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个记者节 | 先行示范,我们见证
深圳特区报
2023-11-08 07:42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编者按:

2023年11月8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深圳以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对标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书写出优异的答卷。

心怀远方、实干笃行。在深圳加快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奋斗轨迹上,永远有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他们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见证者;他们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时势、用头脑萃取精华、用笔墨书写时代——他们是一群“新闻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探索”之路上,他们在向世界传递着深圳之“新”、深圳之“变”。

“环境好不好 鸟儿说了算”

《深圳特区报》一篇报道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获分享

窦延文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福祉,是新闻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话题。在4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深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如今,深圳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鸟更多了,还有更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继回归……记者有幸通过采访报道记录了这些可喜变化,见证了深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2021年8月30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发记者采写的深度调查报道《环境好不好 鸟儿说了算,候鸟在深圳湾“吃得好玩得欢” 一年回归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报道揭秘了深圳湾鸟类增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回归的背后,是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携手从“鸟类的角度”开展红树林湿地系统恢复、生境改造所付出的努力。该报道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11月12日,在埃及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在美丽中国案例推介活动中分享深圳经验时介绍说,每年11月至来年的4月间,城市的腹地——深圳湾畔,有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记得有一位记者朋友曾经这样写道:“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这是深圳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生动案例。

以鸟儿和野生动物为主角,记者还采写刊发了多篇独家报道,比如:《5只豹猫现身华侨城湿地 园区监测生物从最初200余种上升到目前的600余种》《三条候鸟通道穿越“未来之城” 深超总基地打造鸟类友好型“生命乐园”》等。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授予记者“2023年广东省最美生态文明传播者”荣誉称号。接下来,记者将继续深耕生态环境领域这座新闻“富矿”,记录更多绿美深圳的好画面,传播更多生态深圳的好故事。

为时代而评 为发展而论

“楷体字”是我们对时代和城市最深情的告白

庄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又是一年记者节,初心如磐,使命如炬。无论是沈仲文、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等“大文章”,还是快评、视评、漫评等“新评论”,“评论员”是我们骄傲的别称,“楷体字”是我们对时代和城市最深情的告白。

6月7日,两场国家级的重磅文化活动在深圳联袂而至、相映生辉: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大幕开启,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精彩绽放。双星并耀,这不仅是文化大事、盛事,也是向世界展示文化强国之路深圳探索的平台、窗口。为什么是深圳?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深圳又能带来什么?我们重磅推出“沈仲文”署名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引发强烈反响。成稿近7000字的背后,是学习消化10万字材料,熬了好几个通宵,反复打磨N遍,领导层层把关修改。作为执笔评论员之一,我百感交集,尽管这是我们的常态——“007”、熬大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烧脑难熬是真的,成就感满满也是真的。

评论评论,为时代而评,为发展而论。回顾一年时光,所有记忆都与大事节点交织。癸卯新春系列评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河套规划”正式公布、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一个个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的浓墨书写,一项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性建言,一次次社会热点、民生关切的积极发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新闻舆论支撑。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是这份职业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的幸运和热爱。

先行示范在路上,新闻人步履不停。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搭准“真脉搏”、聚焦“真问题”、说透“真道理”,以“好声音”赢得共鸣,以“好观点”凝聚共识。

感受创新之城独特魅力

关于创新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闻坤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我劝你别试,试过自动驾驶的就再也不想自己开车了!”今年夏天某日,元戎启行的PR萱萱站在一辆具备自动驾驶的小车旁,笑着对我说。

一开始,我有点不以为然,自动驾驶的体验不是第一次,但没想到上车后真的让我有点震惊——在城区复杂路段、高架、快速路之间自如切换,灵活变道超车,大曲率“丝滑”转弯,还能跟车防加塞,这样老辣的表现真像个“老司机”。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一些自动驾驶品牌实际体验并不太好,反应慢、中规中矩就像个刚上路的新手,有的品牌所谓的自动驾驶只有L2的水平,只能辅助驾驶而不能完全放手。一两年的时间,技术升级迭代飞跃发展,车顶上的“大龟壳”隐藏到车内,汽车“大脑”更聪明更敏捷,自动驾驶离商业化落地只有一步之遥。

随着车辆驶入深圳主城区的“毛细血管”道路,有行人和自行车横穿马路,都被机器一一识别并标记出来,“优雅”畅行。

行驶在海边的高架路上,一栋栋高楼往后移动,我突然想起一位斯洛伐克网红马佳,她第一次来深圳旅游时,看着这里处处高楼大厦,处处都是高科技,感叹说好像穿越到100年后的世界。

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创新之城,在这里,关于创新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深圳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在这里,新的技术和创新应用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我有幸身在其中,作为一名科技记者近距离观察和记录着这些瞬间和故事,我相信,深圳将继续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我的记录,更多的人将了解深圳的科技创新故事,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见证国际仲裁的深圳精彩

