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45年来,一篇篇老报道记录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今天,一个个新故事述说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篇章。10月30日起,由全国15家副省级城市党报共同发起的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大型传播活动《老报道 新故事》正式启动。
活动以“回访老报道、走读新故事”为主旨,将回眸15座副省级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通过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串联讲述,生动折射15城改革开放成就,展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共同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改革开放故事。
“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邻”理念指引下,十年间,沈阳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十年前的2013年8月30日,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下岗再就业职工丛龙江家里,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社区服务好不好、实施暖房工程后冬天温度能提高几度、家里还有什么困难,祝福一家人把日子过得更好。习近平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明确提出“两邻”理念——“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多福社区大门
看到丛龙江7个月大的孙女丛婧涵,总书记高兴地把孩子抱了起来。
孩子十分乖巧,一双眼睛充满童真。
总书记笑着说:“很可爱,很安静。”
……
在多福社区,丛婧涵是邻居们的“团宠”,大家亲切地称她“咱社区的小福娃”。
“习爷爷来的时候,我还不到一周岁。今年我11岁,上五年级。”十年弹指一挥间,“小福娃”丛婧涵长大了,可爱安静的她如今更加活泼开朗。
沈城的冬日,天黑得有点儿早。傍晚时分,窗外已是暮色沉沉,每家每户逐渐升腾起烟火气,丛婧涵伴着诱人的饭菜香气在桌前专注地练习书法。“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辜负习爷爷的期望,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出力!”
十年变化·人
特别的经历给了她更大的学习动力
“那会儿我才7个月,当然什么都不记得了。但从小到大,我总能感觉习爷爷的关爱就在身边。”11岁的“小福娃”丛婧涵每次和记者见面聊天时,总是说个没完,恨不得一股脑儿把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全都分享出来。
她喜欢书法、绘画、朗诵和弹古筝,尤其喜欢朗诵唐诗。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四年级时,还被评为沈河区明德少年和区优秀学生。闲暇时,她喜欢跟小伙伴们在多福社区广场打羽毛球、打排球、踢毽子,再就是一个人伏案,认认真真地练习书法。
“同学们是不是都特别羡慕习爷爷抱过你呀?”不管是认识她的,还是初次见面的,许多人见到丛婧涵时,总是特别爱问这句话。
每次,丛婧涵都用大大的眼睛看着问话的人,特别认真地说:“叔叔(阿姨),您可别这么说,谁也不能‘搞特殊’啊。”丛婧涵告诉记者,从小爷爷、奶奶和班主任老师都曾叮嘱过她:正因为儿时这段特别的经历,所以她才更应该努力地学习,更用心地帮助和团结同学,并且要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作贡献。
现在的丛婧涵,有时候还会代表学校和社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表演诗朗诵、弹奏古筝等。每到放假的时候,她也会积极参加多福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除雪等志愿活动。
“十年来,我们家的生活越过越好,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我家看看。”每次回忆起总书记来到家里的场景,丛龙江脸上也总是溢满幸福。现在,他和老伴每月能及时足额领到退休金;此前无业的儿子,也申请到了无息创业贷款,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汽车装饰店;家里还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新家具……老丛一家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多福社区福娃丛婧涵11岁了
十年变化·事
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幸福感更足
2013年至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也从多福社区发端、扩展开去,影响带动了全国。
十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沈河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打造全国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的总目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沈河特色、沈阳特色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3年8月底,同样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艳阳天,多福社区2000户居民像过年一样穿上了新装,男女老少精心打扮,从家里搬来了板凳和椅子,照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照片。如今,这张“全家福”被放大后,放在了社区“福”字墙下。
多福社区多福墙
快门按下的瞬间,捕捉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就是对总书记十年前美好期许的最佳回应。
多福社区位于沈河区滨河街道大南街363号,2000年建成,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有20多栋居民楼。改造前,社区的基础环境差,楼体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邻里之间常有纠纷。
“现在可不一样了,老旧小区改造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路平了,景美了,‘一老一幼’的问题解决了,社区居民心情舒畅,到处都是一幅和谐的画卷。”今年82岁的郭东辉说。他是多福社区的老住户,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多福社区这些年发生变化的核心动力。社区变美了,邻里和谐了,居民一起参加活动,就像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沉浸在回忆中,郭东辉总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特别期待总书记啥时候能再到多福社区来看看,尝尝咱们做的饭菜,看看咱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社区居民尹秀英说。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多福社区,与居民代表座谈时,她和郭东辉分别坐在了总书记左右两侧。尹秀英说,那一天、那一刻,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她的幸福难以言表。
