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河南三门峡一景区雕像“缺乏美感”,有网友评价该雕像“容貌怪异,腰长腿短,身材比例并不协调,让人不忍直视”。
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此回应称,雕塑系南宋村自行筹资,按照洛阳王城公园“牡丹仙子”雕塑仿建,花费8万余元。9月10日,南宋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已注意到网友的意见,正在研究整修计划。
在社交网站上,大多数游客对三门峡阳店镇南宋村牡丹苑景区给出了较好评价,“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牡丹很漂亮”“作为村办的是挺好的”,但不少人表示这处“牡丹仙子”雕塑并不好看——媒体报道时将洛阳王城公园“牡丹仙子”雕塑与南宋村的仿建雕塑的照片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确实差异明显,后者丑不可耐,拉低了整个景区的“颜值”。
问题是,这并非个例,类似这样的丑雕塑时不时就会挤入我们的公共空间——最近引起争议的另一起是,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当天,河南省鲁山县花费巨资打造的牛郎织女雕塑揭幕,引发网友吐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实在太“丑”。
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各种城市“丑”雕塑可谓层出不穷。
早在十年前,搜狐网就举办了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的评选活动,入选者如坐落于广西桂林的“扶老”雕像,两位裸女双手扶起一位裸老汉,人物体态臃肿,形象若“把尿”状,作品思想浅薄、雕塑技艺低下、造型语言庸俗。再如坐落于重庆永州的“美女入浴”雕像,一位肌肤美白的窈窕淑女被“强行”安置在龌龊不堪的臭水沟里裸浴,人物形象酷似著名影星章子怡,写真的造型、肉麻的质感和艳俗的色彩令观者不适。
福建厦门的“灵魂出窍”雕塑更为惊悚,一排站立的人形穿着镂空的长袖大袍,没有脑袋,红色的帽子悬浮在空中,若是再加点昏暗的灯光效果,便是十足的游魂野鬼造型。
2016年5月《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辉表示,“‘审丑’的雕塑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商业价值,但是城市雕塑本应具有的公共价值方面,只能是负分。”他认为,城市需要文化建设来体现该区域的人群特征和价值取向,公共雕塑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审美品位和文化格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好的雕塑可以给城市加分,不好的雕塑显然只能减分。
《中国美术报》曾发表评论举例说,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经验。兰州的《黄河母亲》、广州的《五羊石雕》、青岛的《五月的风》等著名城市雕塑发挥着艺术地标的作用。上海外滩的陈毅石像,北京陶然亭公园里的高君宇、石评梅石像,中山大学的陈寅恪铜像,清华大学荷塘边的朱自清像,都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得益彰。而有的雕塑在艺术上代表了新的探索,有其特色,或许适合于艺术馆收藏和展览,并不一定适合置放于城市空间。
雕塑家孙振华认为,进入当代,要用公共艺术的概念取代城市雕塑的概念,“背后要有制度的设计,要有作品的遴选、规划、评审,为此建立制度,在这样一个人人可以得以参与的社会,很难说某种趣味是对的或者不对的,在不同的趣味之间找到一种博弈,在这个博弈之间找到一个博弈规则来做。”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禁绝丑陋雕塑,关键是尽快建立起合理的公共文化决策机制——出现三门峡景区这种令人不忍直视的雕像,如果在设计、动工之前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就有可能阻止它最终成形,避免其污染公共空间。
当然,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提升城市雕塑水平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也离不开公众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加强美育引导,提高公众整体的艺术审美素养,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有文化意义的城市空间,让雕塑成为城市人文之美的张扬者。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