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深圳年轻人还会买买买吗?他们的消费观有变化吗?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见习记者 傅杨清
2023-11-10 21:03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近期,年轻人去长者食堂吃饭、进老年大学蹭课等新兴消费方式引发关注,而且一些人表示“双11”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冲动买买买了。有网友评论认为,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日趋理性了,购物更追求性价比。

深圳年轻人的日常消费情况如何?今年“双11”选择买买买的多吗?他们的消费观有变化吗?11月7日至10日,记者通过发放问卷星和微信问答的方式,对深圳年轻人的日常消费情况做了抽样调查,共收集问卷66份。除去35岁以上的6份问卷,共统计了60份22岁至35岁年轻人的问卷。参与问答的年轻人涵盖了公司职员、社工、教师、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在校大学生等。

“双11”买买买的年轻人多吗?

从抽样问卷的情况看,明确表示“双11”不会买的有20位,明确表示买的有16位,剩下的表示不一定,视自己生活情况所需和商家的折扣力度而定。

在公司做文员的90后阿斌,就是“不买一族”。他给出的理由简单干脆,也很有代表性,就是“没钱,不想透支工资”。他平时的消费习惯是线上买衣服、数码产品和日用品,线下买零食,月均消费3500元至4000元。

一位30岁的女社工则表示会买日用品,“因为‘双11’有折扣”。她说平时线上购物时也会货比三家,“没必要花多的钱去买一样质量的商品”。

00后小娟今年刚参加工作,她说以前每年“双11”从预售开始,就会和朋友讨论买什么,要不要拼单,但从去年开始就觉得少了购物氛围,今年更没买的冲动了。“以前很多护肤品在‘双11’买一送一,是真的划算,但现在很多品类在‘双11’已不再是全年最低价了。”

从乱买变按需购买,从追求时尚到追求性价比

“‘双11’已很多年了,现在的年轻人也相对理性了,因为大家逐渐明白一些商家套路,减免力度会有,但也不会说买特别多。”问起对“双11”购物节的感受,93年的林嘉敏说。

跟他有类似看法的年轻人不少,95后阿豪也认为,他和同龄人的消费更偏理性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大手大脚,“蹭老式消费也是为减少生活成本,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进行消费,也说明年轻人有消费欲望,但缺少消费能力”。

从天猫11月4日发布的“双11”第一阶段(10月31日-11月3日)品牌商家成交金额排行榜及品牌商家成交人数排行榜来看,“大头”消费主要集中在大快消,比如服饰、运动户外、数码电子等品类,以日用品产品消费为主;国产品牌和新消费品牌再度抢占“双11”市场,比如曾经人气高涨的日韩护肤已逐渐被国产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同样,从记者的抽样问卷调查来看,年轻群体线上多购买零食、服装、护肤等日用产品,线下也是多购买新鲜蔬果、小吃、奶茶等生活必需品,娱乐产品、时尚产品等消费意愿明显下降;有超六成受访的年轻人在购买服装、鞋类产品时,曾尝试过“线下试穿、线上选购”的模式。00后辛笛看中一双品牌运动鞋,对比线下线上的价格发现相差近200元,于是在实体店试穿后,在线上下单。

个性化选择性花销,主打让自己开心

“该花花,该省省,不会冲动消费了。”“没有存钱的习惯,该吃吃,该喝喝,该省省,把钱花在刀刃上,娱乐休闲比较选择花销,主打让自己开心就行。”好几位受访年轻人这么说。

阿斌就是这样,买自己喜欢的数码产品时,会先去线下实体店体验一下是否心仪,看价格哪个优惠,再选择购买,而对于他最偏好的东西,比如皮卡丘及其周边,即使倾其当月所有,也会舍得买下。

25岁的小胖平时生活花销都比较省,但对于自己的爱好打游戏,也会投入,有时放假宅在家,会花销个一两千元。

同为25岁的公司职员刘小姐说,现在年轻人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会直接买”。在深自由创业的00后小兰也认为,年轻人更注重生活质量,愿意把更大的消费比重放在生活中。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见习记者 傅杨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