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城市建设要下足绣花功夫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陈智军
2023-08-11 22:05
收录于专题:圳论

福田区一处被抹平了的马路牙子。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所在的福田区在分片进行老旧道路改造,一个很显著的变化,就是把交叉路口的马路牙子和路面抹平了。这一小小的改进,极大方便了骑行族,再也不用骑到路牙下车推车了,也照顾到了坐轮椅人士。

深圳这样的城市微改造,近几年一直在进行。井盖破损、道路坑洼、马路露土、交通断头、空中飞线,不断在治理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护绿扩绿、拆墙透绿、社区公园……精细化的、百姓有感的“小手术”也在持续进行。

福田区园岭街道整治“空中飞线”。

城市建设经过前几十年的狂飙突进、大拆大建,是到了下绣花功夫精细化治理的时候了。城市治理者不仅要有白纸绘图的霹雳手段,还要有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从“搭框架”到“精装修”,从大拆大建到尽量保留,无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重要转身。城建的规模扩张建设已经退潮,更考验管理者能力水平的,是精细治理的绣花功夫。

城市有新有旧才是常态,始终“面貌一新”并不现实,还少了对历史的尊重。深圳比起其他大城市,缺的就是历史感。40多年的发展,沉淀了一些“旧”的东西,这些建筑、片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各个时期的建设,都有时代的印记,伴随改革开放的历程,甚至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展览馆”。要学会在老旧城区“螺蛳壳里做道场”,让城市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更显魅力。

一些城市的新理念好做法值得借鉴。很多去过台北的大陆游客,往往第一印象是台北的城市建设还不如大陆的三四线城市。这实际上是很片面的看法,台北固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很多破旧房屋窄街窄巷“有碍观瞻”,但只要深入城市的肌理,就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舒适、便捷、安全、友好,就能感到当地人“螺蛳壳里建道场”的耐力和韧性,他们下的是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理念下的另一种功夫。广州的老城区改造也是如此,笔者日前在广州建设大马路附近的“建设新村”看到,这儿是广州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早的一批工人宿舍区,但并没有选择拆除重建,经过近几年的微改造,老旧宿舍区拆墙透绿,和马路对面的“保利时光里”购物中心新老辉映,“老味道”与“新动力”并存。在上海徐汇区,近两年新建的24座口袋公园,不是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就是拆墙透绿,让原本封闭的单位附属绿地拆掉围墙对公众开放,上海人把精致细腻的城市性格发挥到极致。

做城市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比不得建高楼大厦、标志场所、工业片区的大手笔,对管理者来说可能不过瘾,可能累死累活显不出政绩,但这些绣花功夫更贴近市民生活,对广大百姓更有感,更能体现民生幸福,更顾及城市的历史和城市人的乡愁。当然,螺蛳壳里做道场,不是件容易事,考验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更见协调各方利益的耐心和韧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还要落到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原标题《城市建设要下足绣花功夫 | 特评》)

编辑 张克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陈智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