十年间,多福社区又相继进行了两次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的绝不仅仅是环境,文化氛围也更加浓烈。通过文化引领,居民的凝聚力更强、幸福感更足。”郭东辉说,“全家福”上的张张笑脸,就是居民们凝聚力提升、幸福感爆棚的真实体现。
多福社区园区
十年变化·情
多福社区的“福满多”让人心里热乎乎
十年来,多福社区党委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理念,转变过度依赖“人、财、物”的发展思维,以党建为引领,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锻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优化同网共治的工作机制,着力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幸福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生活。
多福社区
在多福社区,无论谁家有什么的困难,社区党委、志愿服务团队、左邻右舍都能及时伸出援手。此前,郭东辉感觉家里的暖气不热,由于年龄大担心与供热公司和换热站沟通不顺,他就一直没与供热方联系。吴玉梅和左华两位邻居得知情况后,主动与供热公司和换热站取得联系。供热公司派人到郭东辉家中,为其更换了暖气和管道。两位邻居还主动帮郭东辉把施工后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今年冬天,家里的室温提高了2℃,我这心里也感觉热乎乎的。”郭东辉说,正是因为有了好邻居的帮衬,他感觉多福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已在上海定居的女儿几次三番地想把他接过去安度晚年,都被他拒绝了。
打工妹小迟也在多福社区找到了归属感,这份归属感来自左邻右舍的真心关爱,让她忘记了自己“外来户”的身份。有一次,她因吃药后过敏,急忙向对门的邻居大姐求助。大姐赶忙喊来另一位邻居,将小迟抬到楼下,用私家车将其送到附近医院。因为送诊、抢救及时,小迟很快脱离了危险。“在多福社区,住得特别温暖。”每次提到那次救命的相助,小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的多福社区,居民们的幸福感汇聚在简单的一餐一饭、生活的点滴之中。目前,多福社区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为居民们提供平价、放心的餐食。“10元钱就能吃到一荤两素,而且吃得干净、放心。”居民王玉梅高兴地说。
多福社区寿宴
同时,多福社区居民还拥有了社区健康驿站、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可为居民提供中医养生、助浴、心理咨询等数十项服务。“多元参与、社会协同,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仅能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也能解决社区工作者人员配备不足、分身乏术等问题,从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说,目前,社区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可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267项,居民办事更便利。
多福社区多福广场
“多福人人人福多,顺心事事事心顺”,在多福社区,有这样一副对联。在“两邻”理念的引领下,多福人、沈河人、沈阳人正把幸福的日子过得愈发生动,而“幸福”也成为沈阳这座城市最为坚实的底色之一。
多福社区十年变化,是沈阳市全面做实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幸福剪影”。尤其近年来,沈阳市深入实施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四大工程,坚持以高标准民生工程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开展携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专项行动,推开“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社区(村)建设,扎实开展“党派我来的”温暖行动和“我是雷锋”志愿活动,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是2022年、2023年沈阳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原因。
数说践行“两邻”理念这十年
作为“两邻”理念的提出地和实践地,十年来,沈河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指示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制胜法宝,为全市乃至全省践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新突破提供沈河样板。
十年来,沈河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社区“还权、赋能、归位”工程获评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多福社区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2022年,沈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78亿元,是2013年的1.8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5万元,是2013年的1.87倍,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民生投入达44亿元,创历史新高。
●沈河区组建了5300余人“三长五员”工作专班队伍,让老百姓体会到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累计开展各类党员志愿服务72万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9.8万余个。
●累计投入29亿元改造老旧小区677个、3221栋,建成近300个口袋公园,让老城区居民出行方便、出门见景。
●打造“十五分钟就业圈”,累计新增就业超23.33万人,年均超2.3万人,培育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
●幸福教育课堂覆盖所有街道社区,年送课1200余课时,年服务15万余人次。
●基本公共卫生“直通车”、中医药“大篷车”,为全区13.45万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