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建设”进入文联章程,东莞瞄准“大文联”发展格局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文联宣 文/图
2023-09-06 16:45
摘要

9月5日下午,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新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委员会和新一届领导机构,张彤飚当选主席。

9月5日下午,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新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委员会和新一届领导机构,张彤飚当选主席。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开局之年,还是东莞市文联成立60周年。本次大会紧跟时代和东莞发展实际,总结工作、部署任务,共商新时代新征程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大计,是在东莞开启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东莞文艺战线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的顺利召开,对于团结激励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建设文化强市的火热实践,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东莞“双万”城市新起点框架背景下,如何谋划和推进“文艺莞军”形成方阵、同频争辉,推进全市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助力城市品质内涵提升,为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东莞文联工作的主线。

实施“五大行动” 文艺文联工作取得新进步新成绩

大会审议通过了《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在建设文化强市新征程上奋力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显示,市第八次文代会以来,市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莞邑大地,服务人民群众,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五大行动”,文艺文联工作取得新进步新成绩。

尤其2022年以来,东莞市文联围绕文化强市建设部署,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联”字为纲,以“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为目的整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统筹好“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与“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引领32000位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文艺新局面,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文艺力量。

其中,在文艺精品创作上,组织实施东莞改革开放文艺创作工程、东莞改革开放文艺创作工程、重点题材签约创作等一系列举措,文艺精品迭出、硕果累累。如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荣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崔臻和音乐作品《阿爸的草原》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李志良以东莞制造系列摄影作品《牵引线》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血脉》《只要祖国需要》《中国就是中国》等3部作品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在打造高质量“文艺莞军”上,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和文化环境,积极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东莞文艺论见、诗意东莞等品牌活动,承办或参与国家、省级大型文化活动,搭建文艺展示、交流、培育平台,打造了一支梯队科学的“文艺莞军”。5年来,东莞国家级会员由316人增长到594人,省级会员由1196人增长到1879人,下属协会分会(基地)由251个增长到417个。国内权威机构对黄泽森、陈玺、莫华杰、丁燕、塞壬等十多位文艺家及其作品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崔臻和、陈启文、李志良等文艺家荣获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家)称号。

此外,通过加强重点培育、高端引领和示范辐射,逐渐形成了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群落以及“长安文学现象”和“桥头文学模式”,在岭南甚至全国文艺界产生广泛影响。在2023年全国文联组联工作会议暨组联干部培训班上,东莞市文联作为广东省地级市文联唯一代表出席会议。

构建“大文联”发展格局 力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报告中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东莞市文联将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建设部署要求,立足“双万城市”新起点,对标“七大文化”“四张城市文化名片”,通过“铸思想”确保正确方向,“搭平台”创造良好条件,“育人才”壮大文艺队伍,“出精品”攀登文艺高峰,“强管理”做好坚实保障,守正创新,赓续文脉、谱写华章,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其中,重点将继续在“联”字上做文章,寻求多元联动、合作,构建“大文联”发展格局,通过构建名品名团塑造工作机制,加强东莞文学艺术院、中国(东莞)劳动者文学创作基地等文艺创作专业机构和载体建设,擦亮樟木头“作家村”品牌,以及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东莞文艺论见、诗意东莞等品牌活动,利用好“东莞文艺空间”等,为东莞文艺事业发展搭好平台。

要重点通过完善文艺名家名师引育工作机制、签约一批文艺名家、建立“名家+项目”联动机制,实施“选题征集+驻创孵化+示范引领”的文艺创作新模式、继续创造条件为东莞文艺名家设立工作室、探索建立市级文艺名家荣誉制度、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艺人才提升计划及“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持续举办“文艺论见”等各类活动、探索“文艺两新”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发挥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影响力等,多措并举,壮大“文艺莞军”。

要重点通过优化题材规划,做好全市题材统筹,针对重大文艺现象和重点文艺作品,及时开展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强的文艺评论,推动文艺评论与创作双轮驱动。组织举办“东莞文艺论见”系列评论活动,探索成立东莞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探索举办东莞文艺评论大赛,探讨当前文学艺术领域共同关注的有价值的话题。开展东莞文艺领域课题研究,撰写大型年度文艺发展综述报告,梳理编撰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史,为东莞文艺发展史留下史料与档案,为东莞文艺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会议还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作为,忠诚履职奉献,潜心创新创造,积极投身建设文化强市的火热实践,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即日起实施“文化强市建设”写进东莞文联章程

