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建起博物馆!汕头公元厂工业遗产“老面孔”变为城市“新地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2023-06-14 08:38
摘要

追溯汕头工业发展的历程,汕头公元厂是一座令人仰望的丰碑,其承载了汕头工业人太多的成就和情怀,传承着创新发展、产业报国等永不过时的工业精神。

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工业文化、传播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在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护堤路168号的汕头公元厂内,一座展示汕头百年工业历程和当今“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成就的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以时间轴分为历史展厅和当代展厅,陈列汕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大量实物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该馆的设立,对于汕头传承工业精神、提振发展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观众在汕头工业博物馆内参观。

一座城市的工业博物馆,为何选址在一家企业的厂区内设立?记者在采访了解到,追溯汕头工业发展的历程,汕头公元厂是一座令人仰望的丰碑,其承载了汕头工业人太多的成就和情怀,传承着创新发展、产业报国等永不过时的工业精神。

“公元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成立起来的一个民族工业品牌,是中国感光工业的发祥地,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现任公元厂党支部书记谢伟明作为一个有着35年厂龄的老公元人,对此深有感触。“汕头工业博物馆能在公元落户,对公元人来说意义非凡。作为感光工业曾经的佼佼者,这里凝聚了太多历史的记忆和奋斗的精神。以创始人林希之为首的一批公元人工业报国的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样本。挖掘汕头的工业文化,赓续拼搏奉献工业精神,能够让后人汲取更大的发展信心。”谢伟明说。

在“中国感光工业发祥地——汕头公元”展览厅里,展示了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文献资料及实物,观众从中能深切感受到从筚路蓝缕到破茧成蝶的岁月激情。汕头公元厂作为中国第一家感光企业,突破欧美技术垄断,在林希之的带领下,相继创造黑白胶片、黑白胶卷、地震纸、X光片、印刷制版片、传真纸、电影胶片等国内众多第一,36项创新填补国内感光材料行业的空白,为国家航空航天、军工、科研、医学、工业、印刷、地震探测、新闻出版、公安证件、人民生活、艺术等各行各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国家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林希之还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感光材料研究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感光专科学校,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汕头公元厂也被称为“中国感光工业的摇篮”。

“依托公元厂厂区设立汕头工业博物馆,不仅为汕头提供了一个记录、交流、展示工业遗产的崭新平台,也搭建起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坚定社会各界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信心决心。”汕头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吴楚斌说。

汕头是一座工业底蕴深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的城市,汕头公元厂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设立汕头工业博物馆,记录自1860开埠以来汕头工业走过的峥嵘岁月,展现汕头工业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是汕头全市各界群众的共识和期盼。在政协汕头市十四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汕头市委会提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构建汕头工业文旅新模式的提案。此后,在汕头市政协、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汕头市国资委的牵头设立下,汕头工业博物馆建成开馆。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在出席汕头工业博物馆开馆仪式致辞时表示,工业博物馆是展示工业文明成果和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优秀工业文化、传播工业精神、塑造工业形象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建好用好汕头工业博物馆,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工业文化研学、讲好工业故事、塑造工业形象等方面持续努力,为推动汕头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汕头市方面表示,将以汕头工业博物馆开馆为契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部署要求,加强工业厂址建筑和工业遗产保育活化,让工业遗产“老面孔”成为城市发展“新地标”。

(原标题《汕头公元厂曾有36项创新填补我国感光材料行业空白 “感光工业发祥地”建起工业博物馆》)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