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49期 | 顺德蔡哲夫:“全能”名士
2023-05-09 09:00

■蔡登山

蔡哲夫(1879—1941),原名珣,易名有守,再改名守,字守一、哲夫,号寒琼,别署成城子;晚号寒翁、寒道人、茶丘残客等。广东顺德人。据卢兴强访问蔡哲夫之孙蔡庆高所得之资料得知,蔡哲夫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蔡国棱曾官至清道光翰林待诏。

蔡哲夫

蔡哲夫自幼聪慧,八岁能书诗。于一八九六年十七岁时孑身离乡到上海,凭自身金石书画、好古奇才之魅力,进取艺坛,奔走革命,履历遍足华东、华南。首站到上海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前身),拜学院马相伯为师,经宁调元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结识革命党人。一九〇〇年在上海创办《文虚报》鼓吹革命。一九〇二年返粤,在粤、桂、滇等地宣传革命。

一九〇四年,邓实、黄节、刘师培、章太炎等在上海发起国学保存会,也是个革命组织,提倡民族气节,以攘夷复汉为主旨,出版了《政艺通报》《国粹学报》等。参加该会的,有陈巢南(陈去病)、黄宾虹、蔡哲夫、胡朴安等。蔡哲夫与黄宾虹共同协助邓实编辑《国学丛书》,从事征稿、鉴定、编辑、印制事务。因而缔交,相见恨晚。同年秋根据蔡哲夫《题曼殊画》说,因“著书被议,避地如孤山。一日过灵隐岩前,见一祝发少年,石栏危坐,外虽云衲,内衣毳织贯头,眉宇悲壮之气逼人”“以为必奇士”,后始知此少年乃苏曼殊。

一九〇六年春,两江总督端方看到《文虚报》上蔡哲夫撰写的一篇文章,惊骇地说:“就是五十岁的人读了这样的文章也会起来造反的!”立即下令通缉,欲加害之。由于党人互通消息,得以脱逃,避至无锡、苏州、杭州等地。在杭州得遇苏曼殊,介绍前往上海英国领事馆避难,得到佛来庶的保护,每天在馆中教授佛来庶汉语和研读《唐诗三百首》,并帮助他翻译成英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刊行。

一九〇七年潜回广西合浦任北海海关翻译,并为《国粹学报》从事《博物图画》的创作。

一九〇九年风声稍松,蔡哲夫回到上海,赁庐于徐家汇孝友里,颜其斋名曰:“半隐行窠”,“半行半隐窝”,往来杭宁,一面寻幽探胜,一面搜罗古物。同时襄助黄节、邓实在神州国光社美术编辑工作,并继续创作《博物图画》。同年春,将英国莲华女士赠给佛来庶的《雪莱诗选》移赠苏曼殊。八月十六日,苏曼殊过沪,出画册委蔡哲夫、张倾城夫妇为之题识。

蔡哲夫为人善交际,广结纳,博闻强记,多才多艺,书画而外,诗词、吉金、乐石、考据、古籍、法帖、篆刻无不涉猎,但他有名士习气,亦以名士自居,人多以“蔡名士”称之,他也颔受不辞。据高伯雨说,他的寓所陈设得五光十色,“似模似样”,什么铜、瓷、陶、瓦、石刻、古玉、造象、竹刻、丝刻、书画、古籍、碑版,无不齐备,入其门者,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杨贵妃乳罩的绣花图样、无我尼姑的裸体像“臂搁”、顾横波的耳坠、马湘兰的睡鞋、慈禧太后的漆枕、叶小鸾的茶杯、李清照的归来堂校碑砚、赛金花的银牙签、上海名妓林黛玉的水烟袋、名女伶王克琴的腰带等等,睹物思人,也足够让你咄咄称奇了。但据画家、篆刻家邓尔雅说,“没有一件是真的”,可见蔡哲夫善于仿造,每能化腐朽为神奇!

