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曾是历史风口浪尖的一抹文采焕然的亮色,他曾办过报纸,激扬文字,为革命奔走呼号;做过教育厅长,厉行教育改革;他是诗人,几多诗性风流;又是学者,潜心梳理诗学源流。他曾经积极入世,也曾激流勇退遁入书斋;他生前轰轰烈烈,如今寂寞身后!
■蔡登山
黄节(1873—1935),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又号蒹葭楼主,人称南国诗人。广东顺德人。出身富裕商人家庭,不幸的是,十月丧父,家道败落,靠嫡母谭氏、生母何氏变卖家产抚养成人。生母何氏十分注重黄节的学业,亲自教授四书五经。“八岁我爱书,夜窗灯如晦。我读辄不忘,母命再促睡。”他闭户问道,潜心于学问。
黄节
一八九五年,二十三岁的黄节跟随理学大儒简朝亮学习,在读书草堂认识邓实、邓方、任元熙等好友。后入广州花地云林寺潜心读书。一九〇〇年前后,漫游各地,北登长城,出山海关,浪迹大江南北,广泛接触进步人士,逐渐形成反清革命思想。
一九〇一年黄节回到广州,与友人杨渐逵、黄汉纯、欧阳日瑚等创办“群学书社”(一九〇五年改名“南武公学会”)。一九〇二年,赴河南参加顺天乡试,因痛感腐败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在策论中力陈同仇御侮方略,为同考官袁玉锡所赞赏,联络十八房考官合力推荐,但遭主考官陆润庠阻抑而落第,遂绝迹科场。他一意从事文化救国事业,于是转赴上海,与同学邓实创办了《政艺通报》,成为中国最早的“讨论时政、研究社会病状、探讨救国图存方案”的综合性刊物。他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有言:“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其说以为宜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不宜醉心外国之文物,并其所短而亦取之,并我所长而亦弃之。”
黄节
一九〇五年,黄节有感于民族文化正处于存亡之际,不顾亲友反对,回乡变卖祖业,返沪与章炳麟、邓实、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并成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目的是“庋藏古今书籍,搜罗秘世图书。”主要收藏有明末抗清及清代史料,共积十六万余册,附有美术、译文、报刊,供会员及会外好学之士阅读。又以“保种、爱国、存学”的宗旨创办《国粹学报》,阐发学术传统,发起民义,伸张民权,传播反清思想。后期,《国粹学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清政府派蒯光典出面收买,但却被黄节和邓实两人严词拒绝了。同年,又主编《广州旬报》和《拒约报》,揭露美国华工受迫害的实情,鼓吹反帝爱国思想。一九〇七年赞助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次年参与组织南社,以诗文宣传革命。一九〇九年,赴香港加入同盟会,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写下大量爱国诗文。一九一一年秋,广东光复,黄节返粤后,曾合创南武公学会、南武中学堂,并出任省高等学堂监督,替都督胡汉民草拟《改元剪辫文告》《誓师北伐文》。
民国肇建,黄节积极投身政界和教育界,先后任职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北平铁路局,但任职时间都不长。袁世凯策划“君主立宪”期间,黄节频频撰文抨击,曾两度致函刘师培痛斥其愚昧行为,表示“斯议一出,动摇国本,招致祸败”。却遭到袁党的仇恨和监视,一度避居天津法租界友人周觉民寓所。此后不再参与新闻舆论工作,专心致力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随着对现实的失望,思想亦渐趋保守。
◆
