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消费研究:51%偏好网购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郭坤
2023-11-30 10: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个冬天,一群大学生重新穿上了花棉袄、军大衣,“更重性价比”显示这一届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

这个冬天,一群大学生重新穿上了花棉袄、军大衣,“更重性价比”显示这一届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和经济安全意识,近日,搜狐新闻-教育联合麦可思开展了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分析数据的挂网时间为2023年11月7日至16日,收回在校大学生的有效答卷共1641份。

大学生月花销:超半数为1001~2000元

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在1501~2000元的占比最高,为30%;花销为1001~1500元的大学生比例也较高,为23%。另外,18%的被访大学生表示每月平均开销为2001~2500元,13%为2501~3000元。父母和亲戚提供是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此前曾有新闻报道“女大学生月开销在3000+”引发热议,从统计数据来看,受访大学生中仅有8%的月开销在3000元以上,为大学生中的较少数。

整体来看,除基本伙食费外,社交活动、学习、个人娱乐等是大学生每月消费占比较高的三项(均为33%),其次是形象消费(31%)、其他食品(27%)等方面的消费。

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要花销事项存在差异,男生在个人娱乐活动,如游戏充值、参与演出活动等方面的花销占比(34%)明显高于女生(29%),而女生投入在形象消费(41%)、生活日用品(20%)方面的占比明显高于男生(形象消费:27%;生活日用品:10%)。

大学生购物行为:51%偏好网购

数据显示,51%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主要购物形式是网络购物,仅3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主要还是在实体店购物。互联网基因在当代大学生购物行为上得到了体现。数据同时显示,在“网红经济”、直播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33%的男生及25%的女生表示“经常会因为促销而购买没必要的商品”。这显示,部分大学生确实会冲动消费。

从在校大学生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来看,他们对价格最为关注。数据显示,40%的大学生在购物时主要考虑价格,其后为他人推荐或评价(33%)、综合性价比(33%)和质量(32%)。这显示,性价比至上、实用主义等消费观在大学生中被倡导。与盲目追求品牌价值或将价格高视为质量保证的观念相比,大学生拒绝盲目跟风、攀比内耗,追求“又好又省”的“反向消费”更是一种理性选择。

购物态度:八成不追求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

研究同时发现,近半数(4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有品质的商品,但不过分追求奢侈;31%的大学生表示对奢侈品不感兴趣,不会购买奢侈品。当计划购买的物品超出预算较多时,58%的大学生会判断家庭和个人接受程度决定是否购买,16%的人会直接放弃消费。这也体现出大部分大学生消费较为理性。

不过,也有26%的大学生表示不管价格多少一定想办法购买,其中男生的态度会更坚决,表示“不管价格多少,喜欢一定想办法购买”的比例(27%)明显高于女生(21%)。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形式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的各种借贷渠道也在不断丰富。多少大学生会使用借贷工具?数据显示,1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借贷工具,3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使用。借贷工具虽为大学生消费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促进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潜在危险,也可能导致逾期影响其个人征信,需加以重点关注。

反诈宣传:开设个人财产安全相关课程

此前大学生被诈骗350万元的新闻冲上热搜,电信诈骗已对大学生群体形成较大威胁。研究发现,近六成(58%)曾接到诈骗电话或收到诈骗信息,包括经常遇到和偶尔遇到。

了解校园诈骗才能更好做好防范。从受访在校大学生的反馈来看,目前所在高校都在积极开展防骗、反诈工作。高校提供的防诈骗相关帮助主要为“组织警察等入校做讲座或其他活动”(55%),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给予的提醒(54%)。还有4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大学给学生开设了个人财产安全相关的课程,34%表示学校会通过校园官网、官微等平台发布提醒。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提高大学生的防诈骗意识需要家庭和高校共同努力。

(麦可思研究院提供数据分析图表)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郭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