蔡哲夫既是名士,而且是大名士,大凡名士必要配以美人方可相得益彰,有了冒辟疆,怎能没有董小宛?五六十岁的钱牧斋,柳如是不惜无条件委身为妾,无非欲成就“千古韵事”,美人配才子也。蔡哲夫因此要把结婚多年(按:一九〇七年结婚)的太太塑造成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诗词书画样样皆能,是闺中良伴,其流风遗韵,不减李清照与赵明诚。

他的夫人张氏,名洛,号阮簃,广西合浦人。他就根据《诗经》“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之句, 把太太的名字改为“倾城”,而且倾城又是佳人的借称,《汉书》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于是又为张洛取别号“独立”。

他常以己画使妇题诗,或则倾城画(十之九为尹爟代笔)而哲夫题词,这样的“留韵事于丹青”,企图和赵子昂管道升、汤雨生董琬贞、廉南湖吴芝瑛等先后媲美。便是苏曼殊的画中,也时常出现这位蔡夫人张倾城的名字。蔡哲夫有时题画,还特别写明所用的朱红是蘸着张倾城的口红来点染的,他认为这是极“风流香艳”的作品。张倾城天资聪慧,能诗善画,偶亦治印,尤能精拓金石全角。她为蔡哲夫生有一子二女,蔡哲夫去世时,她仍在广州居住。

一九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南社”这一曾影响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文学革命团体在苏州虎丘成立,蔡哲夫是首次雅集十七位成员之一,其余十六人为:朱锡梁、庞树柏、陈陶遗、沈道非、赵厚生、林立山、朱少屏、诸贞壮、胡栗长、黄宾虹、林秋叶、景秋陆,加上陈去病、柳亚子、俞剑华、冯心侠。蔡哲夫是唯一的广东人,他亲笔绘枯笔山水一幅赠予柳亚子,为订交之券。冬,《南社丛刊》第一集出版,内收蔡哲夫《有奇堂诗集》一卷。同年与张倾城、柳亚子、苏曼殊、黄节、马君武、高吹万、高天梅、徐自华、陈去病、景耀月、宁调元、叶楚伧等十六人被推为“诗贤”;蔡哲夫加入“南社”后,藉此机缘,获交党国政要之社员,兄弟相称,如胡汉民、汪兆铭、于右任、张继、叶楚伧等,与诗词唱酬之名流,若梁启超、潘飞声、马小进、罗瘿公、胡熊锷等,画坛人士以黄宾虹、苏曼殊、尹爟、邓尔雅等交最笃,自是声名日显。其后,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文史教员。

蔡哲夫《蒹葭图》

一九一二年二月,苏曼殊由上海致信黄节、蔡哲夫云:“明晨,入邓蔚,《蒹葭第二图》当于白云深处为吾居士下笔耳。”苏曼殊称《蒹葭第二图》其原因有二:一是黄宾虹曾为黄节画过《蒹葭图》(蒹葭楼为黄节斋号),二是苏曼殊此前也曾为黄节画过《蒹葭图》。而蔡哲夫也曾为黄节画过《蒹葭图》,一幅有题记:“壬子仲夏,晦闻社督将有海上之行,过寒琼水榭诣别,适王子竹虚在座,因即制此《蒹葭楼图》以宠别,哲夫蔡守题记。”另一幅题款曰:“蔡有守为晦闻制《蒹葭图》”,并无创作年代。

蔡哲夫《蒹葭楼图》1912年

一九一七年,“南社”内部发生江西派与同光派之争,柳亚子愤而于其主编之《南社丛刊》刊登驱逐社友朱鸳雏启事,并拟在《民国日报》布告其事。成舍我力阻之,语社友叶楚伧曰:“南社”为一文人组织,如以此荒谬可笑之布告刊出,非惟有毁柳亚子,亦毁南社。”叶楚伧出示柳亚子函,内云:“此布告如不照登,则弟惟有蹈东海而死,楚伧忍失此十年老友乎?”成舍我知无法挽回,乃辞去《民国日报》编务,并在《申报》刊登抗议广告,以论纠纷责柳亚子狂妄欺人。柳亚子亦宣布驱逐成舍我离社。未几,蔡哲夫在广州以“南社“广东分社(也称粤社或广南社)同人名义,发表责柳亚子启事,并与成舍我等在沪另设“南社”临时通讯处,相互攻讦,“南社“从此声誉日坠。同年三月二十五日蔡哲夫假广州花塔街六榕寺举行“南社”广东分社第一次雅集,分韵赋诗,兴会飙举,哲夫画石,比丘尼谈古溶画梅,陆峤南画兰,成为一幅,张诸壁间。

