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走进清远韶关:感受沧桑巨变,探寻创新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文/图
2023-09-25 23:59
摘要

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9月起,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正式推出穿梭45·身边故事会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及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系列活动。

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9月起,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正式推出“穿梭45·身边故事会”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及“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系列活动。活动从1978年到2023年这45年间,选取了9个时光片段,组成9场活动的主题。9月20日至22日,首场调研行活动在清远市、韶关市举行,主题为“清远经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十余家媒体参与了此次活动。

三天时间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十余家媒体相继走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清远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罗坑镇中心坝村等地深入采访,围绕产业有序转移、乡村振兴等主题,聚焦各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探寻其谋新篇、开新局的创新故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壮大实体经济,产业尤为重要。

20日当天,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广州、佛山、清远三市交界处的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这里于2014年由广州市对口援建、委托广州开发区主导开发建设。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园区已落地100多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3家,初步形成智能家居、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美妆五大产业集群。

“广清之间并非简单的资金帮扶或企业搬迁,而是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发展。”广清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纪峰介绍,以广清产业园为例,目前已探索出“广州前端+清远后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等模式,通过利用园区在区位、土地供应、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进而助力产业发展。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走进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高三线”,一根根被加热至通红的钢坯相继从加热炉中推出,经过多道轧机后,被制为不同尺寸的线材盘卷。由炉口望去,长达数百米的产线上,只有7名工人正在作业。

“‘高三线’2020年投产,年产能60万吨,产线采用了大量新工艺和新装备,智慧制造便是其一。”中南股份特轧厂高三生产作业区作业长经勇明介绍,“高三线”已实现全线远程集控、设备智能运维、远程智慧称量等,大大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让作业更加安全、舒适、高效。

打造农村产业平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清远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地处大山深处,在村中一座位于山脚下的明亮厂房内,数十名女工正忙着将玩具配件组装成型,码放整齐。不久后,这些玩具将被运往周边企业,甚至出口至国外。自2017年落地连樟村以来,该厂已吸纳当地近7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

在引进新产业的同时,连樟村立足自身“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和种植水稻的农业传统,开展“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的绿色种养项目,并建起占地1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连樟村及周边7199户农户持续增收。

连樟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在短短数年时间里由后进变先进,连樟村党总支委员陆国威是这段变化的亲历者。他表示,连樟村的发展思路就是努力引进和打造产业平台,“让村民们能够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 。

除连樟村外,特色产业也是许多村镇打造人丁兴旺“实心村”的关键手段。

在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的高山上,分布着3.4万株百年以上、2200株千年以上的古茶树。立足当地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茶叶产业已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目前,罗坑镇茶叶种植面积累计达1.2万亩,年产干毛茶260吨,年产值9000多万元。全镇共有4000多人从事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管理、销售等业务,茶农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

(原标题《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走进清远韶关:感受沧桑巨变,探寻创新故事》)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