一九一七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授中国诗学。红楼的名师,各有其怪杰谑相。在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政方针下,新派旧流,各显神通。黄节在北大讲课的印象,大概可以概括为“旧”。然而又不像辜鸿铭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的辫子,还在课堂上带一童仆为他装烟倒茶。黄节有“旧”的求学背景,也有“新”的自觉探知,所以他的“旧”是中庸而实在。他一贯着长袍,上课郑重其事,连微笑也不曾有;讲诗,用的是传统的笺注法,都写在讲义上,然后并印成书,《汉魏乐府风笺》便是;他做旧诗,集旧书,精于书法,连带还藏砚;课上讲解诗歌,课下与学生来往唱和,这一来一往甚至让高足李韶清变成了自己的女婿,真是皆大欢喜。一九二三年三月,黄节应孙中山之召,到广州任元帅府秘书长,旋因政局不佳,仅一个月就辞职,返回北大继续任教。
一九二八年六月,黄节应李济深之聘,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广东通志馆馆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他上任后,立即召开了全省的教育行政会议,提出“救身之道”,“一方宜重视德育教育,一方宜发展职业教育”,广东的“学风遂变,由嚣哗归于敦肃”。一九二九年在江孔殷和杨寿昌的引荐下,冼玉清拜见黄节,而不久后黄节因诸事掣肘,于同年春遂坚决辞职避居澳门,同年夏天冼玉清回澳门,再度与黄节见面。她曾回答黄氏询问作诗之法,云:“远溯风骚,以明诗人风世励俗、温柔敦厚之教,与骚人忠厚缠绵、言情叙景之法。近探汉魏诗之造意,与六朝之造词;而十九首之婉转附物、惆怅切情,与陈思王之隽炼喷薄、阮步兵之腴厚遥深、陶渊明之冲澹精拔、大谢之奇丽蕴凿、小谢之清发风华,皆为诗学不祧之祖。下及有唐一代诸家之变化,和李太白之风韵超迈、纵横飘逸,与杜工部思力之遒厚、沉郁雄奇,皆诗学当循之门径。”颇为黄氏所赞许,从此两位岭南诗人过从甚密,冼玉清更常读黄晦闻之《蒹葭楼诗集》,以学习其诗法。
黄节《蒹葭楼诗》
同年秋黄节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习。十月,冼玉清复见黄节于北京大羊宜宾胡同之“蒹葭楼”,并以其所作《碧琅玕馆诗钞》呈览。黄氏批曰:“陈想未除,陈言未去,独喜其真。”其意要其“务去陈言”,追求“真切”。冼玉清终身谨遵此教诲,黄节过世后,她在回忆文章说黄节时常对她说:“昔节庵语我,丰功伟烈,成不成有天意存焉,至以区区作诗岂亦不可能成就耶?节在以此勉仆,仆以此勉学也。”节庵乃是指梁鼎芬,他与黄节、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由此可见,“蒹葭楼”沉雄郁勃、去陈出新之诗风和沉潜笃定心无旁骛之治学精神,在在都是冼玉清学习之楷模,而最终卓然成家。
◆
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的“课堂笔记”,所记为他的老师黄节二〇年代末在清华大学的讲课内容。黄节一向教学认真严谨。据萧涤非回忆,黄节开过一门选修课,只有两个人选修,有时候一人请假,课堂上就只剩下萧氏一人,黄节照讲不误,依然声如洪钟,隔壁教室也能听见。又有一次萧涤非去拜访老师,一进门就看见老师满头大汗在书堆里翻找书籍,萧涤非询问得知是在查找曹子建诗中的某个典故的解释,一边翻书还喃喃自语说:“还没查到,明天就要上课了,这可怎么办?”萧涤非大吃一惊,这课程老师已经讲解过好几遍了,大可按照旧时的讲义继续讲下去,居然还费心地重新备课,一个典故查不到,竟然紧张成这样子,足见黄节对待课程和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难怪吴宓这样评价黄节,他认为黄节的学术和教学的能力都十分出众,他说:“黄先生所以为今日中国诗学宗师者,以其兼为诗学家、诗人,研究与创造,二者均能登峰造极。”
黄节 诗二首
