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第一法院:首批4个驻网格片区法官工作室成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胡敏怡 文/图
2023-11-17 16:18
摘要

为推进东莞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东莞样本,11月17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在茶山镇增埗片区智慧网格管理工作站挂牌成立法官工作室。

为推进东莞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东莞样本,11月17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在茶山镇增埗片区智慧网格管理工作站挂牌成立法官工作室。据悉,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持续深化“法院+网格”协调联动机制,依托“智网工程”,成立全市首批驻网格片区的法官工作室。

融法进格

成立首批驻网格片区的法官工作室

“现在有法官工作室进驻到网格里,我们村民有什么法律问题或纠纷处理都可以就近联系到法院的人了。”挂牌当天,就有村民前往驻网格工作站的法官工作室咨询法律业务、立案问题等,大大降低了市民解决法律需求的时空成本。

据悉,东莞第一法院茶山法庭结合茶山镇本地“智网工程”整合18个村居为4个片区调度站的属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符合茶山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依托“智网工程”,分别在增埗片区、中心片区、塘角片区、伟建工业园4个片区成立法官工作室,重点解决片区常见的劳动争议、邻里纠纷、经济纠纷等。

“目前,每个法官工作室配备‘1+2+N’名工作人员,1名法官担任工作室负责人,1名审判助理和1名片区片长担任工作室助理,N名书记员和网格特邀调解员担任工作室工作人员。由法庭与片区双方人员组建的“团队作战”型工作室,随时保持工作联系,有利于及时尽早处理片区法律需求。”茶山法庭负责人徐舒音现场介绍道。挂牌当天,工作室已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成功化解3起纠纷。

融合共治

探索升级“法院+网格”协调联动机制

自2019年9月东莞第一法院茶山法庭与茶山镇网格管理中心在全市首创“法院+网格”工作机制以来,“智网工程”已逐渐成为茶山法庭的“千里眼”“顺风耳”。

“生活又恢复回原来那样,太好了!”卢屋村的村民卢叔开心地说道。早前,卢叔家里受到隔壁小作坊每天产生的噪音、粉尘影响,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卢叔将情况反映给了网格员。网格员经多次调解未果,也对噪音、粉尘超标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便将情况反映到茶山法庭。茶山法庭工作人员受理后,立刻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走访及调解,与小作坊老板阐明法律利害关系后,老板当即表示搬走,卢叔一家人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一场相邻权纠纷在“法院+网格”运行机制下得以成功化解。

为共同提升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法官工作室常态化运行“六个一”工作机制。“我们通过每事一次法律研判、每周一次社情讨论、每月一次庭审观摩、每季度一次案例分析、每半年一次经验分享、每年一次分析总结,持续开展沟通、交流、指导、培训等工作。”徐舒音表示,特别对于担任“特邀调解员”的网格员,茶山法庭以“止讼”小课堂等形式定期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培训讲座。150多名网格员发挥扎根基层、熟悉社情民意的“人地两熟”地缘优势,从以前侧重于属地送达、查人找物、督促履行等审判辅助工作逐渐拓展到法治宣传、源头预防、诉前调解等诉源治理工作。

据悉,东莞第一法院茶山法庭坚持以能动司法践行公正与效率,以“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目标,不断优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依托驻“智网工程”法官工作室,让“调”向前延伸,筑牢辖区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网格员参与矛盾预警135宗,化解纠纷38宗,协助送达、执行调查531宗。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胡敏怡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