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是海漄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现场的获奖感言。10月21日晚,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现场,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离获奖已经过去十天了,海漄在记者带去的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这样一句诗。这不仅是“海漄”的由来,也是海漄的“标签”。
“我很早就喜欢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这里摘取出来的”,他说道。“涯”上为何要加上“山”,这是一次在深圳爬海边小山时有感而发,就从发布的第一篇作品开始,一路沿用下来了。
海漄现场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特记者 魏丹 摄)
理想与现实在深圳实现了统一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故乡的书店就在我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只属于我个人曲径通幽的自然花园,这个花园里,科幻是最美的风景。现在我离开了故乡,在大城市做了一个非常平凡但很繁忙的工作,我们要忠于理想,也要面对现实。”在科幻大会现场,海漄这样讲述自己的写作处境。
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漄(左)发表获奖感言。(新华社图)
海漄是个典型的金融工作者,他和很多职场人一样,在格子间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做着信贷工作,身上背着KPI。理想与现实在深圳实现了统一。2011年左右,海漄开始科幻创作,直到2016年前后,他开始有时间潜下心来科幻创作。八光分文化编辑田兴海是海漄在科幻写作上的一位责任编辑,他很早就认识了海漄。他在早前的采访中也讲到,“他(海漄)在很久以前零星发表过作品,后来因为工作繁忙以及没有合适的发表阵地就不写了。”
海漄的每一次写作都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一个态度去写。“他是我一个很真诚的东西,我付出了努力。”海漄的理想在深圳家里的书房得到了实现。“我就只要有一个封闭的小空间就行了,我书房里面有一个电脑桌,其实也是书架,房间里还有一个双层床,我有时候写东西或者看东西累了,我就在上面躺一躺,看看书还挺舒服的。累了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下,我感觉那个空间是我挺惬意的一个小空间。”
如同千万深圳人一样,来深圳工作奋斗,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些梦想的实现,都是在狭小拥挤的房间里,在那个简单的书桌上。
适当停下来,从容应对快节奏
时间在快节奏的深圳显得格外珍贵,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
“你要最高效率地利用起来。现在我在写作这一块越来越跟自己和解了,不会把自己逼得那么狠,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个相对来说松弛一点的状态。”海漄的时间依然是规划好的。但在写作上,他开始寻找那个“松弛感”。
“因为很多东西其实欲速则不达,我还是希望保持一个比较从容的状态。”
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新华社图)
海漄告诉记者,拿到雨果奖已经远远超过预期,自己一直以“科幻迷”自居,作为科幻作者,他自认是不太合格,因为作品太少,影响也有限。但是他愿意“按目前的节奏缓慢但坚定的写下去。”
“我觉得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或者是突然一下暴风骤雨起的太快,我觉得可能是不是适当要稍微停一下,然后用一个比较从容的心态去面对它。”暂时停下来,而不是刻意停下来。海漄在刚刚过去的这一两周暂停写作,但却保持着看书的兴趣。“这段时间我就先看看书,荣誉这些东西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不受我控制,但对我自己的预期并没有太大变化,我按照原有的节奏去写,不会刻意停下来。”
故乡有童年的滤镜,融入活力的深圳
大城市压力过大?节奏太快?要不要回到我们的故乡?“其实更多时候我们脑海中美好的故乡,是出于童年的一些滤镜,这个社会无时无刻在变,我们的故乡很多时候已经回不去了。”问及海崖为何选择深圳,在深圳感受如何?海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现在已经融入了新的生活,融入了新的城市和环境,我会一直在这个地方融入进去,我大概率会一直留在深圳。”和年轻人一样,因为向往大城市,有幸得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其实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当时的选择很幸运,我生在一个蓬勃向上的社会,所以我才能够做出这样一个选择,并且这个选择对我的人生意义非常大。”当我们在这个大城市扎根后,“这个城市的美好,包括这个城市所赋予我感受到的活力是后面慢慢体会到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圳,有个和大家一样奋斗着的“海漄”。
主办 | 深圳市委网信办
联合出品 | 深圳市委网信办 深圳报业集团
采访 | 陈雯莉 张颖 谢婧
撰文 | 张颖
拍摄 | 魏丹 李旻桦
剪辑 | 魏丹
海报 | 李楚翘
审读 | 吴剑林
二审 | 张颖
三审 |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