一九三三年,时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得知黄节要出版自己的诗集《蒹葭楼诗》,特意给黄节寄去二千大洋,希望资助黄节编辑出版书稿,黄节拒收。经友人劝说,最后还是将诗稿寄去,并严正声明未经他同意,诗稿“一字不得移易”。《蒹葭楼诗》,凡四百四十余首,除二十三岁作三首外,余皆三十四岁至六十一岁,二十八年内之创作所得。“蒹葭”一词,盖出自《诗经·秦风》第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篇。黄节喜其高逸出尘,清新有致,特取为楼名,其诗集遂顺理成章命为《蒹葭楼诗》。
黄节《蒹葭楼诗》定稿本
一九三四年秋季学期开始,黄节有感于国破山河,在北京大学原本的毛诗课改讲顾亭林诗。名作家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记述了“九一八”之后黄节在课堂里讲顾亭林《海上》诗的情景。当他诵至“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陪着顾亭林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足见诗人拳拳的爱国之心。
黄节 书联
二〇〇八年,黄节唯一健在的亲炙弟子王越教授接受采访时,回忆起恩师当年难掩的真情,王老当场即兴赋诗“长忆诗人噙老泪,红楼重说顾亭林”。黄节晚年家中依旧拮据,又债款在身,境况惨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黄节偶感身体不适,病情反复,但因为无钱及时医治,一直卧病强撑。一九三五年一月,黄节在亲见《蒹葭楼诗》样版十余天后,于二十四日病逝于北平寓所,年仅六十二岁。后归葬广东白云山御书阁畔。二月,黄节哀悼会以“国师”的规格在南京召开,追悼会由蔡元培、陈树人等发起,行政院长汪精卫亲临主祭,章太炎、胡适、李济深撰写挽联,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将逝者生平言行著述,宣付国史馆立传。胡适用“南洲高士徐孺子,爱国诗人陆放翁”来概括其一生。
黄节 诗扇
◆
黄节的诗集名为《蒹葭楼诗》,他一生成诗数量极丰,但自定义严格,《蒹葭楼诗》并没有完全收录他所有的作品。据《黄节年谱》记载,他于一九二八年“编成《蒹葭楼诗》初稿”。经友人和弟子多年的劝说,直到一九三三年他才愿意出版自己的诗集。据吴宓回忆:“黄师忽于一月二十四日(一九三五年)在北平寓宅病逝。幸遗诗《蒹葭楼诗》,已由今行政院长汪公(精卫)为师印行。”其诗集是由他自己勘定,最能反映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对于“蒹葭”二字,寄寓深广,他有《自题蒹葭楼图,寄宾虹索画》云:
愁入蒹葭不可寻,闭门谁识溯洄深。
江湖一往成回首,风露当前独敛襟。
遗世尙多今日意,怀人空有百年心。
凭君为写伤秋句,应与鸣条和独吟。
诗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悲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时人对他的诗更是推崇备至,有“章(炳麟)文黄诗”之说。黄节的诗既有唐诗的文采风华,又有宋词的骨格峭健,刚柔并美,因而有“唐面宋骨”之誉。在诗歌取向上,黄节十分推崇北宋江西诗派的陈师道(后山),特别刻有“后山之后”的印章。陈三立推崇他“格澹而奇,趣新而妙,造意铸语,冥辟群界,自成孤诣”,“卷中七律疑尤胜,……于后山为近”。黄节主张以诗救世,但他却曾一度长期中断创作,甚至兴起放弃写诗的念头。他早年曾避居广州僧寺闭门读书,约莫有十年的光景(一九〇五年之前),其间甚少作品。他诗中说:“自子(按:友人邓秋门)之死我深居,读书十载在山泽。岂知出游壮岁后,懒复治诗困行役。”之后,或因游历在外、或因感于局势动荡而更无心写诗。尔后,他又表示“收尽狂心自去年,余年甘亦附诗编。”宁愿写诗以打发余年。他在晚年写的《我诗》有深刻的反省,诗云:
亡国之音怨有思,我诗如此殆天为。
欲穷世事传他日,难写人间尽短诗。
习苦蓼虫惟不徙,食肥芦雁得无危?
伤心群贼言经国,孰谓诗能见我悲!