敢闯敢干的精神让特区仲裁一步步走向世

张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

自当记者以来,至今难忘第一次站在全国首个国际仲裁大厦35楼眺望窗外时的场景:秋日暖阳下,高楼林立,山海连城,令人心潮澎湃。

那是2022年8月,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这一综改任务公布快2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其进展。为及时回应各方关切,深圳特区报法制新闻部主任王湛带着我走进了深圳国际仲裁院位于前海国际仲裁大厦的新总部,刘晓春院长带队热情接待了我们。

采访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慢慢深入,刘晓春院长也娓娓道来“深国仲”40年来的“创业”故事。谈到兴头上,刘晓春院长说了一句“我们是敢于‘自我革命’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我们兴奋起来。追问之下,他说,你看我们的管理模式,从2012年起搞法人治理,从制度上避免内部人控制和地方保护,这个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他还幽默地说,“深国仲”的管理层大概是所有仲裁机构中最没有“权力”的,因为已经最大程度把权力“交还”给当事人。

仲裁机构行使的并非公权力,其安身立命的主要根基是公信力。如何让当事人信赖?“深国仲”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敢于“自我革命”“自我削权”,努力消除当事人对于仲裁庭中立性的顾虑,增强当事人对特区仲裁的信赖。也正是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让特区仲裁一步步走向世界。

采访结束后,我们推出聚焦“粤港澳国际仲裁高地建设”系列报道,刊发《规则衔接催生“深圳+香港”仲裁新模式》等三篇文章。系列报道首发后,中联办网站(首页)、人民网、民主与法制、澎湃、网易、新浪等中央及商业网站纷纷转载,转发、点击量巨大。该文还被知名法务外刊《In House Community》转载刊登。

今年5月,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揭牌;10月,深圳国际仲裁院喀什分院正式启用,特区国际仲裁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

追光《咏春》 感谢遇见

在报道舞剧《咏春》过程中追光前行

刘莎莎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演出结束,舞剧《咏春》的这句slogan打在幕布上,也打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里。作为一名文艺记者,2023年我的四季都在“追光”。3月,《咏春》全国巡演启航;6月,《咏春》亮相北京“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9月,《咏春》扬帆出海新加坡首演;10月,《咏春》“回家”百场系列活动在深再掀高潮。

站在2023年的尾巴上,回首这一年,我的工作与《咏春》交织、缠绕。

跟随《咏春》的脚步,我去了许多地方,目睹了“深圳出品”原创舞剧《咏春》一票难求的盛况和一路走来的鲜花与荣誉背后演职团队的付出。与《咏春》主创团队、演职人员“推心置腹”,同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交流、访谈,聊得越多,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咏春》出圈出海的背后正是这种“追光精神”。而打动观众、令大家欲罢不能的原因,也还是这股对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百折不挠的精神。挫折、困难每天都有,即便是剧中的“叶师傅”也有进退维谷的时刻。问题是,是我们被困难打倒,还是困难被我们打倒?

在报道《咏春》的过程中,我也在飞速成长。作为见证人和记录者,在移动互联时代,我开启了手机写稿、随写随传的工作模式。同时,在融媒环境下,我开始挑战身兼数职、“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全媒体“战斗模式”,既写稿也拍照、拍视频,同时做策划、写视频脚本……打破“舒适圈”,跳出惯常的“工作套路”,才发现自己“原来还可以这样”。今天是记者节。记者,记录者也。在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勤练习技不离身”,熟练运用电脑、手机、摄像机、甚至AI软件,方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记者。

感谢《咏春》,感谢遇见。对我来说,《咏春》何尝不是一束光,引领我一路追光前行。

从社区感知“深圳温度”

城市烟火气藏在街头巷尾

华智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一座城的烟火气,往往藏在街头巷尾。而一座城的治理温度,在基层社区最能体现。

11月的深圳,福田区园岭街道的百花儿童友好街区的洋紫荆迎风绽放。这里是全市首个儿童友好街区,已经成为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新名片。趣味多彩的慢行绿色出行系统、沿路的风雨连廊铺设以及树上彩绘都体现了儿童友好建设的“用心”和“巧思”,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米高度”的风景和友好。

距离百花儿童友好街区不远处,是由9个社区公园“串珠成链”的上步绿廊公园。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中心城区,这条绿廊公园带长达3公里、占地超10万平方米,沿着上步路绵延不绝。而其前身只是上步路的绿化带,经过改造升级,变身为辐射周边15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通廊和绿色乐园,迅速成为了全龄友好的“网红”公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生态优先,低碳示范”的巧思。

童趣空间和自习室里,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自在,家长们则在旁边休息区喝咖啡、看杂志、拉家常、聊创业……这不是咖啡馆,而是福田区南园街道锦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久前,经过升级改造,这个“无前台”“无办公室”的咖啡茶吧式党群服务中心,把近90%空间用于服务群众,在居民中间悄然“走红”。

从儿童友好街区、生态绿廊公园到“无前台”“无办公室”的党群服务中心……这些发生在基层社区的改造更新,往往是围绕“老百姓缺什么、喜欢什么”来下功夫,折射出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温度。在日常采访中,我越走进社区,越与居民交谈,听大家对社区建设的点赞、建议、“吐槽”,我越能体会到,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大厦才能稳固。而深圳这座城正以大地为纸,街道一段、社区一行,款款写下交给人民的答卷和面向未来的篇章。