为进一步适应文艺发展和文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会还审议通过《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修改草案)》,即日起实施。本次《章程》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精神,在内容上增加了新的表述和条款。修改后《章程》共6章29条。

其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东莞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扩大友好往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东莞文艺对外影响力”等内容写进章程。

会议认为,增加这样的表述,符合东莞文艺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利于市文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最广泛地团结、动员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繁荣东莞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要求,东莞市文联各团体会员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章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聚焦“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密切联系、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基本职能,积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引领和行风建设,在行业建设、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艺家代表说

见证东莞第九次文代会,看见文化强市百花齐放

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林岳:

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留下有价值的历史文本

“如今,东莞文联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景象,文学艺术家人才济济,成果丰硕,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态势。”林岳表示,老一辈文艺家对文联怀有深厚的感情,期望新一届文联领导班子能够精心经营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大家庭,将其打造成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温馨、更具开拓创新精神的文艺之家。

林岳表示,东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包容多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宝贵源泉。“希望东莞文联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能够积极创作更多作品,培养更多人才,擦亮东莞城市文化名片,留下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文本’。”

市作协原主席詹谷丰:

跑过60年马拉松,东莞文艺进步巨大

“东莞文联60周年华诞是一个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时刻,可以看作是一场长达60年的马拉松比赛。我在东莞工作了30年,既是东莞文联半程马拉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詹谷丰表示,东莞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把自己文艺创作目标进一步提升,要锚定“精品”,追求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文艺事业也高质量发展起来。

詹谷丰还介绍道,2世纪90年代初,东莞的作家队伍相对较弱,实力雄厚的作家数量有限,如今东莞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这一变化。“举个例子,当时,东莞的作家如果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小说,几乎可以算作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大家都会传播开来。但现在,东莞的作家已经可以轻松在全国范围内发表作品,他们的著作在各大书店和网站上都可以找到。”

市舞蹈家协会原主席刘影:

挖掘本土独特的文化元素,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需要为年轻人提供创作平台,鼓励他们将真实生活体验融入艺术作品,以服务广大市民。”刘影表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积极观察市民的生活,将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融入艺术作品中,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引人共情、共鸣的高质量作品。

刘影还强调,要注意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要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去发现、发掘、反映社会发展及其问题,积极引领,启人深思,传播正能量。“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应该保持初心,坚守匠心,努力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进一步挖掘、传承东莞独特的文化元素,为文化产业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市音协原主席康健:

新老艺术家齐心协力,为繁荣东莞文艺奋斗

东莞市文联走过了风风雨雨六十年历程,作为外来东莞的艺术家,康健见证了三十年。“三十年文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各文艺协会在文联的领导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特别今天市委书记等领导亲自接见老艺术家代表们,说明市各级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倍感荣幸。”康健说,市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一致,为东莞市文艺协会提供了更多的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艺术家们以文联为家。

作为在东莞艺术教育和文化线工作三十多年的老艺术家,康健更是感慨万千:年轻艺术人赶上好时机,他们更充满了活力,在为东莞文艺添砖加瓦,为繁荣东莞文艺而努力奋斗。“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歌喉为东莞喝彩加油鼓劲,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更美更动听的旋律,为东莞明天的文艺繁荣而引吭高歌。”

青年朗诵艺术家、市朗协主席帅志刚: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文艺创作开辟高质量发展之路

“站在东莞这片文化沃土上,我们要向深耕东莞文化的老一辈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致敬、学习,并传承他们的精神。”帅志刚表示,他来莞20多年,见证了东莞城市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尤其近几年,更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东莞崭露头角,为东莞的优质文艺创作开辟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东莞朗诵艺术为例,帅志刚表示,多年来,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带领下,完成了许多突出的工作。从五年前仅有100多名会员,到现在已有4378名会员,这体现了东莞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东莞对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承诺。

青年作家、虹虹动漫负责人王虹虹:

深入挖掘优秀故事,为东莞文化产业赋能

“我在东莞的成长经历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是东莞文联成立60周年,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我期待未来的发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王虹虹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持之以恒地深入挖掘更多优秀的故事,创作出能够讲述中国故事的文艺作品,将各种元素相互融合,为东莞文化产业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文艺的跨界融合发展,王虹虹表示,希望各协会联手,多举办大型活动,如大型舞剧和歌剧。这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推动东莞的文化艺术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原标题《“文化强市建设”进入文联章程,东莞瞄准“大文联”发展格局》)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文联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