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14 期-解码│深圳咏春故事:为什么是《咏春》?
晶报记者 马骥远 李跃 统筹 李岷
2023-08-18 08:36

咏春,字面意思就是歌咏春天。对《咏春》来说,2023年确实是一个值得歌咏的春天。

从去年底首演至今,《咏春》走遍大江南北,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毋庸置疑,《咏春》是近年来深圳文艺界的经典之作,更成为国内歌舞剧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一部以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和香云纱工艺为载体的舞剧,诞生在中国最年轻的大都市深圳,并且受到全国各地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一部全程以肢体语言讲述故事的舞剧,登场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引来电影艺术家一致点赞;一部展示地地道道中国故事的舞剧,在北京亮相“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受到29国驻华使节的高度赞赏。

……

《咏春》破圈了。她甚至已经突破了一部舞剧固有的意涵,正在成为具有鲜明深圳文化特质的城市IP。

《咏春》凭什么?为什么是《咏春》?

深圳,就是“咏春”的城市

“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舞剧《咏春》结尾时打出的这句话,感动着每一个观众。

《咏春》助理编剧徐珺蕊在接受晶报采访时坦言,当确定大春这个人物的身份是灯光师时,“光”这个灵感就呼之欲出,“这束光源自于他(大春)的内心。”

作为主创人员,徐珺蕊并不是第一次对媒体做出这样的解读。但作为深圳的记者,这番话不免让我们感到心有戚戚。

大家都怀抱梦想而来。最终,有的人站在了光里,而更多的人成了照亮别人的那束光。这是《咏春》剧中“剧组”里发生的故事,这也是40多年来深圳一直在发生的故事。

即便是对于创作了《只此青绿》等经典舞剧作品的徐珺蕊来说,用舞蹈语言表现“咏春”的主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仍然是一个极其“烧脑费心”的任务。在撰写剧本之前,她请教了电影行业相关人士,包括查阅电影学院的图书馆、电影资料馆的大量报道、论文、专著,在资料的海洋里遨游了三四个月,才基本构筑起戏剧框架。

▲《咏春》助理编剧徐珺蕊

“《咏春》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双线并行且交织,完成了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电影人与武学宗师的境遇映照与心理对答”,徐珺蕊说,“戏里”电影中的故事,更加着力于主人公“叶师父”内心的驱动力;“戏外”则将不同背景、年龄和工种的电影人作为切入全剧的视角,在拍摄过程中随着境遇的跌宕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认同。

“戏里”的主人公当然是叶师父,“戏外”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是大春。而把他们连为一体的,就是那“一束光”。如果说叶问是来自佛山的一代武学宗师,那么大春就带有更加鲜明的深圳特质。

“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些1990年代赴深圳的追梦者们亲笔写下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思念”,徐珺蕊说,她仿佛看到了刚刚从安宁朴素的乡村投身飞速发展的广阔天地的“大春”们,他们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坐在海边,把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心潮澎湃写在书信里,寄给远在天边的亲人。

当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特区初创岁月时经常这样说:那时候的人,眼里有光,心里有光。“‘光’是在确定让大春最终成为灯光师之后应运而生的意象”,徐珺蕊说,大春其实很贴近我们每一个人,他怀抱梦想而来,想要站在光里,而最终,他成为了照亮别人的一束光;生命中,总有照亮别人和被别人照亮的一些瞬间。

在徐珺蕊笔下,组成那“一束光”的不仅仅有来自河南“灯光村”的灯光师大春,还有从深圳电影制片厂文字记录中还原而来的导演,有兢兢业业的老裁缝、无处不在的茶水姐……他们都曾经梦想站在光里,但是最后都成了照亮别人的那束光;无数平凡人的光,汇聚成束;无数平凡人的梦想,一同歌咏春天。因而《咏春》的剧名也在武学之外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处处是武林,人人皆咏春”。

这是徐珺蕊用心良苦营造的舞剧《咏春》中的人物群像,这也是过去40多年的深圳真实图景。

▲《咏春》编导吕程亮

《咏春》,看上去并没有大书特书深圳,但是她的灵魂,却很“深圳”。“深圳是舞剧《咏春》的剧中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无数平凡人的梦想组成了这座城市的鹏程万里”,徐珺蕊说,如果说剧中的人物无不象征着深圳敢试敢闯、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那么这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美好向往——《论语》里孔子曾经对曾皙之志表示赞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徐珺蕊说,在她眼里,深圳就是一座“咏春”的城市;这座城市宛如一棵大树,每一个怀抱理想奋斗的普通人,皆是枝枝蔓蔓,每一根枝杈都在尽全力输送养分,每一片绿叶都在用生命歌咏春天。

