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正式揭晓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结果中,深圳作品《静听松风》《停留片刻》分别以各自组别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斩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现代舞奖。11月10日,两部作品的主创代表,以及深圳舞蹈艺术界人士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从作品构思立意,到深圳舞蹈生态发展,他们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和展望。
《静听松风》 黄凯迪/图
作品内外,皆是对自我的突破
现代舞作品 《停留片刻》由深圳市舞蹈家协会、深圳歌剧舞剧院有限公司选送,由文小超任编导,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担纲主演。谈及该作品的创作缘起,文小超表示舞蹈的名称及内涵主题源自其在生活中对身边场景的感悟。“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片刻停留,也在不停冲破每个阶段的现状,因此在舞蹈动作中加入了很强的对抗情绪,在‘点’的对抗中传达出一种很‘紧’的状态。”文小超介绍,在当下现代舞界常见的松弛编排中,该作品对力量与气息的运用其实并不常见。
《停留片刻》 黄凯迪/图
对此,《停留片刻》的主演,也是在今年深圳出品的大热舞剧《咏春》中饰演“叶问”的常宏基也表示,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身体的常规发力,有一种全新质感。”他称这种表现需要演员充分调动与感受,“肌肉的发力需要一种带有呼吸的紧,很难形容,但是却有很强烈的体验。”除了舞蹈本身的难度之外,常宏基还要面对《咏春》密集全国巡演与有限的排练时间之间的博弈。据悉,在院团的全力支持下,常宏基在比赛前的一周时间里沉浸于《停留片刻》排演打磨之中,“好在《咏春》中的动作也多是与气息相关的短促发力,两部作品的动作质感有相通的地方。”常宏基和文小超表示,赛前“憋着一股劲儿,必须把这个奖留在深圳,并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拿下来!”
在交流中发展,深港舞蹈合作结出丰硕果实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部获奖作品,由香港舞蹈团、深圳市舞蹈家协会深圳市罗湖区文联选送的《静听松风》(原名《如六·君子》)可谓是一次深港两地舞蹈界联手的成功尝试。对此,该作品编导、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介绍,舞蹈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中撷取灵感,但肢体语言却与中国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以武术的劲道结合身体的韵律,道出“和而不同”的思想之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
杨云涛说,舞蹈的编排过程也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再学习。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对内心世界的训练与重视,让各个艺术门类具备一定的共通性,“哪怕舞蹈是一种依靠身体造型的视觉艺术,其实也需要强调人的内在。”
此次与深圳舞蹈界的成功合作,让杨云涛格外兴奋。“不仅仅是作为一次交流,也是渴望进入新的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动下,一切合作都水到渠成。”此前,杨云涛曾尝试与深圳舞蹈界展开工作坊,并受深圳舞协之邀来到“深圳舞蹈月”演出,与深港澳的舞蹈界建立了密切联系。他发现深圳舞者对新鲜元素有着极高的开放度和认知度,也促成了这一次令人惊喜的艺术合作。
对此,国家一级编导、深圳舞蹈家协会主席林树森认为,此次深港舞蹈艺术的合作,不仅是一次行业的交流,更是一次艺术创作的情感交流。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未来从人才培养、业务交流、作品合作,乃至演出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深圳文艺“自我加压”,将进一步优化完善艺术生态
此次“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在深圆满举办,深圳无论从获奖作品占比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大放异彩。林树森认为,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在深长期落地,是深圳文艺的一次“自我加压”。“在这个过程中强迫我们对舞蹈的创作生态,演员的积累,和对艺术包容性进行广泛思考,起到了强化人才意识和创编能力的作用。”
林树森认为,“比赛结果只是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建立良好的舞蹈发展生态,实现真正的文化先行。”他从多年的艺术实践出发,认为深圳文艺创作需始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继续强化本土意识,打造本土的符号和韵味,注重挖掘民间文化团体的个性特色,并在科学合理的统筹之下做好活动、赛事等组织工作也显得十分重要。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