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老师会在教室盯着”。据报道,有小学生反映,课间时,老师不允许他们出教室玩耍,除了打水、上厕所,只能安静地在座位上坐着。调查显示,小学普遍严格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存在。
课间十分钟本是孩子的快乐时光,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下课的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大家来轻松,让那疲劳的眼睛看看蓝天,让那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试想,如果把孩子“绑”在课桌前、困在教室里,他们还如何放松身心?
课间十分钟是如何“消失”的?可归结为老师的烦和怕。烦体现在老师不喜欢学生过于吵闹,便要求他们安静地待在教室里;怕体现在老师担心孩子打打闹闹,或者跑出教室活动,万一有个闪失谁来担责!此外,也有老师讲课拖堂、挤占课间十分钟的问题。
无论哪一种原因,“偷”走学生的休息时间都是欠妥的,也是违规的。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由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4月19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则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对照这些规定,一些学校的做法显然违规。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侵占孩子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的时间,都不能违背教学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何才能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除了舆论呼吁之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对违规的老师要点名批评,对违规的学校要严厉追责。同时,也要做好兜底工作,比如,如果孩子在课间十分钟玩闹时出现了意外,学校应做好保障工作,减轻家长的担忧,纾解老师的不安。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原标题《察言观社 | 把被“偷走”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