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明的载体。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城市美学就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探求和运用当代审美追求打造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城市空间,全民创意的目的则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创新创意热情,持续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焕发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生命活力。
城市美学的本质就是欣赏美创造美,欣赏美创造美就是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要推动实现全民创意,通过激发全体市民对身边环境、生活点滴、街头艺术等触手可及的创意构建城市之美,让市民享受文化享有、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乃至文化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
城市美学的本质就是欣赏美创造美
美国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赋予了城市以文化的本质内涵。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空间和文本,蕴含着物质的、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审美因素。可以说,作为“文化的容器”,城市积淀着人类的审美体验,灌注着居民的人文情怀。人们在这里求真、求善、求美,而这正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的实质。其中,对美的追求,必然成为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按照自己的物质需求从事生产,同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冯骥才说,“城市的空间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历史的美,还有一种美就是当代的美。”历史的美供我们欣赏,当代的美靠我们自己创造。对个人而言,要让城市生活的体验充满着诗意与审美的体验,同时也成为实现自身文化权利愉悦感和幸福感的体验。
欣赏美创造美就是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指出的,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也就是把历史和现实所营造的一切,变为每个人良好的感受。城市里处处都有可以让市民感受和欣赏美的环境和设计。比如,我们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展览,为城市建构做的一个又一个精品设计,包括城市的绿化、公园、各种各样的高楼造型等等,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和塑造,也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欣赏美和美在其中的感觉。“城市之美”,就是要让人们在目之所及能够得到美的陶冶。不仅如此,还为每个市民美的创造,提供环境、平台和力量。而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满足市民的文化权利。
文化权利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享有的权利,二是文化参与的权利,三是文化创造的权利,四是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欣赏美”就是满足市民的文化享有权。在这方面,像深圳举行的“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福田围村风情季、都市潮流低空游、“创意课堂·生活空间”等等,让市民通过欣赏高雅音乐、体验民俗文化、观赏城市景观等欣赏美、感受美,获得文化享受的愉悦感。
另一方面,如果说提供审美所需要的一切是满足市民文化的享有权,那么全民创意的提出,则是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参与权和创造权,乃至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这就是提出全民创意最本质的内容。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存在并活跃于每个人身上。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别人的创意成果,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展示和创造自己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也都在影响着城市之美的创造。
以福田区为例,福田区举行的“中小学‘水科技’发明比赛”“青少年科技节”等,就是激发青少年的创意创造热情,鼓励青少年产生美的创意,还有即将举行的“公共空间‘星罗棋布’全民创意艺术月”“最美阳台”系列文化活动等,也是通过激发全体市民对身边环境、生活点滴和街头艺术、科学探索等触手可及的创意来构建城市之美,让市民享受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的权利。
要处理好全民创意与艺术家示范引领、文化产业、数字经济的关系
全民创意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大众参与”与艺术家示范引领的关系。艺术家的引领是全民创意的重要部分。每个艺术家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成功的创意者。以文联为例,它不仅是党联系艺术家的纽带,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最大的创意联合体。它联系的诸如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作家、舞蹈家等众多的创意者,在全民创意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在深圳市可以推动文联开展各文艺协会“创意作品展”。比如,凡是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每年都要展出自己的作品,让市民来欣赏、评判。对于想加入各个艺术协会的人,也要让他们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建立优秀创意创作者能够加入相应协会的机制。这样,如果每次的展示都能做成文化和审美的盛宴的话,那就必然极大地促进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的美学发展。
真正的创造伟力来自民间。我们提出全民创意目的就是提升市民的素质,并对他们的创意成果予以尊重。中华民族要走向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而站在创新型国家背后的必须是创新型的国民,即是一个创新型民族。坦率地说,在中华民族创新领域的发展方面,我们还存在弱项。所以,要充分鼓励、尽量满足市民创意创新创造的需求,为其提供多样的空间和条件,并对市民的精彩创意进行展示,激发和鼓舞每个人的创意热情。策划开展覆盖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机关单位等的群众性创意活动,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举办创意集市、创意讲堂等活动,营造“全民创意”的浓郁氛围。
第二,处理好全民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每个人都有创意的本能、冲动和萌芽。就个人而言,对创意最好的珍视和保护就是把这种本能、冲动和萌芽付诸实践,使之成为作品,如文学、音乐、设计、绘画等作品。
