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深圳的金融改革创新,那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原行长王喜义。他率领广大深圳金融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共推出了领先全国的121项金融改革创新。
新中国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第一次外汇交易、第一笔房屋按揭贷款,率先建立贷款证制度和经济档案制度……其中大多创新已被推广到全国。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王喜义日前在接受深圳商报&读创记者采访时,讲述了深圳金融创新的诸多幕后故事。
王喜义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行长、党组书记,外汇管理局局长,兼任过深圳市证券领导小组副组长,深交所第二任理事长。
筹办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过5年,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王喜义一到深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深圳证券公司。“1985年,我来到深圳,当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刚到深圳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日本看到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国如果也有自己的证券公司、资本市场,就可以分散单纯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带来的风险。于是,我起草了一份成立特区证券公司的报告,亲自带到总行去审批。”
这份报告在当时可谓是惊世之举,主管机构有关负责人说:“现在中国都没有股票,你搞这玩意儿干什么?”报告直接被否决。王喜义没有放弃,后来去八宝山参加人行老行长曹菊如的追悼会,恰好见到时任人行副行长刘鸿儒,向其表达了在深圳批一个证券公司的想法。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就用座机接通了童赠银副行长的电话,刘鸿儒在电话里说,“让深圳试一试吧!”
30多年过去了,王喜义依然记得很清楚,人行于1985年9月9日下发批文,批准试办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同时,这次经历也让他感悟到,创新就是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由人行深圳分行独资改组为10家金融机构出资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988年1月8日,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挂牌营业,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终于在深圳这片改革的热土降生。开业当天的全部业务仅仅是收购了400元国库券,数额虽小,但星星之火,终将形成燎原之势。深圳的老五股先后在它的柜台挂牌,标志着新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深圳这片热土启动了。
成立全国首家外汇调剂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开始步入外向型经济大发展时期,兴办了数千家“三资”企业。到1985年,出口总值达5.6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算,占当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3.9%。外向型的发展,呼唤外汇市场的开放,以解决一些企业需要外汇但不创汇,一些企业收入外汇但不需要外汇的问题。由于当时没有外汇市场,企业之间的外汇余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调剂,造成外汇黑市交易猖獗,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建立一个公开合法的外汇市场,灵活调剂企业间外汇余缺,成为改善特区投资环境的当务之急。“时任市委书记李灏要求罗显荣行长解决这件事,说:‘这个事情能不能搞成是你的责任,要是搞出来有问题是我的责任。’罗行长让外汇处处长办,被回绝了。罗行长便来找我说:‘老王那你把这事儿办了。’”于是,王喜义受命解决外汇调剂问题。
1985年,经深圳市政府、深圳司法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等单位的反复酝酿,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剂中心”挂牌营业了。1985年12月12日进行了新中国第一笔100万美元的外汇调剂。
虽然“中心”的牌子挂出来了,但在当时未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正式批准。直到1988年5月30日,即在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剂中心将满3周岁时,国家外汇管理局才正式下文给予其外汇调剂经营的许可证。这也是王喜义改革创新中“先斩后奏”的一个例子。
参与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
证券公司成立之后,一身三用,既有股票发行的责任,又承担股票交易的功能,还承担股票登记过户的职能,所以那时候他们很辛苦。为了推销股票,业务员还开着大喇叭卡车沿街宣传,上门推广,不少次因遭误解被轰出门。
另外,当时交易都是业务员手工操作,还有些自营业务,工作量很大,一天到晚加班加点都完成不了。工作效率适应不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加之自营还出现营私舞弊现象,就催生了需要建立证券交易所的问题。1988年市里就决定要搞证交所。
王喜义回忆道:“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钟,开始试营业。交易所营业前,总行的批文还没有下来,我对时任市委书记李灏说:‘就这么干了,我心里有些不踏实。’李灏和我就去北京找领导通气,领导说:‘你们别搞出问题来就行。’”1991年4月11日,深交所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批准,领到了“出生证”。1991年7月3日,深交所举行了正式的开业典礼。
深交所试营业时,采取的是手工竞价方式,就是接到客户委托后,需要红马甲口头报价,手写在白板上。而事实上,当时电脑撮合系统早就齐备,硬件、软件、培训人员都准备好了,只是当时没有启用。为什么不用“高科技”呢?王喜义笑着说,这事和他有关:“我之前去法国和英国都看过,他们那个交易室只有电脑,没有什么人。我也看过香港交易所、美国交易所,他们那里还都有穿着红马甲在跑、在喊、在叫。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股票,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想,是不是还是弄一批经纪人,穿着红马甲,在场地来回跑,喊叫一下,这样让老百姓有一点感性认识。我提了这个意见,大家还都赞成,所以采取了这个方案。”
改革创新之路艰难坎坷,险阻重重,但像王喜义这样的特区拓荒者,毫不畏惧,在深圳这片热土无怨无悔,敢闯敢试。在采访的最后,85岁的王喜义说:“我坚守原则,绝不谋取私利,不把钱往自己兜里揣,所以我不怕犯工作上错误,乐于迎难而上。就这样,我在深圳办成了几件实事,也推广到了全国。”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