为教书育人鼓与呼

奔走在深圳的大中小学近20载

李丽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深圳教育就像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路奋勇高歌,也带着我的目光从过去望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无论我们怎么穷,也要把学校办成一流的!”上周,我专程去焕然一新的育才中学新校史馆参观,回顾育才创校发展历程,一进门,中国改革先锋、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创始人、深圳育才学校创办人袁庚的话就映入眼帘,感受到的却是城市教育崛起带来的强烈震撼。当晚,在育才素质教育成果展演中,1997年上映的电影《花季·雨季》片段,被学生们以音乐剧形式搬上舞台,电影内外、时间轴两端的“育才故事”,在那一刻以“青春”的名义穿越岁月聚首,南山风华大剧院内不少人湿了眼眶。

三天前,深圳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举行全面深化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表示将持续深化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智库咨询等领域的合作。我仍清晰地记得,2021年恰逢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清华在深开办研究生教育20周年,凝聚了清华校训精神的《君子》雕塑,为“南国紫荆”注入厚重的清华魂。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城市未来。作为一名记者,行走深圳大学、中小学近20载,一直细心关注、悉心守护、安心陪伴,喜欢在寂静午夜让键盘上跳动的字符,化作为鹏城教育鼓与呼的音符,在深圳奋力书写“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美好画卷上,与先行示范的教育一起向未来。

让每篇报道更生动更鲜活

练就调研功夫,发挥合作优势

樊怡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是深圳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实施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市领导曾前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调研“@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作为报社负责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政数局”)相关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我从今年5月开始着手进行“@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的稿件采写。

“@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的建设、运营涉及市、区多个部门,所接收的各类市民诉求更是数不胜数,我作为一名入职只有两年的报社记者,此前没有接触过这样主题重大、采访对象众多的新闻采写。为圆满完成采访任务,在领导和前辈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和同事们深入市委编办、市政数局等单位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清楚相关底数。

调研后,我围绕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五方面内容(即4315项民生诉求职责清单的编制过程,把简单留给群众、把复杂留给政府,全闭环管理、全流程可视的诉求办理服务,不满意退回重办,大数据分析研判、推动源头治理),拟定了15个采访提问,反馈给市、区民意速办平台,通过线上沟通+线下走访的形式更进一步了解民意速办典型案例的成功做法。在这些典型案例里,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细节: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题、建设恶劣天气下的温馨“雨棚”、协调优化公交路线满足居民通勤需求……我能感受到,那些在数据平台背后的为民排忧解难的故事逐渐生动而鲜活了起来。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和另一位同事合作完成了一篇综述和5篇视角不同的典型案例系列报道,累计万字以上,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大型主题系列报道中,扎实的基础调研与团队的通力合作是报道成功的关键。

胸中有理想 心中有光芒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11月8日,立冬之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

今天,无数新闻工作者仍像往常一样忙碌在采访路上、演播厅里、编辑案头。肩挑社会道义、笔落时代风雷、守望公平正义,我们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仪式感的节日。它像一种提醒和鼓舞,激励我们重温初心与使命。在这一天,我们会静下心来端端正正打量这份职业并观照自身,想一想心之所向、肩之所负、身之所往。谁能如此幸运,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温暖呈现我们党治国理政新气象,记录时代前行的隆隆足音?谁能如此坚守,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世间百态,为未来留下历史的初稿?谁能这般执着,用理想信念筑守价值底线,于风云激荡中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深知,胸中有理想,心中有光芒,方能成为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当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齐迸发,记者这份职业便有了荣光。

前不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坚守媒体担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砥砺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

“字夹风雷,声成金石”。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照亮前路的光。从关注“噪音扰民”“飙车炸街”“高空抛物”“道路坑洼”到全景式记录深圳抗击台风“苏拉”“海葵”;从做好“深圳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住有宜居 深圳加速”等专题报道,到做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4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今年以来深圳特区报围绕中心工作,心系民生实事,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矢志做好价值传播。纸上波澜,笔底春秋。一撇一捺、一帧一画,都是时代发展的注脚,是城市前行的轨迹,是市民心声的写照。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这10年,媒体融合从“相加”逐步走向“相融”,迈入了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明此大势,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做好能力进阶,自觉涵养高素质、全媒型、复合型的真本领。不仅要有“笔尖”之功,能“妙笔生花”,还要有“指尖”之力,达“刷屏”之效。唯此,方能跟上时代步伐,方能安身立命,进而书写荣光。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时代赋予记者的职责使命,也是记者的价值所系。置身新时代,我们拥有更多样的媒体形式,也创造着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唯有不忘初心,坚持求真求实、创新创造的价值追求,我们才能无愧于职责使命,也才能诠释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内涵。

朋友圈里,有人在追溯报人报史,有人在讲述同行故事,有人在抒怀新闻理想……不同的庆祝方式,都指向共同的、朴素的价值追求:把新闻做好。当朝阳初升,当繁星闪烁,我们奔波、落笔、发声。愿“在路上”的我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