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型减碳掺和比生产混凝土,每吨可减少水泥用量30公斤。按一家混凝土厂年产80万立方工程混凝土计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5000吨,相当于公路上每年减少了7000辆汽车。”
5月18日在深圳召开的2023全国混泥土行业高质量发展与碳减排技术交流大会上,主讲专家邵品荣总结和演绎了深圳及大湾区混凝土的高质量减碳路径和工程案例,成为本次大会向全国同行业推广的重要创新模式。
推广到“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上
80高龄的邵品荣被深圳工程同行中称之为邵老,是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混凝土专委员委员。邵老最早在原国家冶金部所属科研机构研究外加剂技术,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研发达57年之久。几十年来邵老一手在实验室忙研发和数据检测,一手带领团队走工程闯市场。邵老在深圳创业起步,创立了 KFDN 外家剂品牌在国际工程界闻名。他带领两位儿子创办深圳金冠、惠州森洛克等多家科技企业,开发系列外加剂低碳产品,成功推广应用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上。
“在同一体量的工程混凝土掺和比中,水泥要做减法,矿渣粉、煤灰等骨料要做加法。”邵品荣在主讲报告中介绍,1吨42.5标号水泥的碳排放为785公斤,而1吨矿渣粉的碳排放为62.4公斤,即仅为水泥碳排量的1/12。
在增加低碳骨料,减少水泥用量的同时,如何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邵品荣亮出的答案就是充分运用外加剂研究成果。他形象地说,外加剂是工程混凝土的灵魂,让工程混凝土“瘦身强体”。三十多年来,KFDN外加剂一直是大湾区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领跑者,旗下外加剂产品和工程实例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数据采集范例。近年聚焦减碳低碳,该公司开发的智慧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再生骨料专用外加剂、低碳混凝土助剂(KFDN DT),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用再生骨料即矿渣等代替天然和机制砂石,同时做到提升施工和易性、耐久性和强度。
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数十年来,围绕外加剂的配方、分子结构和兼容性等难题,邵老研发团队不仅把论文写在实验室的反复实验中,同时把论文写在大湾区的一大批重点工程中。工程和研发互为印证,互为支撑。
1993年邵品荣先生带着原创技术在深圳开办了第一家混凝土外加剂公司,公司先后参与了深圳、广州、珠三角许多高楼、桥梁、道路的建造构造,创下国内工程界多个第一。在彭年广场项目成为深圳及国内第一个成功配置C80混凝土的外加剂供应商;在东莞移动大厦项目在国内同行中首次在高层建筑中使用聚羧酸减水剂配制C60混凝土;在深圳赛格广场项目第一次使用外加剂技术参与C60高抛免震混凝土工程,最终强度达到120MPa,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香港寸土寸金,开发商对混凝土外加剂“瘦身”技术很是追捧。因为建筑结构“瘦身”可以换来更多的使用空间,KFDN外加剂产品由此打入香港一大批工程项目,如香港房屋署系列安居工程、金钟太古广场中环遮打大厦等。
急难险重项目正是该公司外加剂大显身手的舞台。港珠澳大桥体积达257.6立方米的大跨度桥梁预制件,要求成形速度快、结构强力稳定,结面美观,KFDN外加剂产品和技术做到了。香港高铁总站混凝土泵送距离超过1公里,运用KFDN做到泵送流畅无卡点堵点。案例中包括深港西部通道容重超过每立方达3000公斤大坍落度混凝土、新总部大厦桩基项目800立方的巨型水下桩、香港地铁跨海大桥现浇高掺和加比混凝土18小时达到18MPa强度、澳门三桥使用减缩型高效减水剂等,在招标阶段多家国际知名品牌外加剂打擂比武,KFDN凭着核心技术脱颖而出。
(本文图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