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未来之城”的建设密码 | 千里走马看雄安②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龙华 郑思 吴徐美
2023-05-17 06:57
摘要

筑千秋之城,创时代标杆。勇立时代潮头的雄安,正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朝着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稳步前行。

编者按

设立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经过6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雄姿初现。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深圳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5月11日,深圳特区报记者迅速反应,不远千里从特区奔赴新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实地感受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深入采访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的经验做法。深圳特区报5月16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雄安”,是“未来之城”的名字,取自所在地“雄县、安新县”各一字,位于京津保腹地,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

千年大计,雄安出发,走的是人类历史上没人走过的发展道路;国家大事,建设雄安,拓展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从津雄高速收费站路口出来,就能看见宏伟大气的雄安门,欢迎着八方来客。全国各地的逐梦者涌向这里,满怀期待和激情来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从来没见过这样大力度治理白洋淀”“从来没见过建设一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城”……在雄安走访期间,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惊叹与称赞。

这座日新月异、拔节生长的现代化新城,正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描绘出了一幅智能创新、协同发展、蓝绿交融的新时代雄安画卷。

视频来源:深圳特区报摄影部

“三个雄安”同生共长,地上、地下、云上同步推进

雄安建设,日新月异。2000多个日夜里,数百个工地塔吊林立,10多万名建设者铆足了劲。

“我从去年9月来到项目,看到雄安新区几乎一天一个样,我也想和雄安赛跑,每天都有新模样!”大学毕业就来到雄安的00后青年张鹏,目前在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中国华能总部项目担任安全员。白天,他跟着师傅在工地学习现场安全检查要点;晚上,他也会加班加点整理安全资料,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

记者在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四台塔吊高高矗立,1.3万余平方米的基坑内,近百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近千名建设者奋战在岗位一线,人人争分夺秒,干劲十足。

“地上雄安”一派繁忙景象,“地下雄安”同样强劲搏动。

漫步雄安各个街道,街面格外整洁干净,开阔明亮。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

原来,这些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部集纳到了地下综合管廊之中。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作雄安新区的地下“大动脉”,属于城市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新区规划建设综合管廊约300公里,目前已开工建设约136公里,其中建成约93公里。”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耀东说,地下综合管廊的“雄安方案”首次将综合管廊与地下交通、地下廊道同步规划、共构布置,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韧性,节约了建设用地,减少了投资。

雄安新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除了现实中正在建设的地上城市和地下城市外,还有一座云上的数字城市也在同生共长。

夜幕降临,悦容公园旁一座犹如大眼睛般的建筑光华闪耀。建筑的实体形象结合水面倒影的虚拟形象,宛若一只完整的眼睛,生动具象地展现了雄安新区物理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同步建设的理念。

这里是雄安新区最新的网红打卡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它是美丽灵动的“雄安之眼”,更是雄安新区的“城市大脑”,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

“从物理空间来看,它是国内首创的景观化隐蔽式城市计算中心,从功能作用上,它作为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各类系统的重要载体,为打造‘云上雄安’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副总经理袁禄来向记者介绍。

2019年,袁禄来从江苏来到雄安新区挂职,深度参与新区“云上一座城”即数字之城建设,他深有感触地表示:“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在全国乃至全球开创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全新视野,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让未来的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更加智能便捷。”

疏解项目建设提速,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如今,在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已经可以看到“未来之城”的缩影。

航拍雄安城市容东片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这里,一栋栋古今交融风格的安置房崭新亮相,邻里级公共服务设施可满足5至10分钟生活圈的服务需求,901智能网联巴士开启着“无人驾驶”之旅……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雏形显现。

站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北望,一群朱红墙体、灰色飞檐的建筑映入眼帘。这是去年底投入使用的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是雄安新区首个城市综合体,已成为雄安“城市会客厅”。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技术经理告诉记者,他2017年就来了雄安,“那时这一片还是麦地,有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跟现在比完全两个样”。

“这里融合了商务办公、酒店、会展中心、精品公寓、商业等业态,可为北京疏解企业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可容纳近万人办公。”雄安集团城市发展公司产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到,这里首批40多家企业签约入驻,金融、现代服务、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正在加速聚集,成为目前商机多、企业形象展示便利的场所。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王姝琦对此期待满满,该公司今年也将入驻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我们是北京中关村首批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12家企业中唯一的人工智能企业,公司拥有多模态生物识别、人体行为识别等技术,2018年将总部落户这里,在雄安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至今已落地30多项智能化场景。”她说。

作为一家科创企业,眼神科技拥有400多项专利,参与国家行业标准108项,研发人员占比超60%。

“在雄安新区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总部企业创新发展系列政策的支持下,2023年,我们经认定成为雄安新区科技型总部企业,享有开办补贴、经营奖励、人才激励、办公用房以及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福利。”王姝琦表示,随着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雄安新区,届时会有更多技术型人才汇聚在此。

为吸引人才扎根雄安,雄安新区举办了多场人才引进活动,首批“雄才卡”于今年2月份公布,共3774人通过审核。

越来越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选择雄安新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总部大楼项目主体结构已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底竣工;中国华能总部项目正加快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确定选址……

疏解项目纷纷“抢滩”。科学园、互联网产业园、大学园等功能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国贸中心、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等重大项目拔地而起,首批4所高校、2家医院项目也在抓紧建设。

轨道建设全面提速。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雄城际铁路通车,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建设加快推进,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环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水系构成的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形成。

“只此青绿”共绘未来,建设绿色发展典范城市

“‘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

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笔,浓重地涂上了一片绿色。2017年,“千年秀林”工程第一棵苗木在雄安新区种下。6年来,“千年秀林”有序铺展,200多种、2500多万株苗木在新区大地上茁壮成长。目前,新区草木葱郁,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生态优先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不是城市的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先植绿、后建城,新区更像一颗珍珠嵌在绿色大地上。”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规划图上的“绿色雄安”,正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城在林中,水城相依。

日新月异的雄安新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眼下的白洋淀,波光粼粼,水清苇绿,新荷初露,百鸟翔集,俨然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华北明珠”。

白洋淀景区的船工李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淀区村民。他告诉记者,“我十几岁时就打渔,当时没什么污染。但是后来几十年,白洋淀的污染一年比一年重,有时每天能看到上游污水一股股地流过来,村里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进来。不过,现在水又变清了。”

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是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着白洋淀,此次来雄安新区考察,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前,还特意抽出时间看了一段白洋淀的视频短片。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的进展,点点滴滴放在心上。

近年来,雄安新区着眼全局,打通白洋淀堵塞的内部水脉通道,实现百淀连通,确保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引导淀水自然流动。白洋淀流域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淀区全域实施退耕还淀还湿,淀区芦苇平衡收割开创历史先例,水生态修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淀区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快看,那是鸬鹚戏水!”记者沿着船工李师傅手指的方向望去,清澈的水面上几只水鸟正在觅食、戏水。而往水下望去,水草清晰可见,还不时能看到鱼虾游过。眼前美景,悠然自在,如诗如画。“水清了,鸟多了,环境好了,小时候的白洋淀回来了!”船工李师傅欣喜地说。

一名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已达到252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6种。

“来白洋淀,玩的就是原生态,真是来值了!”在白洋淀景区游客中心门口,来自保定市竞秀区的唐女士一家三口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准备去安新县城尝尝当地的‘铁锅炖杂鱼’,听说鲜着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雄安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筑千秋之城,创时代标杆。勇立时代潮头的雄安,正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朝着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稳步前行。

(原标题《解读“未来之城”的建设密码》)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龙华 郑思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