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特别策划|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王德军
2023-06-06 09:55
摘要

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到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文明交流互鉴不能搞唯我独尊的单一文明霸权,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提要

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到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文明交流互鉴不能搞唯我独尊的单一文明霸权,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王德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到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在谈到包容性和和平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撑,文化繁荣兴盛是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要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实力的强大不可或缺,文化力量的彰显也极为重要。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但绝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蔓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各式各样的文明。众多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文明韵味各不相同、文明样式丰富多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世界进步的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理应遵循“和而不同”之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因多样而灿烂,世界才能因多元而美丽。

每一种文明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之间不存在谁比谁更好一说,每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彩呈现,都是值得珍视的精神瑰宝。要摒弃傲慢和偏见,秉持平等和尊重,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

平等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价值导向,不同文明都具有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独特价值魅力,各有千秋,在人类文明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个体文明只有在人类各种文明中吸收其他文明优长,才能够不断弥补自身不足,继而丰富和繁荣自身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个体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现实途径和条件。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才能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如果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必将走向衰落。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也在其形成过程中,与域外其他古老文明发生交流、碰撞、融合,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当今时代,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文明交流互鉴不能搞唯我独尊的单一文明霸权,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有其独特魅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开放包容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体系汲取新鲜营养、增进创新思维、在新陈代谢中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体系生机蓬勃、自信从容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协和万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汇万流而成一宗,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既有文化自信的鲜明体现,也是中华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更不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全球各种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彰显了中国继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体现了中国担当。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标题《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作者:王德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