“深圳精神”的文艺化表达

“舞剧《咏春》是一个美好响亮的开始,她吹响了‘以春咏志’讲述‘深圳精神’的集结号”,在前不久召开的打造《咏春》深圳城市IP专题会上,深圳市网信办副主任、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忠亮如是说。

张忠亮认为,《咏春》的“破圈力”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心诠释;它所展现的不只是岭南特色和文化传承;它的内核是用更深层次的文艺表达来讲述深圳故事、中国故事。

在张忠亮看来,舞剧《咏春》首先是一个讲述深圳精神的故事。《咏春》赋予了咏春拳、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遗全新的解读,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的设计理念切实体现了深圳的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咏春拳所代表的武术文化,蕴含了敢闯敢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理念,而香云纱则具象化地表达了糅织的乡愁,以及刚柔并济的岭南生活风貌。

“舞剧表面上舞的是非遗文化,其内里更是一种精气神的剖析”,张忠亮说,这实际上是对“深圳精神”的一种文艺化表达。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这16个字的“新时代深圳精神”,通过《咏春》美轮美奂的舞蹈语言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发挥。《咏春》也由此成为文艺界讲述“深圳精神”的代表之作。

联系到前段时间在北京,舞剧《咏春》与华为、比亚迪、优必选等20家深圳企业共同演绎了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与硬核科技交融的“深圳故事”,张忠亮认为,舞剧《咏春》的文艺表达背后,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实力支撑和深圳改革开放的发展缩影。

张忠亮说,深圳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今天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全球设计之都和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在文化、经济、生态、科技等各方面都起到排头兵的引领作用;讲述“深圳故事”的《咏春》,讲述的无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当然,《咏春》对“深圳精神”的成功表达,源自于它讲述了一个好的“深圳故事”。张忠亮认为,这首先得益于《咏春》故事题材的独特性。《咏春》用咏春拳、香云纱两项“岭南风”十足的意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域一目了然,文化韵味和传统风格呼之欲出。

另外,《咏春》故事人物的典型性值得称道。张忠亮说,《咏春》用南下深圳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一代武学宗师叶问在香港的成长经历,在戏里戏外建立了情感的勾连和共鸣。这样的人物故事赋予了《咏春》独属大湾区的特色。事实上,这种真实而动人的“深圳故事”,在过去43年里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日常。《咏春》主演、年轻的舞者常弘基,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弹钢琴的建筑工人易群林……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敢闯敢试的追梦人齐聚这座城市,在梦想和现实的交织中成长,书写了深圳40多年的发展奇迹。“讲好故事是做好城市营销的核心,真实而生动的深圳人追梦故事就是这个城市最好的营销素材”,张忠亮说。

“传承与创新成就了深圳,也成就了《咏春》”

舞剧《咏春》中,除了“咏春拳”,还容纳了“香云纱”这个非遗IP。《咏春》在双线叙事之外,突破性地将“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舞蹈。很多人很好奇,咏春拳、香云纱这样古老的“双非遗”,为什么能够在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焕发光彩与活力呢?

8月5日,南宁,广西文化艺术中心,舞剧《咏春》全国巡演来到这里。演出间隙,来自深圳歌剧舞剧院创作中心的编导吕程亮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打了一个比方说,“古老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身体里的一种DNA,它和年轻人的这种碰撞,其实就像大树的生长,根扎得越深,枝条才长得更旺盛。深圳很年轻,但是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懂得把根扎进古老文化的土层中去汲取养料,懂得从传统文化上面去长出新的东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一座以创新为鲜明标识的城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是深圳的一种文化自觉。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作为国内目前最高规格、最高水准、最高层次的文化论坛,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选择在深圳举办,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是科技与人文结合发展的沃土,是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沿地带。

