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73期|​南海何启:医法两专的香港华人领袖
晶报APP
2023-08-11 08:36

他是香港第一位执业的华人西医医生,创立了香港第一所西医学院,创办了香港大学,影响到后来兴建启德机场。他不仅是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更是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的思想导师。他是香港“华人领袖”何启。

■蔡登山

何启(1859—1914),原名何神启,字迪之,号沃生,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父亲何福堂(进善),在闯南洋谋生期间,进入英国人马礼逊创设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学习,一八四三年随英华书院来到香港,后被英国伦敦基督教传道会封为牧师,是继梁阿发之后的第二位华人牧师。其后,何福堂于一八六三年在香港设立了英国伦敦传教会福音堂,并由此博得了“近代中国第一位神学家”的美誉。何福堂还曾协助著名的英国汉学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布(James Legge),将《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为沟通东西方文化做出了贡献。在香港传道的时候,何福堂还与人一起经营房地产,获利甚丰。

何启

何启生活在这样一个典型的西化家庭,出生后即由理雅各布牧师施行洗礼。十一岁入读香港中央书院(Hong Kong Central College),该书院是港英政府在香港创办的第一所官立中学(一八八九年改称为维多利亚书院,一八九四年更名为皇仁书院)。在书院期间,何启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为其日后汲取西学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结识了后来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维新思想家的胡礼垣(翼南),由此结下了毕生友谊。

一八七二年,何启在中央书院毕业后远赴英国留学,于苏格兰的巴尔美学校(Palmer House School)接受中学教育,成为第二位负笈英伦的香港华人。一八七五年九月,他考入苏格兰阿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修习西医。一八七九年顺利毕业,荣获该校内科学士学位及外科硕士学位。

何启

此外,何启又通过伦敦第二古老私立医院,即圣汤玛士医院(St. Thomas’s Hospital)的临床实习,成为正式的外科医生。同年更通过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的考试取得院士资格。二十岁的何启由此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西医。

在圣汤玛士医院实习期间,何启邂逅了一名英国女子雅丽氏(Alice Walkden)。她出身名门,其父亲获根约翰(John Walkden)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在雅丽氏的劝告下,何启进入位居英国四大法学院之首的伦敦林肯法学院(Lincoln’s Inn)研读法律。按照英国不成文的惯例,法学院被视为培养贵族的摇篮,换言之,选择了法律专业便有可能跻身于贵族行列,成为受人尊重的绅士。

何启英籍夫人雅丽氏

一八八二年一月二十五日,何启从林肯法学院毕业,获得律师资格,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二个中国人,第一个就是他的姐夫伍廷芳(何妙龄的丈夫)。同时何启结束了留学生涯,携其新婚妻子雅丽氏返回香港。

返港之初,何启便悬壶济世,成为香港第一位执业的华人西医。无奈受中医学传统的桎梏,大多香港市民对于动辄“开膛破肚”的西医敬而远之。何启的生意自然也就难有起色。次年,他决定改行做律师,获得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为执业律师,并奉委为香港第二位华人掌法绅士。此外,他还经营房地产及其他生意。

雅丽氏为何启生下一女后,一场突如其来的伤寒一卧不起,在一八八四年病逝,终年三十三岁。

雅丽氏的逝世对何启打击极大,他从雅丽氏的遗产中拿出两万元,资助伦敦传道会购买荷李活道的一块土地,在该地兴建医院,命名为“雅丽氏纪念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藉以纪念亡妻。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

一八八七年二月二十六日,“雅丽氏纪念医院”揭幕。该医院后来与其大姐何妙龄的医院及那打素医院合并,改名为“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一直以设备先进、医术高明享誉香江。何启从建院起,就担任该医院财务委员会主席长达二十七年之久。而雅丽氏去世后,何启续弦,娶黎玉卿(父亲美国人,母亲中国人)为妻。

一八八七年一月,曾国藩之子,曾任驻英、法、俄公使的曾纪泽,以英文写成《中国先睡后醒论》在英国伦敦《亚洲评论季刊》杂志发表。同年二月八日,香港最早的西文报纸《德臣西报》全文转载。该文指出,中国在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后,已经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觉醒,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西化运动——“洋务运动”就是明证。曾纪泽坚称,目前解救中国于危亡之境的第一步应是近代化的军事建设,并乐观地认为,只要中国沿着业已确定的国策走下去,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全备稳固”的国家。