一九一八年二月,“政学系”的头子李根源南下广州,任驻粤滇军总司令。李根源工诗,著有《腾冲战役纪事诗》,喜与文士交游,蔡哲夫介绍他加入“南社”广东分社,李投桃报李委任蔡哲夫为参议之职,无非是拿干薪,陪总司令游山玩水而已。

同年五月二日,苏曼殊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据郑逸梅《南社丛谈》说,蔡哲夫“绘制曼殊伪画出让,但苏之画名却因此而遍传海内。实则十之八九非出苏手,而苏之真品,反不及蔡伪作之佳胜。”

一九一九年,也就是苏曼殊示寂后一年,蔡哲夫辑得苏曼殊遗画二十二幅,题曰《曼殊上人妙墨册子》,有章太炎《弁言》及多人题诗,由李根源捐赀影印传世,是为苏曼殊的第一本画集。

一九二〇年李烈钧到广州与李根源夺权,李根源失败,退去香港,蔡哲夫亦随去香港。他与香港太古洋行莫鹤鸣(原粤社骨干成员)往来,莫氏在海傍开设“赤雅楼”古玩店,请蔡哲夫相助,其间与香港的书画篆刻界有广泛的交往。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二日,在好友高天梅、程大璋等人的撮合下,时年四十三的蔡哲夫娶了三十一岁的比丘尼谈古溶为妾,迎娶时以珊瑚盒函以汉玉鸳鸯为聘,故有“汉玉鸳鸯池馆”之斋名。蔡哲夫以晏殊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遂改称谈月色,成为眷属,随即移居香港,过他们的新生活。

蔡哲夫、谈月色合影

谈月色后随蔡哲夫角逐艺坛,果也不出数年间,以画梅、篆刻、瘦金书法名满广州,且远达北方通都大邑。

一九二四年香港商人利希慎(1879-1928)借出利园山的二班行,方便以莫鹤鸣、蔡哲夫为首的香港文人雅集,莫、蔡二人于是联络当时各个诗社,合组北山诗社,社友主要有崔伯越、邓尔雅、潘兰泉、邹静泉、杨辉山、刘伯端、陈菊衣、何冰甫、潘惠畴、何藻翔、蔡哲夫、莫鹤鸣、杨铁夫等人。诗社每周均有雅集,提倡诗词文艺,响应征诗者多达百余人。作品众多,颇具规模,成为开端口近百年以来香港最大型的诗社。

五年后,“赤雅楼”亏本倒闭,蔡哲夫一家九口生活无着,适逢戴季陶路过香港来访,知蔡哲夫赋闲,即请他赴广州。一九二七年蔡哲夫跟戴季陶回广州黄埔军校政训处,戴季陶任主任少将,蔡哲夫任秘书中校。未及一年,蔡哲夫因袒护革命青年,不满蒋介石的作为而被解职。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三年任广州图书馆馆长,其间与胡汉民、于右任、梁启超、蔡元培、罗瘿公、书法家程大璋、画家黄宾虹、诗人刘三、黄节等人过从甚密,吟诗作画互赠。

蔡哲夫签名照

一九三一年,谢英伯组织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考古学团体——黄花考古学院,吸纳了刚从国外学习考古、民族学归来的留学生胡肇椿、杨成志等年轻学者。而以蔡哲夫等为代表的传统金石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花考古学院高度重视田野考察,被视为南方致力于考古发掘事业的代表。

在黄花考古学院有限的考古发掘活动中,蔡哲夫、谈月色夫妇的东山猫儿冈的发现最受瞩目。它是广州乃至于岭南地区最早按照科学方式正式发掘并发布发掘报告的墓葬之一。一九三六年秋,蔡哲夫应国史馆馆长张继之邀来南京任国史馆编修及南京博物院书画鉴定研究员。其间曾举办夫妇书画篆刻展览,驰誉一时,求书画篆刻者踵接。一九三七年初,黄宾虹先生亦应聘在南京博物院鉴定字画,良师密迩,谈月色请教无虚日。

