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陈行 文/图
2023-06-07 18:59
摘要

6月7日下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八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

6月7日下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八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据悉,八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年均超过1300亿元,税收由2015年的57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950亿元,带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国内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24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663亿元,增长超过1倍。近三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000亿、3000亿和5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广东自贸试验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业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冷泉系统国家大科学装置、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11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在企业准入方面实施全国最短外资负面清单和全国首创商事登记注册制,在企业准营方面实施“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交地即开工”“无证明自贸区”等创新举措,在服务企业方面建立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产业和人才政策,并落地企业和个人“双15%”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高效便利的跨境税收服务,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自2015年成立以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美元,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投资465个项目,集聚总部企业272家。

此外,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高效便利的大通关体系,平均通关时间缩减80%,监管证件从86种压缩到46种,申报无纸化率达到99.6%。其建立海陆空联运的大航运体系,国际班轮航线从204条增加到352条;开展联结全省9市的“一港通”“组合港”业务,建设对接广深港三大国际机场的空运货物中心;开通南沙港铁路“中欧班列”。南沙、前海获批国家进口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中转集拼、离岸贸易、保税加油等新业态迅速发展,形成飞机、汽车、电子元器件、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分拨中心和进口平台。2022年,其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分别占全省的45.4%和24.4%。

广东自贸试验区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投融资改革试点,建立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截至2022年,累计新增金融机构5.5万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45家;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结算量占全省的1/4,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全省的1/7,累计办理FT账户资金业务超2万亿元。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并上市工业硅期货品种,南沙成为华南融资租赁中心,累计交付租赁飞机244架、船舶93艘。

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广东自贸试验区落地全国首家港澳资独资和控股的银行、证券、基金机构,实现粤港澳跨境支付、跨境理财通、跨境车险和医疗保险、跨境住房按揭等创新措施,便利三地民生往来。并且,设立11家港澳资旅行社、14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建成内地首家澳资独资医疗机构,备案55家香港工程建设咨询企业和253名专业人士,超过1000名建筑、设计、旅游、医疗等澳门专业人士获横琴跨境执业资格,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1442家创业团队。广东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累计设立2.4万家港澳资企业,实际利用港澳资473.77亿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吸引全省港澳资总额的三成以上。

“我们在全省设立13个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推动自贸试验区与省内各经济功能区开展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和创新联动,首批62项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在联动发展区落地实施,开展30多项产业和项目合作。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张劲松表示,广东省商务厅每年评选一批最佳实践案例,近期也评选出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八周年15个最佳实践案例。

其中,前海6个案例为:以建筑信息模型赋能城市规划管理改革、基于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和监管互认、引入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新机制、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机制、深化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创新。张劲松指出,前海的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案例,以数据共享和监管互认为重点,实现海关执法数据及物流数据衔接,实现外贸类企业全覆盖;前海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机制案例,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一体化处理方式,成功实现大豆品种线上交易,2022年现货交易额达到793.5亿元;前海的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案例,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实现域外法适用更自主、诉讼程序更简化、与香港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更包容,前海法院目前累计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118件,获得很好的效果。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设立8年来,在参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对此,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锦侠表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积极参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76项,创新密度、经济密度位居前列。

在CEPA框架下,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化与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风投创投等领域合作,现有港资企业近1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万亿元,8年来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49.79亿美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持续优化“前海港澳e站通”服务能力,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等维度全球领先。并且,推动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与深圳国际仲裁院落户前海,构建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双终局”架构。前海法院累计适用域外法审理案件167件,其中香港法118件,全国基层法院最多;深圳国际仲裁院2022年适用域外法仲裁案件113件,总争议标的金额1272亿元,位居亚洲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进一步强化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其试点深港“一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创新推动大湾区组合港“多港如一港”,累计开通27条组合港线路。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海关备案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升至2022年的3046亿元,年均增长23%。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金融支持前海30条,在跨境金融、降低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门槛、深港民生金融等方面实现突破。前海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收支超4362亿元,其中与香港跨境收支占比83.7%;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基金在管规模超174亿元,占深圳96%;前海私募基金管理人2559家,占深圳66.1%。前海联合交易中心2022年交易额793.5亿元,同比增长145%。

在跨境执业方面,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港澳医师、港澳税务师等18类专业人士备案(登记)即可执业,618位港澳专业人士备案。在工程建设领域,香港5类专业机构、11类专业人士可在备案后直接授予执业资质、资格,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在标准领域,前海发布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启动首批13家医院(含4家香港医院)评审认证工作,推动大湾区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质量认证走向国际。

此外,前海启动建设首批六个优势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集聚成势,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其风投创投集聚区入驻106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基金净资产规模1363亿元;融资租赁集聚区行业资产规模超1500亿元;天然气贸易集聚区引进46家龙头企业,实现贸易额201.7亿元;跨境电商集聚区2022年在地进出口额333.4亿元,增长134%;涉税服务业集聚区引进9家全国百强会计所、税务所;高端智库集聚区落户8家国家级智库和港澳研究机构。

(原标题《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前海全国复制推广76项》)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陈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