何启的姐姐何妙龄,为伍廷芳夫人。

何启阅后大不谓然,他认为曾纪泽故意掩饰清廷积弱的真相,显然是讳疾忌医,于是二月十六日,何启以Sinensi为笔名,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之睡与醒——与曾侯商榷》,发表在《德臣西报》上。五月十一日,何启的同窗好友胡礼垣将其译成中文,更名为《曾论书后》,发表在香港《华字日报》(为《德臣西报》的中文版)。此文除驳斥曾纪泽的文章外,还对清廷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透过办洋务以谋自强的策略给予否定。何启指出,中国最大的弊病就是“政令之不修与风俗之颓靡”,其中一针见血提到:“数十年来,中国之所以见欺于强敌,受侮于邻邦,而低首下心,甘作孱王,而屈微软国者,实坐内政之不修也!”同时亦表示,中国的律例不平,法司不公,才是中国无法达致真正富强而令列强尊重的根本原因。他说:“今者中国政则有私而无公也,令则偏而无平也,庶民如子,而君上薄之,不啻如奴贱也;官吏如虎,而君上纵之,不啻如鹰犬也。基已削矣,址已危矣,而欲建层堂,起岑楼,吾不知其可也。人之为人也,必理直然后可以气壮;国之为国也,必内修然后可以外攘!”这是何启关心国事的第一篇政论。

为了促进香港华人接受西方医学,并培养合格的香港华人医生,何启打算在香港创办一所西医学校,得到伦敦传道会会友和在港英国人士的支持。一八八七年十月一日,代理总督金马伦将军在香港大会堂宣告“香港西医书院”成立。从此,香港乃至整个东亚有了第一所西医书院,为一间五年制医科院校。何启因对创办该院的卓越贡献,被聘为该院名誉秘书,成为该院管理机构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人。此外,何启自该院创立起,担任教授,讲授“法医学”与“生理学”近二十年。而雅丽氏医院则成为香港西医书院学生实习的地方。

何启(前排右五)与香港西医书院师生合照

早在一八八三年,孙中山已经来香港求学。一八八七年九月,孙中山由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入读新开办的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说:“予以其学科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

当时孙中山以“孙逸仙”之名注册入学,成为何启的学生。香港西医书院自一八八七年创立,至一九一二年并入香港大学,更名为“香港医学院”。学者罗香林说,香港西医书院凡历二十五年,合计仅得一百二十八人,而以孙中山及王宠益等为最著名。

一八九二年,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与江英华同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追溯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何启是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导师,在早年的孙中山身上留下何启式的烙印,孙中山对此也毫不隐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在担任非常大总统领导护法运动时,曾亲口对何启的女婿傅秉常谈起“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

一八九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孙中山设兴中会总机关于香港,托名“干亨行”,取“干元奉行天道,其道乃亨”之义。何启虽然不是兴中会会员,但对于兴中会的宗旨极表赞成,常参与大计。

三月十二日,何启在《德臣西报》发表《改造》一文,鼓吹革命。

三月十六日,兴中会举行干部会议,议决攻取广州计划,由何启负责起草宣言。

八月二十七日,香港政府下令封闭“干亨行”,八月二十九日,党人孙中山、陈少白、谢缵泰、杨衢云等在港岛西营盘“杏花楼”召开秘密会议,何启与《德臣西报》主笔黎德亦在座,众举何启为发言人。

九月九日,由朱淇撰讨满檄文,英人黎德草英文对外宣言,由何启及谢缵泰修订之。

十月二十六日,广州起义失败。

十一月七日,陆皓东等殉难。

何启

从广州起义的前后过程看,何启充当了孙中山与杨衢云联合力量的“幕后军师”。正是有了他的参与,才有了海外、香港两支反清力量的合作。可惜的是,广州起义终因部署有误而失败。

参与、策划广州起义是何启政治热情的大爆发,他本想以自己的地位,影响、左右此次起义的进程,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然而起义失败了,但也更坚定他走上改良道路的决心。他继《曾论书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如一八九七年与胡礼垣合著《新政始基》(上、中、下篇),《新政安行》(上、中、下篇)。一八九八年与胡礼垣合著《康说书后》(上、下篇),《<劝学篇>书后》。其中阐发对中国现行政治的改良主张,并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改良思想家、维新启蒙大师的地位。

一八九九年秋,陈少白奉命创办《中国日报》于香港。作为党务军务的进行机关,抵港后得何启、区凤墀之助,租得中环士丹利街二十四号为报馆发行所。

一九〇〇年夏,义和团事件日益扩大,何启认为中国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就近向陈少白建议,主张兴中会与两广总督李鸿章联合救国。根据冯自由的《革命逸史》有李鸿章欲在粤独立,请孙中山面商合作之事。

