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医部的故事︱​1983年一场强台风,留医部值班医生彻夜救护受伤人员
读特记者 罗俊杰
2020-08-19 13:05

1981年4月,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不到一周年之际,她和丈夫一起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成为特区医疗事业的“拓荒牛”。日前,记者采访了原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室负责人刘锡芝,倾听她们夫妇的“留医部故事”。

1965年,著名战斗英雄麦贤得(前排中间)与广州军区199医院医护组成员合影,前排左一为刘锡芝。

回到老家不习惯所以调入深圳

说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调入刚成立还不到1年、正处于草创阶段的深圳经济特区工作,刘锡芝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已经在广东工作生活多年的她和丈夫,转业回到丈夫的老家山东蓬莱时,发觉非常不适应,“一方面是气候,那边太冷了;另一方面是饮食,那边的主食是面食,而南方的主食是大米,所以我们都吃不惯”。

“我是湖南怀化人,1945年出生,1961年入伍,在广州军区卫生学校学习护理,后在广州军区199医院上班,这是一所部队的疗养医院。1970年,我又到第一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学习。197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军区157医院工作。”刘锡芝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她在199医院工作时,著名战斗英雄麦贤得曾两次到该院疗养,她是为其提供医疗保障的医护组成员。

1978年,刘锡芝和丈夫王乐亭(后来曾任深圳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副主任)一起转业,本来按照条件可以留在广州。不过,因为王乐亭的父母(1949年的南下干部)当时年事已高,已经回老家定居了,所以希望她们夫妇能够转业回去,这样方便照顾两位老人。于是,她们双双转业到蓬莱县人民医院。

“我是1939年出生的,从小就随父母到过东北、华北等地,1950年到广州。1960年,我就读于广州医学院。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199医院上班。因此,到我们1978年转业时,我已经在广东工作生活了二三十年,早已习惯了这边的气候和饮食。”王乐亭告诉记者,所以当时两个人就打算调回广东:“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1981年4月一起调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我的工牌是319号,她的是320号,这是按医院的实际在岗人数编排的,说明当时医院才300多人,规模还很小。”

上世纪80年代初,刘锡芝与丈夫王乐亭在留医部院内俗称“书记楼”的宿舍门口合影。

80年代初门诊值班变“全能医生”

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后,刘锡芝一家被安排到医院人员俗称“书记楼”的宿舍楼居住。她回忆说:“每栋总共2层,每层住两户人家,我家住的是一楼。这老房子没有独立的厨房和洗手间。当时我们做饭要靠自己搭的简易炉子,烧的是蜂窝煤,不够用的话还要自己捡柴火。”她告诉记者,当时医院里面有几个鱼塘,大概在现在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的位置,医院在渔塘上面盖了个简易厕所,供宿舍楼居住人员使用,“所以晚上或下雨的时候上洗手间很不方便”。

1984年初,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并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因为有了他的充分肯定,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规模开始迅速加大,在全国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人投奔特区、建设特区。“没有一条好马路,也没有一座高楼,晴天一身灰尘,雨天一身泥巴。”在刘锡芝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大规模建设刚刚起步,到处都是工地,外来人口迅速增多,所以就医需求也开始增大。

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她介绍说,那时候在留医部这边设有一个小门诊,只有一个小房间,大概二三十平米大小,放有七八张桌子。医院的科室不像后来那样分得那么细,总共就分为外科、内科(含儿科)和妇产科三个科室。“我们值门诊班的时候,什么病都要看,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就叫病房的医生来会诊。”她表示,值班的医护人员比现在的全科医生还要“全能”:“比如我是儿科的,属内科,但是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值班,有个建筑工人头部受伤,我给他缝了12针。这本来是外科的事。那时候,值班人员天天都这样,不分科的,也不能推托说不会,病人来了就得看。”

刘锡芝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她在留医部儿科门诊值班,每天的病人都很多,最多时曾一个晚上看了60多个病人,整晚都没得休息。她介绍说,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病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深圳市没有专门的儿童医院,最大最好的综合医院就是深圳市人民医院,所以家长们都把生病的孩子往留医部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各个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生们都没法做“皮试”,怕过敏抢救,所以遇到重一点的儿童病患,比如发烧、扁桃体发炎等,都让家属将其送到留医部治疗。

刘锡芝保存的深圳市人民医院旧工作牌。

台风天门诊室里全是受伤病人

1983年9月9日,一场十二级的强台风正面吹袭深圳经济特区,使全市的简易房屋和工棚几乎全部被掀翻,令正在建设的特区损失惨重。据资料记载,“百年一遇”的十二级台风——8309号台风“爱伦”正面吹袭深圳,导致树木倒塌,淹死7人,受伤6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刘锡芝回忆说,那天晚上风大雨大,窗外整晚都是“呼呼”的风声和“噼哩啪啦”的暴雨声,“感觉那台风以往遇到的大,很吓人”。

次日一早,刘锡芝发现外面很多树被吹倒了,到处一片狼藉。当她上班后到门诊室进行交接班时,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我走进去后,发现门诊室里面全是受伤人员,有坐的,有躺的,有站的,还有三四个病人已经因为伤势过重死了。她们告诉我,隔壁还有留观的,有一些伤重的则已经送病房住院。我心里想:昨晚那么大的台风,怎么还送了这么多病人过来?当时还不知道全市很多工棚都被刮倒了,也不知道这个台风竟然造成那么大的损失。”

她记得当晚值班的是医生钟秀兰和护士邬晓薇:“门诊室满满一屋子都是病人,尽管已经到交班时候了,她们仍然在忙着救护病人。两个人忙了一整个晚上,一直都没得休息。”见此情景,刘锡芝也赶紧投入到对受伤人员的救治之中。她回忆说,当时正处于深圳经济特区初期的一波建设高潮,到处都是工地,所以那些受伤人员大多是工地上的工人。

“当时,全市只有深圳市人民医院这一家像样点的医院,医生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设施也较为齐全,所以各地都把受伤人员送到人民医院来救治。”刘锡芝告诉记者,尽管已经过去了37年,但是她仍然对当时的情形记得很清楚,她为当时两位尽职尽责的值班同事感到骄傲。

她认为,这就是建院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薪火相传的“留医部精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这方水土提供医疗保障。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


(作者:读特记者 罗俊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