蔡哲夫与谈月色南社申请书

可惜好景不长,一九三七年冬南京失守,日寇屠城,蔡哲夫匆忙挈眷避地安徽当涂白纻山,日军在当涂屠城一周,“烧城七日火不歇”,颠沛流离,身临其境,感受最深。“连宵惨不敢归房,忍耐饥寒坐佛堂。……杀声满地犬狂吠,烽火横天月不光。……”备尝艰苦。

一九三八年四月,蔡哲夫与谈月色回南京,在淮海路住宅废墟中仅拾得“三个陶瓶两古砖”,终年苦心经营收藏的古董尽付于火,破国亡家之恨并上心头,于是赋诗三首述怀。又据《陈方恪年谱》有如下之记载:“(1938年)夏,著名金石考据家、书画家、南社诗人蔡哲夫困居在避难的安徽省当涂白纻山,遭受日军和当地汉奸地痞凌辱。其妻谈月色辗转来南京,向维新政府的梁众异、陈群、吴用威等旧友求助。不久,伪当涂县警察局长张四郎接南京来电,将蔡哲夫一家送至南京。原在淮海路的蔡宅已被日伪人员强占,索要无望,赁居鼓楼二条巷一偏院。此处为康乾间著名诗人杜浚寓所‘饥凤轩’,蔡哲夫夫妇遂将室名命为‘雏凤轩’。”

蔡哲夫(二排左六)

蔡哲夫晚景坎坷,境况日非,犹有雅人深致,颜其居曰二条一廛,又名茶丘、茶思茶喜茶四妙之亭,这是因为杜浚嗜茗饮,号茶村。他认为既有花冢,于是将残茗聚而封之,谓之“茶丘”。蔡哲夫因仰慕杜浚,也号茶丘居士,别署茶丘残客,苦中作乐。

一九四〇年二月二十日,蔡哲夫邀集陈方恪、王蕴章、张次溪等十七人,为杜浚生日作茶寿之会,并请国画研究会的画盟卢子枢为其作画。黄宾虹题曰:“茶村挟济世才,丁时数奇,忧患流离,羁栖转徙,其所以诗,读者谓天宝之杜甫,义熙之陶潜。以蔡君之才之遇,方之茶村,古今一辙,当无不同。”

据郑逸梅《南社丛谈》说,蔡哲夫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因心脏病猝发病逝南京。因丧葬费无处着落,南社友人,诗朋印友陈啸湖、陈方恪、陈寥士、张次溪等人筹商,决议分发《为蔡哲夫先生求赙启》,稿由陈啸湖拟就,其贫穷潦倒至此!

谈月色感念友人尚义,忍痛一一画梅治印答谢。后谈月色为之编次《寒琼遗稿》,欲为付梓,以阮囊羞涩,惟有醵资刊行,其所发《小启》有云:“先外子漂泊四方,坎坷一世,杜子美放歌巴蜀,伤乱为多;屈大夫泽畔哀吟,忧时实甚。付诸剞劂,聊以阐幽,祸及枣梨,未尝计虑。但子云受生前覆瓿之讥,而简斋有死后搜瘢之喜,固有非未亡人所敢雌黄也。”一九四三年四月《寒琼遗稿》刊成,陈啸湖为之序云:“寒琼神交遍宇内,宇内谈艺之流,罔不闻声相思,裁笺赠答。”

蔡哲夫诗集

蔡哲夫一生金石书画诗文无所不能,识见广博,绝不同于流俗,而且著述等身;为文为诗为词则有《寒琼室笔记》《茶丘契阔》《有奇堂诗集》《蠡楼词》《寒琼遗稿》等;为金石文字学则有《印林闲话》《说文古籀补》《缪篆分韵》《画玺录》《印雅》等;为碑版考证则有《环字访碑续录》《寒宬碑目》《寒宬金石跋续》等;为文房雅玩则有《壶雅》《宋锦》《宋纸考补》《漆人传》《瓷人传》;以及碑帖、考古论文等,硕果累累。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陈晓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