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在深圳成交。这是深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优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最鲜活的“深圳实践”。
今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以此为契机,深圳市积极谋划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选取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率先开展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
这是今年2月1日在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红树林湿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建立生态价值评估体系
据了解,海洋碳汇又称“蓝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是国际认可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其中红树林碳汇能力是森林碳汇能力的10倍。目前全市拥有红树林面积共296.18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我国唯一一处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10月,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今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标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空白,加快推动海洋蓝碳价值转化。
“深圳位于湾区中心,毗邻香港,并建立了成熟的红树林生态保护模式,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必将举世瞩目。因此,深圳在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方面需具备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以辅助包括红树林在内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谈到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提出,需要更加重视生态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张亚龙认为,本次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首先,从生态经济属性上,由于被拍品需具备稀缺性这一特点,拍卖本身就体现了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认可;其次,从资源增量角度来看,之前缺少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转化、联结起来的方法和标准,但本次拍卖直观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量化评估,这也鼓励了更多评估体系方面的创新,从而对其他自然资源建立起价值评估标准,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此外,张亚龙指出,本次拍卖让包括企业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直接参与生态系统的维护之中,进一步将社会资本引入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形成生态合作、环保互惠的良好社会氛围。
成为全球生态建设亮点
此次成功拍卖为深圳后续开展碳汇相关工作积累经验、破题探路,为红树林保护碳汇完善管理体系、方法体系,科学应用乃至碳金融等提供了基础。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环境实验室中心主任翟生强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成功拍卖具有先行示范意义。
翟生强说,目前,深圳生态环境治理有着良好的建设成果,原有的污染修复等已有成效。下一步深圳应实施以“降碳”为牵引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路径,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正是很好的切入点。
从生态环境治理角度而言,翟生强认为,此次深圳进行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是全国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价值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擦亮深圳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通过碳汇工作,对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种植、修复发挥着牵引作用。
在翟生强看来,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落户是深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很好的抓手与落脚点。此次深圳红树林碳汇拍卖是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亮点,对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也起到了支撑作用。翟生强建议,未来,深圳应该加强深圳红树林动态管控,以红树林碳汇为起点持续,推进动态管理机制优化、能力提升,实现生态环境创新治理共建、共享。
先行先试,创新从未止步。深圳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之一,正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政策措施,从“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第一拍”再次出发,创造出更多生态先行经验。
(原标题《红树林保护碳汇“第一拍”对深圳意味着什么?》)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