东华新院暨保良局开幕,何启(中)与其他官绅合照,1900年。

当时孙中山正在日本筹划革命起义的事情,他接到香港陈少白报告:“拳匪倡乱,惹起八国联军入侵大祸,何启(时仍任香港华民议政局议员。何氏并不加入兴中会,但常参预会中机要)建议与两广总督李鸿章联合救国,由李鸿章首向清廷宣告两广自主,而孙先生率革命党员佐之。其进行方式,先由中国志士联名致书当时香港总督卜力(Sir Henry A. Blake),请其劝告李氏以两广独立为革命张本;李如同意,即由彼电邀孙先生回国组织民主政府。此议经在港兴中会同志全数赞成,并先由何启取得港督同意,请示进止。”

孙中山立即同意,于是何启拟致港督英文函,港督得函,极为赞同,令沙面英领事秘密征求李鸿章的意见。此时刘学询、曾广铨亦极力从旁怂恿。刘学询对李鸿章说他和孙中山是旧交,可写信劝孙合作。李鸿章也有亲笔函致孙中山,托驻日公使李盛铎面交,希望来广州共同洽商对策。香港总督卜力赞成有一华南民主政府,但英国政府持反对态度,认为李鸿章是“亲俄派”,彼此断难精诚合作,不久李鸿章奉调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何启的两广独立梦想化为泡影。

一九〇三年,何启与曹善允、周少岐创办圣士提反男校(今圣士提反书院)于港岛西边街(一九一二年迁往港岛赤柱)。圣士提反男校是当时全港唯一一所直接向英伦注册的中学,且不受香港教育司署管辖。该校以发扬中国之礼教与学术文化为目的。学级采六年制,与当时全港中学均采用八年制有别。

一九〇八年一月,圣士提反男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港督卢押(Sir Frederick Lugard)应邀致词。卢押在致词中特别提到香港西医书院本为大学水平的医科,理宜于大学之内设立,加以香港地位日趋重要,亟须建立一所英国性质的大学,希望社会人士大力捐助,以竟其功,旋获殷商么地(Mody)慨捐十五万元作为大学建筑费,另捐银三万元作为大学经常费。

一九〇九年,一个由何启任助捐董事会主席的“香港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香港社会各界反应强烈,踊跃捐款。

一九一一年三月三十日,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从而结束了香港地区无综合大学的历史,揭开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作为倡议者、筹划者的何启居功至伟。港大开办初期,仅设工程、医学两科,何启等人主张加设文科,并极力保证必有人愿意捐助开办经费,结果征得南洋华侨张振勋慨允,每年捐助一万两千元,因之,同年,港大增设文学院。

何启对香港公益事业的贡献,还有保护宋王台和建设启德机场。宋王台是香港人民为纪念南宋皇帝宋端宗赵昰而建。元朝攻打南宋,宋帝赵昰逃难至香港九龙半岛。日后港人在马头角海滨一个名为圣山的小丘上修筑了宋王台,藉以纪念。山顶上有三块巨石,叠成品字状,其中一块刻有宋王台三个大字。

十九世纪末,九龙的不法商人为筑路建房,在圣山放炮采石,当地居民便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宋王台”。时为立法局议员的何启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何启的奔走呼吁,一八九九年,港府采纳何启的建议,颁布《保护宋王台条例》,禁止人们在圣山采石。宋王台得到了保护,保存至今,成为重要的历史古迹,同时更成为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创建“启德机场”更是何启造福于香港社会的一大盛事。随着香港经济成长,香港人口不断增加,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香港政府实行填海造地政策,鼓励商人填海造地。何启决定与亲家区德(区德的女儿嫁给何启的儿子何永贞)合作,组建“启德投资公司”,通过投标购下九龙湾海床,自行填海为地。在工程浩大、施工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启德公司硬是靠肩挑手挖,费尽艰辛,填出了一片新地。

不久,这片新开垦的土地被香港飞行会租借,作为飞机升降之用,后来发展成久负盛名的香港“启德机场”(启系指何启,德系指区德)。

一九二八年,“启德机场”正式启用,继后多次扩建,成为亚太地区第一流的国际机场。

何启自一八八二年学成回国不久就踏入政界,成为港英政府中为数不多的高级华人官员,长达二十年之久。先后出任“太平绅士”、公共卫生委员会委员、立法局“非官守议员”等职。任职期间,何启为香港社会的公益事业、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深受香港华人、驻港英人欢迎的“华人领袖”,被英国人称为“中国绅士”。

一八九二年,英国政府授予何启“CMG”勋章(骑士勋章)。

一九一二年,英国政府再次赐予何启“爵士”衔。

何启及雅丽氏之墓

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何启在香港寓所病逝,享年五十五岁。何启育有九男七女,女儿瑞金(宝芳)嫁给伍廷芳儿子伍朝枢,伍朝枢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公使等职;另一名女儿瑞锡(燕芳)则嫁给傅秉常,他是香港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驻苏联大使。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