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届深圳民间工艺精品展”分别于9月17日、10月30日进行初评及终评专家评审。在本次精品展中,南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作品共获得2银2铜,其中纸胎漆器代表性传承人刘琴、张广创作的《童年情景》、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张民忠创作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获得银奖,满绣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创作的《五子登科》、古琴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强创作的《绿绮式古琴》获得铜奖。
纸胎漆器是一种以纸为胎,独特的漆器制作技艺。其制作历史悠久,最早的纸胎漆器推测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于寻常百姓家。特点是轻、薄、结实,不易变形、可塑性强,能制作一些用木料难以制作的异形胎体,是别具一格的漆器门类。
捏面人又称面塑,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起,至今已延绵了2000多年。在民间祭祖、节庆、祝寿、婚嫁等民俗活动中,常把面人作为供品或礼品使用。捏面的制作手法讲究揉、捏、搓、压、挑、擀。传统的面人造型风格夸张、变形,类似传统的年画人物。头部与身体的比例与真人有较大差别,头部比较大,这样能更突出面部的神韵。色彩鲜艳、亮丽。
南山捏面人的民间艺人张民忠祖籍山东菏泽,自幼酷爱戏曲,对戏曲人物印象很深,所以学起来进步很快,把捏制各式各样人物的技法练的炉火纯青。张民忠从7岁起便向爷爷和父亲学习捏面人,在上辈的严格要求下,技艺不断提高。2002年,张民忠移居深圳南山后,继续从捏面人手艺,曾先后在欢乐谷与民俗文化村设点捏面人。2008年4月,他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展示捏面人手艺。
满族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混居的广大农村,是学习汉族刺绣后的产物。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满族刺绣于2014年被中国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1500多年的传承历史。由第四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发掘并加以不断改良创新,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享誉世界。
古琴制作师王志强,2006年出于对古琴的热爱,开始专研传统古琴制作技艺,从出土的古琴实物图录和大量琴书文献以及国内博物馆展出的古琴文物中查寻古琴精髓之处,并且了解到曲阜古琴制作技艺继承于孔府后,找到山东曲阜“仲尼琴巷”的非遗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现任曲阜仲尼古琴学院院长杨景河先生,拜杨景河先生为师,传承古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工艺复杂严谨,需经选材、干燥、木胎粗加工打形,再根据每块料不同情况调整、制作。
古琴斫制流程包括选胚、制胚、掏槽腹、做底板、合琴、镶岳山、披布、刮灰胎、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栓弦等上百个步骤。王志强把握古琴的材质、重量、音质、手工、手感、体型等,融合木工艺术、雕刻艺术、漆画艺术于一身,其古琴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田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