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漫步》之十二——《金刚经》讲了四句话

黄扬略
2020-08-10 10:50
摘要

本来嘛,在东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释迦牟尼跟老子一样,都是对宇宙、社会、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和明确判断的伟大哲人,说的都是接地气的“人话”。

本来嘛,在东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释迦牟尼跟老子一样,都是对宇宙、社会、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和明确判断的伟大哲人,说的都是接地气的“人话”。可后世的尊道皈释者,或进入宗教,或当了“专家”,总有意无意地把佛学道学弄得云山雾罩、神秘莫测,把自己弄得“佛里佛气”,“神神叨叨”。这是不是偏离了释学道学的初心呢?

我们在前面曾浅浅地品尝了《道德经》,这里就试着浏览一下佛学核心经典《金刚经》吧。

说起来,《金刚经》通篇就主要讲了四句话。当然,是洞察宇宙、社会、人生的“明白人的话”。

这第一句话是: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是“相”?就是事物存在的固有形态;“无相”呢,自然就是“没有固定的存在形态”了。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自身,他人,世上各种生命体,乃至一切有存在期限(寿者)的事物,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存在形态。为何这么说呢?他老人家在多个场合说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因”,是内在因素;“缘”,是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有了某个事物。就像适当时间适当温度(缘),把鸡蛋(因)“和合”成了小鸡。而一切内因、外因以及“和合”而生的事物,乃至这些事物在每个不同人的主观印象,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地飞快变化发展着,没一刻停留在原有形态上。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不是很彻底的客观发展观?

这么说来,世上万物瞬息万变,是不是太让人无法分辨、无法捉摸而陷于一片迷惘?别急,还有第二句话:

“所谓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我们无妨依此命题,随意换上一个事物,比如庐山——“所谓庐山,即非庐山,是名庐山”:

人们所说的庐山,到底是以前的庐山,还是现在或将来的庐山?是每个人眼底心中千差万别的“主观”的庐山,还是千万年间似乎一成不变却又变幻莫测的“客观”的庐山?为何非得叫它庐山,而不叫它泰山或黄山?于是,面对这“无相”的庐山,人们为了区别它与泰山、黄山及世上众山乃至世上其它事物,姑且命名它为庐山。而且,如果最初叫它泰山,它就是泰山而非庐山了。如果有一天,它变成了平地或湖泊,它就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千差万别的庐山了。

这段好像绕口令的文字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的存在形态,是可以在一定时空进行相对区别和差异认知的;但其存在本质都一样,都是瞬息万变的过程。

知道了客观事物本体存在的真相之后,是不是可以就此明确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呢?没错,这就是第三句话——

“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您是否有点儿纳闷:没有了过去、现在、未来,这“心”安放到何处?佛家也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佛”,我怎么不可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呢?

其实,关键在于一个“得”字:“得”者,“保有”也。释迦牟尼老人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这三个“心”,而是不可“得”这三个“心”——

“过去”,您在心中想想没问题呀,但如果老是不停地想,就麻烦了。比如,您想想昨天或以前某天从您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那没什么;但如果把以往飞过的飞机都想起来,并一直在想,这就是“得”了。这样,您会不会觉得天空乌压压一片,遮天蔽日?

“现在”,不就是当下么?老和尚们不也是常常教导人们“活在当下”么?但您读懂了前面两句话之后就已明白,世间万物都是飞速变化发展的“过程”,一成“现在”,已成“过去”。如果您把已经过去的当成了现在,老跟在事物发展的屁股后面不停琢磨、纠结,这也是“得”,岂不空自伤神?

“未来”,那是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希望所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的“未来之心”有何不妥?但是,“未来之心”,可“有”,不可“得”。比方说,您立志未来当省长,有此志向没错。但您如果天天无时不刻想着当省长,甚至想着当上省长之后的事,而放着手头科员的活儿不去干,不是太不着边际了么?

所以《金刚经》这句话告诉我们:老是“保有”过去之心,使人执着;老是“保有”现在之心,使人贪嗔;老是“保有”未来之心,使人虚妄。都要不得!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释迦牟尼老人家:您告诉我们,天下万物虽千差万别,却千变万化,且片刻不停,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到底是什么目的呢?大家且看第四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道出了释迦牟尼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

世人太缺乏“清净之心”了。为何缺乏?因为世人的心都让“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侵蚀了,填满了。而五毒之中,主要源头是“贪”:

趋利避害,世人本性,名利声色等等“好东西”,当然要伸手抓来,多多益善,这就是“贪”;如果“贪”不到或反而得到“不好”的东西呢,就会生气、愤怒,这就是“嗔”;一旦“贪”上了某事物,无论得到与否,都会痴迷沉溺而不能自拔,这就是“痴”;既贪恋此物,必然对其他贪求者产生排斥和贬损,这就是“慢”;贪恋痴迷此物者,必然会像庄子笔下的猫头鹰一样,生怕别人来抢了它喙下的死老鼠,而对周围疑神疑鬼,这就是“疑”。

可见,五个心魔之毒,根源在“贪”;而“贪”的根源,又在于看不清(无明)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任何人抓不住、贪不到的。《金刚经》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存在之本质,目的是让人们明白过来后“降服其心”——克服了这五毒,让世间万物万念都不会在心中停留,(“无所住”),使心中呈现一片清净(“生其心”)。

从这点看,释迦牟尼不仅是位思想深刻的伟大哲学家,还是一位心怀慈悲的无比高明的心理医生呢!您觉得呢?

编辑 李怡天

(作者:黄扬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