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8 日下午,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率队调研马田街道薯田埔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并召开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光明区 7 月份家庭厨余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收运处理量完成比例环比分别增加 61% 和 13%,增速全市第一,垃圾分类工作排名全市前列,并将全力确保 8 月底完成所有城中村的硬件设施配置、撤并桶及督导工作,实现垃圾日均收运量 40 吨以上,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 145 吨以上。
调研一行先后来到薯田埔村垃圾分类 4 号、7 号投放点,正龙新村 3 号、4 号投放点和厨余垃圾暂存点龟山公园,详细了解该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记者在该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看到,一个个分类回收桶排放整齐,分类标识清晰了然,投放点设有挡雨棚和洗手池,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有条件的投放点还配备了 LED 屏,循环播放垃圾分类宣教视频,为市民作指引和参考。
据了解,薯田埔社区总面积为 4.8 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包括 2 个城中村(正龙新村和薯田埔村)、2 个住宅小区、3 个机关单位、3 所学校、5 个公园(广场)、7 家规模以上企业、2 家医院、6 个工业区、642 家三小场所(餐饮及果蔬门店 226 家)。社区共 2.45 万户,常住人口 4.7 万人,城中村人口 4.16 万人,物业小区 0.35 万人,工业区及建筑工地近 0.2 万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该社区撤并了原巷道的 100 个零散无序的垃圾桶点,科学规划了 18 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实现了社区内小区、城中村、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学校等 9 类场所全面实施垃圾分类。
参与该社区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薯田埔社区结合城中村居民和三小场所投放垃圾实际情况,在城中村 18 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设置早晚两个投放点时段,分别是早上 7:00-9:00,晚上 7:00-9:00,三小场所集中投放点则为上午和晚上两个时段,分别为早上 9:00-11:00,晚上 7:00-9:00。"社区还招募了热心群众、志愿者、党员、社工等 40 余名督导员,通过他们的积极引导,提升居民分类的意识及分类准确性,促进相关单位应分尽分。"
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市城管局"四抓两推一量化"的工作要求,经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共建,目前,马田街道薯田埔社区分类成效显著,该社区家庭厨余垃圾日分类量约 3.5 吨,大厨余分类量约 12 吨 / 日,日均分流分类总量约 18 吨,整体回收利用率达 33%,实现了分类场所全覆盖、分类设施全覆盖、撤并桶全覆盖、督导全覆盖、分类收运全覆盖。
据悉,根据相关要求,光明区将强力推进城中村垃圾分类创建工作,加大力度对城中村餐饮门店、果蔬店、市场等场所厨余垃圾实现全量回收,实现家庭厨余垃圾人均分类量达到 0.1 公斤 / 日,厨余垃圾人均分类量达到 0.25 公斤 / 日。全力确保 8 月底完成所有城中村的硬件设施配置、撤并桶及督导工作,实现垃圾日均收运量 40 吨以上,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 145 吨以上;10 月底,实现家庭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 80 吨以上,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 203 吨以上;11 月底完成全部垃圾分类配套工作;12 月底,实现家庭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 115 吨以上,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 290 吨以上。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总工程师陈红忠表示,光明区以薯田埔社区的示范社区创建为引领,打造了示范社区的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基层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提升厨余垃圾分类成效,大幅度提高家庭厨余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收运处理量,7 月份完成比例环比分别增加 61% 和 13%,增速全市第一。此外,在总结城中村分类设施的建设、家庭厨余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收运处理量完成比例,结合日常的"行走深圳"的检查情况来看,光明区 7 月份垃圾分类工作排名全市前列,分类成效显著,并总结形成了一大批工作亮点,为全市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