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开心的是,五次参加全国两会,一共提出20个建议,每个建议都最终落到农民工身上。”回望这么多年的成长,许多事情胡小燕曾经想都不敢想。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主办“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三场。佛山市三水区工商联专职副主席胡小燕提到,从“打工妹”到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开放就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机遇。
1988年,进入广东务工的外省劳动力约300万。随着公平开放的人才竞争空间释放,改革开放后出现“孔雀东南飞”盛景,吸引大批人才来到广东发展。改革开放因人才的创造显得有声有色、闪耀光辉,时代热潮也历练、成就每一位孜孜以求的人才。“孔雀”飞南粤,至此不徘徊,广东以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特质,让五湖四海而来的人圆梦。
“在我身后,是中国超过两亿的农民工群体”
1998年,为还清家人因治病欠下的两万多元债务,胡小燕决定南下广东打工。“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在我心里,广东意味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事实证明,我来对了地方。”那一年,胡小燕24岁,第一次出远门。起初,她的打工之路并不如意,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各大工厂纷纷放假,许多陶瓷厂只招熟手。
“我连单车都不会骑,每天就是走着到处去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往往当我找到招聘地点,人家已经招满了。很多人找工作可以通过熟人介绍,但要收介绍费,我实在是舍不得出。每天一大早出去,天黑了才回来,脚上磨得全是泡,我就用针扎破,第二天继续找。”胡小燕说道。
两个月过去,她成为金鹰电子厂的一名流水线工人,挣到四五百元,哪个工种赚钱她做哪个。半年后,经过老乡介绍,她又跳槽到华兴达陶瓷厂当窑头工。刚出窑的砖达1200度,她要从中捡出烂砖拉走。为让自己有立身之本,胡小燕成为陶瓷业的“拼命三娘”。印花、淋釉、分级,她样样都学。“我相信,任何一份工作,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就不会被轻易‘炒鱿鱼’。”她强调。
2002年,胡小燕凭借所学,进入新明珠建陶工业有限公司当普通分级员。有天接班时,她发现一批砖的釉面颜色很好,但因为边缘稍粗糙,被当班工人降级。“这些砖只需轻轻磨一下就是优等品,这样降级太浪费了。”胡小燕便给工人们示范,如何“变废为宝”。这一幕恰巧被生产车间副经理看到,她因此被提升为跟班质检。2005年,胡小燕担任成品车间副主任,成为中层管理者。
从流水线工人到管理者,胡小燕要学的东西也变多了。2008年,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代表。她开始学习怎样去调研、写建议,以及发言和履职。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后,胡小燕的电话就不停地响。广东省总工会还为她设立一个“海燕信箱”,专门处理农民工来信。
“当我走进人民大会堂时,感到紧张、兴奋,但更清醒地知道肩负重任,在我身后,是中国超过两亿的农民工群体。”胡小燕表示。
打破“人生壁垒”,也打通物理海洋研究藩篱
“曾经我也是一名车间工人。我们拥有相同的起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都实现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听完胡小燕的发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尚晓东感到心潮澎湃。对于尚晓东而言,广东是他取得科研成果的热土,也是他阖家团圆的乐土。
1978年,高中毕业的尚晓东进入工厂车间当起学徒。那时,全国高考刚刚恢复,他从埋头车床的日子里抬起了头,心里生出一股“我也能”的勇气。没有复习资料,甚至连三角函数、平面几何是什么都不知道,在这样的起点上,次年尚晓东考入太原理工大学,就读物理基础部物理师资班。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担任教员。任教十多年后,他愈发觉得知识不够用。在这股紧迫感之下,他选择放弃“铁饭碗”,考入天津大学力学系。“32岁的我,身边都是20岁的同学,我可谓是‘冒’出了头。”越是年纪大,越懂得珍惜,尚晓东一刻不敢松懈。
因曾为军人,2005年,尚晓东再度毕业后,拒绝国外企业抛来的高薪“橄榄枝”,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任职,来到广东发展。当时,国内对物理海洋现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描述层面,物理海洋研究远远落后于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研究。
尚晓东想把流体力学的最新成果直接应用到物理海洋领域,于是他率先开启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我与广东的关键词都是‘敢闯敢拼’。”尚晓东介绍,开展理论研究时,他发现国内海洋观测仪器一直被国外垄断,便和学生们一起钻研探索,研制出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只有7毫秒,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如今,尚晓东与妻子扎根广东生活,女儿和女婿也作为“孔雀”人才引进至深圳。在他看来,这里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先行先试的大胆激情。天南地北的人,就像一颗颗小水珠,在此汇聚成拥有磅礴之力的汪洋大海。
传承“工匠精神”,让“刀工”比头发丝还细
“制造业当家关键在于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认为,除却要有像尚晓东这样的科研人才在前面冲,也要有大量高技能人才做支撑。“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些年,他对技能人才培养有切身观察和体会。
来自江西赣州的杨登辉在广东实现自己的“三次转身”。从普通技校学生到世界冠军,这是他的第一次转身。2014年,为真正拥有一技之长,杨登辉报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没想到,这成为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节点。当时,中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还未拿过数控铣项目金牌,该学院便成立集训队备战。杨登辉幸运地成为第一批学生。
“就好像厨师选刀切菜,数控铣床光是刀具就有上百种。”杨登辉介绍,数控铣是一种自动加工技术,操作员通过对尺寸的控制,使零部件达到特别高的精度。操作的一般误差都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意味着“刀工”要比头发丝还细。日复一日,杨登辉打磨着他的“刀工”,和比头发丝还细的东西较劲。
自训练到参加省赛、国家赛,他从“菜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功拿下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冠军。“当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广东技工教育的魅力。”杨登辉表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技能人才理应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他怀着一种期盼,选择在广东留校任教。
“我遇见一群影响我一生的老师,他们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想要传承这份‘工匠精神’。”成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工匠精神”,这是杨登辉的第二次转身。2019年、2022年,他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两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他的学生们人均收到企业录用通知书多达十几份。
如今,杨登辉多了一重身份、一方责任,正在实现第三次转身。“可以说,我是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传承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我,将努力成为一名推动者,让更多人走技能转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杨登辉希望,逐梦故事能够在南粤大地不断谱写下去,更多人才得以在广东施展拳脚、大有作为。
“对于曾经那个调皮捣蛋的我来说,取得这些成绩和荣誉,是未曾想过的事情。助推我创造这些奇迹的,是广东这片热血的土壤。这里充满勤劳奋进的人们,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凭着开拓创新的拼劲、自力更生的韧劲,拼出美好未来。”杨登辉感慨地回忆道。
(主办方供图)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