡将两边头发收起,似背头又不似背头,总之看起来像一个香港老板的样子。“这部电视剧呈现当时年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正是这些碰撞,孕育发展机会,让广东成为无数人奋斗的热土。”汤镇宗说道。

改革开放后,“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远近闻名。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珠三角经商、打工。《外来妹》讲述的,就是这些外来工作者的故事,既展示新世界的精彩与无奈,也贴近人们所面临的艰辛和困难,因此在央视播出后大获好评。

为真实反映生活,剧组在东莞城中村住下,还采访上百名女工,使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可鉴。剧目虽然只有十集,但拍得讲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这部广东电视剧的影响力,汤镇宗开始将事业重心转移到内地,率先“吃上螃蟹”。

前几年,汤镇宗学会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有时刷短视频,他发现当年演的那些剧、塑造的那些角色,至今仍有观众讨论,感受到作为演员的幸福。汤镇宗表示,自己的祖籍在广东,事业转折点也在广东,如有粤产片子开拍,他会义无反顾地演下去。

“在我心中,广东文化一直很亲切、很有魅力。”汤镇宗认为,和江生一样,年轻的他在不经意间踏准时代节拍,打开演艺事业的另一方天地,如今看来,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

非遗传承:让广绣精粹一直“潮”下去

在广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看来,若想了解岭南文化,一定不能错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潮绣合称粤绣,粤绣归属于中国四大名绣。广绣的历史从唐朝开始,随着宋元明后广州逐渐成为中西方海路贸易通商口岸,其率先打响中国绣品的名号,到清代时已享誉海外。

谭展鹏的母亲陈少芳是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谭展鹏睡觉的床板就是母亲的工作台。看着母亲伏在床板前穿针引线,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场景。长大后,谭展鹏当过服装设计师、海员,还曾担任合资企业的股东和总设计师,将结合“中国风”元素的牛仔服饰推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几次事业高峰。

回过头来,他发现,年迈的母亲仍在为传承广绣的梦想呕心沥血、孤军奋战。20世纪60年代,老艺人们很想创作一幅集合广绣优秀技法和精华的作品,但彼时物资匮乏,根本买不到制作长卷的布料。20世纪90年代,谭展鹏的母亲托人买到一条十多米长的面料,将从前创作的小稿集中起来,谋篇布局、重新构思,用十年时间,创作出一幅花鸟长卷。

这幅作品包含18个意境、128只鸟、一年四季的时花时果以及早、午、晚时分的景色等,营造出百花斗艳、百鸟和鸣的欢乐景象。谭展鹏母亲的恩师关山月称赞它为“划时代之作”,并亲自为长卷提下“岭南锦绣”之名。母亲的梦想似乎实现了,但很快,由于技术迭代、产业升级,新的挑战又出现了。

当机械加工能产制便宜、好看又成批量的美术图案,传统手艺的出路在何方?“想到传承了几千年的广绣可能走向消亡,又想到为传承广绣文化付出毕生心血的母亲,我常常辗转反侧、心怀不甘。”于心不忍的谭展鹏,决定回到母亲身边,专心做广绣并帮她延续梦想。这时他才发现,母亲早已将广绣“绣”进了他的眼里、心里。

“广绣一直很‘潮’。比如在东西方艺术与审美的互鉴中,就诞生了全球贸易史上颇有名头的广绣‘马尼拉大披肩’,它是西班牙弗朗明戈舞的关键道具。披肩上绣制的中国传统花鸟图案,曾尤其受欧洲人珍爱。”谭展鹏介绍,随着大宗贸易产品出口海外,镌于其上的广绣在保留中国刺绣技法的同时,又适当添加西方文化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广绣风”。

谭展鹏认为,技法之外,广绣能够走得更好更远的核心是设计。要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现广绣之美、更好地满足社会审美和市场需求。只有让“曲高和寡”的艺术再回到群众中去,并衍生为新的潮流,才是传承之道。“可以制作融合广绣的牛仔服、抱枕、床靠、围巾、香囊等,把传统技艺生活用品化。”他将广州的十二种花卉拟人化,用年轻人喜爱的动漫形象呈现。

“广绣的未来,靠的是年轻人。我要将老一辈的优秀技艺,‘翻译’成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产生对话和共鸣。然后,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标杆重新树立起来。”谭展鹏期待,凝聚着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广绣,能够再次重塑时尚、引领潮流。

现代设计:“冰墩墩”出生在不下雪的广州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风靡一时。熊猫被冰壳包裹着的造型,“取材”于冰雪运动头盔;色彩明亮的光环装饰和流动线条,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冰雪运动赛道和5G高科技。这是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团队的作品,曹雪为该团队的负责人。他们未曾料到“冰墩墩”面世后会如此抢手。

一个来自广东的团队,常年不见冰雪,是怎么将冰雪元素融入并做得出彩呢?这是当时冬奥组委的顾虑。但曹雪认为,越是“没见过”的人,越能够有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7名教师和7名研究生组成的吉祥物设计团队,在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大楼里一个封闭的“503工作室”里,启动7个月漫长且高压的创作过程。

曹雪介绍,在设计“冰墩墩”时,冰壳是最早敲定的元素,而冰雪元素是取胜的关键。在保留冰壳的前提下,其团队尝试过鹿、虎、兔子,甚至元宵、饺子等形象,草图画了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最终,确定在冰壳中内嵌一只大熊猫,并专门派了两位老师去四川卧龙熊猫基地实地观察,逐渐打磨出“冰墩墩”的具体样子。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正式“上岗”的“冰墩墩”瞬间引来潮水般的关注。曹雪顾不上看电视,一遍遍接听电话讲述着“冰墩墩”的故事。他觉得,“冰墩墩”的破圈,是因为冰壳之下有一份“暖和软”,也是因为不熟悉冰雪的广东团队赋予其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设计理念。

“冬奥组委看到我们的方案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新潮感、未来感、时代感。”一位冬奥组委成员在评选征集作品后说了一句话,让曹雪印象深刻——“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看来名不虚传。”现代广东设计,反映广东文化的巨大潜力。

“我一直认为,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广东有一种文化基因,长在每一个生活在广东的人的骨子里。”在曹雪的视角中,设计应该“眼界要高、身段要低”,可以有空中楼阁的概念,但要服务目标消费者、观众和读者。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也不是在广州美术学院接受的设计教育和训练。可我一直知道,广东设计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成为20年前吸引我来到广州的动力。”广东“用作品说话”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曹雪。于他而言,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土壤,艺术设计才能够滋生出超越语言的感染力。

(主办方供图)

(原标题《屡开风气之先,这些元素点缀广东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