无论是较早的现代粤剧《驼哥的旗》,还是后来的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乃至如今的舞剧《咏春》,无不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人文颂》为例,它用音乐来解读中国传统价值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音乐形式结合起来,整个篇章贯穿着对“人”的礼赞,肯定人的尊严,彰显人的价值,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性的活力。

《咏春》亦是如此,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能见度。

深圳是一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而咏春恰恰是一个与创新息息相关的名词。叶问在传承中创新了咏春拳,而他的弟子李小龙将咏春带到了美国,并在此基础上自创了截拳道。“作为深圳原创的舞剧,《咏春》如何诠释创新的特质,如何阐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吕程亮回答说,“《咏春》用的是新的视角,就是我们不是把咏春拳演一遍给大家看,而是去致敬那些当时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的人,每一个想成为光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这就是创新。《咏春》带着时代的精神追求、审美风尚和文化的温度,走向大众,走向年轻人。可以说,传承与创新成就了深圳,也成就了《咏春》。”

事实上,要理解《咏春》,需要将它置于更大的城市背景下来观察。有两个与深圳有关的城市IP,一个是文博会。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平台,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检阅台、风向标,文博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从诞生那一刻起,它就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放大器”。可以说,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活”起来并走出去,正是文博会的价值与使命之一。

另一个是“设计之都”。2008年12月7日,深圳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城市。这里充满了创新创意特质,有着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创新人才汇聚,创意氛围得天独厚。以创意为引领,深圳不断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博会和“设计之都”里,藏着《咏春》诞生的密码。

打造更多城市文化IP

“《咏春》是城市形象综合营销在话语建构方面的一次成功‘实战’,集中展示了深圳良好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及话语塑造能力。”在打造《咏春》深圳城市IP专题会上,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建如是表示。

他说,在城市综合营销中,应积极构建城市话语体系,用学术话语讲好“深圳故事”,注重发展城市学术文化,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城市综合营销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他说,一是要加强城市IP的学术话语表达,改革开放已成为深圳的最佳代名词,在话语建构上,首要的是保持和提升“改革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包容之城”的特色,深入挖掘《咏春》深圳城市IP中蕴藏的“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以武辅仁”等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二是应注重围绕城市IP的学术体系建构。学术话语表达往往体现着城市人文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要继续深化“深圳学”“深圳学派”的建构和研究。三是应围绕城市IP赋予城市以文化意义和集体情感。城市能为世人所景仰,除了外在知名度,还包括市民的内在精神气质。过去40多年,深圳展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既有城市管理者的策划推动,也有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创造。四是应强化城市IP的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推动深圳的城市故事不仅能够“入耳”,更能够“入心”。

在另一个场合,杨建也表示,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生命活力,也是解决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雷同、千城同面问题的根本所在。那么,毫无疑问,《咏春》是深圳城市营销的一个成功案例,已经成为世界了解深圳、认识深圳的窗口。

事实上,挖掘历史遗产的价值、抢占文旅融合发展“新风口”,是中国许多城市打造城市IP的常用手法。和其他城市相比,作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可以直接拿来活化利用的“家底”并不丰厚。在创意的加持下,这样的缺憾也会成为优势,更意味着,深圳所受到的约束相对更少。正如当年在旅游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打造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闻名全国的文旅IP一样,今天,《咏春》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城市IP。而这背后,是一片文化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是深圳拥有的独特的文化生态、人才资源和创新特质。

这些年来,深圳坚持把文化繁荣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文艺深军”近年来全面开花,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美术、舞蹈、摄影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涌现出一大批文艺精品,极大地扩大了深圳的文化影响力,提升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形象。

其实,深圳不只有《咏春》。今年7月,深圳出品的非遗舞蹈影像作品《满堂红》获得首届北京舞蹈影像作品评奖短片组二等奖。这应该是舞剧《咏春》爆热之后,又一部来自深圳的将非遗融入其中的舞剧。此外,最近,另一部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深AI你》也在全国走红,并参与角逐了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

就像音乐之于维也纳,电影之于好莱坞,《咏春》也日益成为深圳的人文标识。通过《咏春》,人们看到了一个创意无限、活力无限、让古老文化重返青春的深圳,以及一个厚重与灵动兼具、更为生气蓬勃、韵味深长的人文中国。通过一部舞剧面向世界营销推介一座城市,深圳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城市IP在这里被创造、被发现、被讲述。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马骥远 李跃 统筹 李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