对社会而言,要提供产生和保护创意的土壤,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护创意的知识产权,并使之产业化。这是对创意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创意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回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其辉煌灿烂的创意,点缀在历史的各个时期,诸如古代名流雅士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创作,乃至民间百工创造的各种精美的作品、产品,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大国。正所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但我们只是创意大国,并不是创意强国。只因为,我国在大部分领域没有进行产业化,仅有丝绸、陶瓷等成为创意产业化的范例。因此,推动我国从创意大国走向创意强国,就成为我们的时代使命。这也是推动“全民创意”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在文化创意产业化方面,深圳以一个最年轻的城市之力,创造出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时尚”“文化+旅游”等崭新道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35亿元到2022年的超过2600亿元的辉煌成绩,创造了20年增长20倍的发展奇迹。不但为城市,也为全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展创意产业,要继续延续“文化+”的思路。
第三,处理好全民创意与数字经济的关系。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尽管创意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中的想法,但它也必须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相结合。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有一句诗“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我们用AI绘画技术依据诗意,很快就合成了一幅桃花千树、环境氤氲、意境淡远宁静的画作,看起来与艺术家的作品不分伯仲,效率之高让人震撼。这就是当今数字技术的魅力。
数字经济有着光明的前景,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和呈现人们的各种创意、更高效地让创意成为产品,全民创意则可以推动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深圳创意产业要利用好AR、VR、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创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第四,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外来交流之间的关系。对深圳而言,可以参考“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引进各种各样的国家级论坛、展览,邀请各地的优秀专家分享、对话,借鉴外来的力量,共同促进全民创意和城市美学的高质量交流与发展。
全民创意要坚守“创意伦理”,真正体现文化价值观和城市价值导向
全民创意也需要坚守“创意伦理”。“创意伦理”的意义在于推动各种创意沿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避免创意伤害人的道德情操、创意的应用危害人类发展。创意不仅是求新求异,更重要的是要集中体现在对美的追求、欣赏和呈现上。反观社会上的有些创意,严重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传播恐怖主义,败坏人伦操守,诱发人们的丑恶心态,不但不能创造美,还糟蹋美,它们是全民创意的“害虫”。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推动“全民创意”,另一方面也要为创意立法。同时,在全社会提倡正确的审美观念。
首先,政府要营造美育的环境。美育即审美教育,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内容包含建筑、雕塑、绘画,涵盖音乐、文学,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甚至一个人的行为礼仪等。可以说“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也是创意的基础。
政府要加强对美育的宣传和提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美是创新创造的重要内容,也引领着创新创造的方向。美育的重点,首要的是培育正确的审美观念。如果观念不正确,也可能美的东西变成丑的,甚至把丑的东西当成美的,这就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这也是美学精神的实质。美学观念的关键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外在的行为和心灵是否和谐?和谐的,就是美的。另外,是否激励人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奋斗,产生创造的激情和幸福感。
其次,创意要真正体现创新之美、智慧之美、包容之美和力量之美。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和力量型文化是我们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创新型文化,敢闯敢试、汪洋恣肆,能够孕育无限创意,激发社会活力,产生创新之美;智慧型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产生智慧之美;包容型文化,海纳百川、互相扶持、宽容失败,能够创造百花齐放的境界,产生包容之美;力量型文化,血性强健、坚韧不拔、生生不息,能够激发不屈向上的勃勃生机,凸显力量之美。在城市中体现创新之美、智慧之美、包容之美和力量之美,这“四美”就是人间之大美、城市之大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直朝气蓬勃、又充满智慧的、有着包容的胸怀、有着阳刚之气的城市,它强健又睿智、包容而充满血性。这些文化都是“美”在内在和外在方面的深刻呈现。而最根本的,是唤醒每个人主动创造美的激情,以及赋予每个人创造美基本的能力。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做苏州刺史时赞扬苏州:“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福田是深圳的经济强区、人才大区,更是首善之区,也是深圳美学引领示范功能强大的区域,近年来,福田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福[+]计划、打造城市“星空舞台”,举办“深圳福[+]公共艺术季”“深圳国际城市国际艺术季”等活动,为市民营造了浓郁的美学氛围,提供了美的享受,带动了市民提升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希望福田区在美学美育与全民创意上,继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培养和集聚创意创新人才,向世界先进城市学习,为国内各城市乃至世界城市作出更好的示范。
(本文为作者在2023深圳国际城市美学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原标题《美学创造与全民创意》)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周斐斐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手工筑梦,温暖相伴 在11月2日我参加了助残活动——手工筑梦温暖相伴。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场地内非常热闹,几个志愿者围着两三个陪护对象。有的志愿者与陪护对象边聊天边辅助他制作,有的志愿者虽然沉默不语但手上速度依旧不减。“用这个胶水轻轻点在这朵花上,就大功告成啦!”有一家人很少参与集体的活动,在这一次手工制作也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他们举起自己做好的成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本略显羞涩的陪护对象,逐渐放开身心,主动与身边人交流心得,闲聊家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创作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相继带隐身,每一件都承载着大家的期盼。 这次活动以手工制作为桥梁,既帮助陪护对象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也让志愿者与陪护对象产生了感情,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