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中期评估暨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世界气象组织PPE办公室主任木村达哉(Tatsuya Kimura)、世界气象组织服务委员会综合城市服务研究组联合组长梁丰、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高级官员虞俊、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曾沁、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谭浩波、香港天文台台长陈柏纬、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副局长邓耀民、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途等来自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与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的20余位领导、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对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取得的进展进行中期评估,并为项目下一步实施提出指导意见。
会议对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世界气象组织PPE办公室主任木村达哉(Tatsuya Kimura)说:“非常欣喜地看到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首个公私参与示范项目取得了很多系统性的经验成果。深圳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气象服务模式将成为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曾沁指出:“由深港澳三地气象部门共同承担的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成果以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标准、服务机制和模式等形式,为全世界人口集中、经济集中的气候脆弱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法和机制。深圳创新的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也成为了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的品牌。”
据悉,今年9月,该示范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深圳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经验入选由世界气象组织牵头联合国多组织共同发布的《2023年联合科学报告》,为世界各国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提供中国经验。
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表示:“深圳气象在示范项目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深圳市不断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投入,聚集了一批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建成了超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了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四级防灾预警应急体系,发展了31631气象风险研判预警体系,今年又出台了《深圳市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致力于实现‘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
2021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协会(RA II)通过首个关于公共-私营参与(PPE)高级别政策的区域试点项目“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2022年2月开始正式实施。在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的指导下,深圳市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聚焦沿海脆弱地区超大城市气象服务的需要,基于公私参与(PPE)模式开发综合城市气象、气候和水服务。下一步,深港澳三地气象部门将持续深化交流,深化公私合作机制,形成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合力,共同提升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努力为全球各国的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案例。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