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武馆里,多的是精力旺盛的孩子们。几个打拳击的男孩,脚下快速移动,手上用力挥拳,带起细微的拳风。反观角落里一个练习咏春拳的男孩,扎着马步,下身一动不动,重复着左右轮流出拳的基本动作,显得安静又缓慢。
“不要太快,慢慢地出。”男孩的师傅詹斌走过来,严肃地指点道,“为什么要慢?就是要你准,自己把那条中线找准了再出拳。”
男孩是第一天上课,詹斌给他示范了动作要领,又去跟学了大半年的另一个学生小江过招。两人面对面,出拳迅速多变、攻守兼备,每对几招,詹斌就停下来手把手讲解出招的用意和作用。
二十多年前,詹斌也是这么跟着师傅何海林,一步一步领略咏春拳的博大精深。
神秘
在詹斌少年时期的记忆中,咏春是很神秘的。
詹斌出生在1966年,从小就对武术有浓厚的兴趣。武术,既追求动静结合,又不失内外兼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印记。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功夫繁衍流变,派系林立,拳种纷显。
上初一时,长詹斌两届的学长教过他几个招式,他嫌看起来不够勇猛,学了几天就放弃了。后来他去学了看起来更勇猛的洪拳。
上世纪70、80年代,咏春题材的电影在香港兴起,如一阵强劲的掌风,一下子越过深圳河,影响了一批深圳人。咏春拳相传为清朝中后期福建女子严咏春所创,之后,从民间女子的自卫术发展为具有实战技击和强身健体功效的武林绝技。“我们都知道咏春拳,但从来没有见过,只知道会咏春拳的人都很能打。”咏春之所以神秘,就是因为那时的深圳远没有如今这么庞大的常住人口,用詹斌的话来说,练武术的圈子就那么大,谁会武术一眼就能看出,但他找不到一个练咏春的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詹斌在网上多方打听,询问武术圈子的同道中人,才知道有一位咏春拳大师何海林在罗湖教课。
何海林16岁时在佛山被咏春拳宗师姚祺收为首徒,而姚祺自幼即师从父亲姚才及阮奇山等大师。祖籍深圳宝安的姚才当年与阮奇山、叶问被武术界誉为“咏春三雄”。作为“姚氏咏春”第八代传人的何海林1984年就定居深圳,只是他有本职工作,教拳都是下了班后的爱好,也是想要传承下去的初心。
和何海林在电话里约好时间,詹斌准备去拜师。带什么拜师礼呢?詹斌想到了孔子的学生拜师时带的10块腊肉,于是他也效仿着,带了一包腊肉和茶叶。这在前来拜师的学生中是独一份,何海林显然明白了詹斌的用心,很高兴。
就这样,詹斌每个星期都有两三天晚上会去何海林的家里“吃夜粥”。在当时,大家练完功就喜欢去吃个宵夜,宵夜一般是吃粥和炒粉,所以“吃夜粥”渐渐就演变成为了练武之人间心照不宣的“接头暗号”。
▲詹斌(右一)与师傅何海林(中)。
领悟
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咏春后,詹斌突然发现,原来初一时候学的那几招正是咏春,缘分早已结下。但是如何将缘分结成善果,却需要长时间的热爱与坚持。
咏春拳常谓“四两拨千斤”,强调“寸劲”发力,即在五寸距离之内发出强大的击打能力,是力学技术运用上科学化和人工化的典范。詹斌说,学习咏春有三个阶段:舍力、卸力、借力。和大多数武功一上来就铆足力不同,咏春出招时看上去有一种松弛感,它强调“听劲”,也就是通过感受对手的力量和发力方向迅速做出反应,化解对方力量的同时又借助对方的力量进行反击。
“你的杯子要想装进新的东西,你就得把原来的水给倒掉是吧?”詹斌问我。
我突然想到詹斌练习了长时间洪拳,反问:“那您学咏春是不是得把之前学的倒掉?”
“对了,所以我花了10年时间,才真正入门。”
何海林的学生越来越多,詹斌也已经出师。但他仍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停滞不前,最明显的是他和小有成就的师兄一过招,就知道自己差很远。
“咏春是要用脑的。”练习咏春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让对方难以觉察到自己的拳路和手法,而自己却能洞悉对方下一步乃至后几步的动作,这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于是,詹斌和几位师兄弟组成练武小团队,保持每周两三次集中练习的频率,在两两对招的过程中提高技巧。他也常常坐下来去思考,想到什么重要的点就做笔记,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领悟。
随着电影《叶问》《一代宗师》的热映,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学习咏春的狂潮。深圳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海纳百川的气魄,既汇聚了来自佛山、香港等地的咏春大师开班授课,也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其中就有作家绿妖,有一阵为了练习咏春,她曾频繁来深。
2007年,何海林也正式开起了咏春拳馆,在2013年成为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咏春拳的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6月被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十年后的詹斌,已经能在与师兄的对打中发现自己的进步。
▲詹斌(左三)与师傅何海林及师兄弟。
▲十年后的詹斌,已经能在对打中发现自己的进步。
传承
因为身体缘故,何海林在2014年结束了拳馆的营业。2016年何海林离世后,儿子何宇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以更多元的方式传承咏春。近几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科学高中初中部把咏春拳作为选修课程,定期邀请何宇明和詹斌前去授课。市里、街道举办咏春相关的表演、交流等活动,他们也积极参与。
詹斌仍开着设计工作室,同时也跟何宇明及一帮师兄弟在南山文体中心一楼的冠竞武术馆教咏春。
8月9日,第一次在武馆见到正在上课的詹斌时,我的感觉是“不像个练武的人”,他戴着一副黑色粗框圆形眼镜,身材结实却不显壮,更符合他设计师的身份。后来采访时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他,他笑称,“咏春也被称‘书生拳’,是很内敛的。”练习咏春的人,往往不会有很明显发达的肌肉,但是常年的练习会在身体留下痕迹,轻盈、灵活、协调。我点头,是有些深藏不露的味道。
不过,从去年底开始,咏春又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个新的印象——美。根源就在深圳原创的舞剧《咏春》。剧中主角叶问一路闯关,在舞台的光影中将武术和舞蹈完美结合,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刚柔并济。武出了咏春的自强不息、岭南韵味,舞出了深圳的守正创新、时代精神。
舞剧《咏春》诞生在深圳,因为这座城市有厚植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也有兼收并蓄异地传承文化的生态。而詹斌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咏春的发展也要感谢影视剧作等文化产品的传播。
何宇明曾说,等他退休后要把拳馆再开起来。那詹斌呢?“我想教出几个真正能传承咏春的徒弟。”
詹斌的学生小江只学了大半年,父亲老江就明显感受到孩子的精气神都变了,招式也越来越稳。小江喜欢练咏春,老江也希望他坚持下去。詹斌不久前还收了个女学生,虽然没有习武的基础,但是领悟能力却比自己当初还好,他说,如果她能坚持下去,肯定不用十年才入门。
对詹斌来说,咏春,应该是一辈子的事。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陈章伟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