黄节以诗鸣世,章太炎在其墓志铭说:“其为学无所不窥,而归之修己自植,然尤好诗,时托意歌咏。”积累深厚的国学功底,在诗歌里体现他渊博的学识。同时,他的诗中也记录当时的许多社会现况,颇有“以诗记史”的意味。他的诗作以“凄丽深婉之音”,汇聚南北文风,在岭南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岭南一代宗师。
黄节 《曹子建诗注》
黄节的《诗学》是近代中国诗学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它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剧考》、鲁迅的《中小学说史略》一样具有学科奠基意义。《诗学》的成书其实早在一九一〇年黄节执教两广优级师范之时,当时书名叫《诗学源流》,后在北大任教期间,至少经历两次修订,形成今日《诗学》其貌。所以,《诗学》堪称中国最早的诗学史。在此之前,中国诗歌史未见有专书讨论过。
黄节注重从诗体的角度加以考察,重点突出诗“体”、源流和“变”三者的互动。学者刘怡伶指出,尽管黄节的诗学理论多延续传统说法,无甚突出之见解,从与同时期诗人黄遵宪、梁启超的比较中或可得证。易言之,若纯以诗学理论视之,黄节在中国诗学史上的意义恐无法突显,然若配合其实际创作以分析之,则其对诗歌之内容与形式的若干看法,即有较大的讨论空间。黄节的诗论和他的注诗(他注了许多诗,有《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并非没有他独创之见,但从其创作层面而言,黄节写诗的成就仍高于论诗及注诗,因为其诗的内容和题材,紧扣时代的脉动、正视现实,表达自己独具的情感,此于当时盛行模拟之风下,无疑有其可取之处。
黄节 自题蒹葭楼图
黄节的品性,低调而又多面。他是诗人,《蒹葭楼集》之下,几多爱国豪迈,名士风华;他是革命者,剪辫、灭清,反对续订美对华民工不平等协议;他又是保守派,长衫、纳妾,远离“新文化运动”风波浪潮。
黄节,一个被周作人以“愤世嫉俗”四字相评的晚清知识分子,一个儒雅、敦厚、内敛外表下慷慨激昂的真性情,应该被我们铭记。但他始终甘愿撤身众人呼号声之后,做一个奔命于地方教育与学院讲授的“幕后”之人。纵然他曾应孙中山之邀赴港共商反清大计;奋笔疾书成功营救被袁世凯监禁的章太炎;又或“以诗教弟子”,范文澜、朱自清、俞平伯等大家皆受其诲晤……(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清华周刊》以《乐府清商三调》为题,刊出黄节与朱自清的三封往来书信,讨论乐府清商曲调的分类与演变。)但仿佛正是他的内敛,成就了百年后的“被遗忘”!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00:17
5级大风航拍邂逅深圳西部绝美日落盛景 4月22日,哪怕面临着5级大风的挑战,我依旧无畏前行,用航拍镜头捕捉了深圳西部那震撼人心的日落景象。画面中,广深沿江高速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城市与大海的脉络,在余晖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不远处,无垠的大海与天空相融,波光粼粼,尽显辽阔与深邃。而画面右侧,机场上飞机起起落落,仿佛穿梭于天地之间,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大自然与城市的和谐之美,希望这份独特的视觉盛宴能带给你心灵的触动。 据悉,4月23一25日广东省将迎来汛期首场暴雨过程。25日深圳(含深汕)将出现局部暴雨伴强对流天气过程。#读特小记者#
00:30
一年级读特小记者小试身手!亲手制作香甜南瓜饼 今天,我这个读特小记者化身“小小厨师”,在厨房里完成了一次超有趣的挑战——亲手制作南瓜饼! 我先和妈妈一起挑选了圆圆的南瓜,把它洗干净、削皮、切块,再放进锅里蒸熟。看着南瓜在锅里慢慢变得软软的,我心里可期待啦!南瓜蒸熟后,我用勺子把它压成泥,加入香香的糯米粉、甜甜的白糖,揉成面团。面团软软的,摸起来可舒服了!接着,我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压扁,还在上面按出了漂亮的小花图案。最后,把做好的南瓜饼放进锅里煎至两面金黄,不一会儿,厨房就飘满了甜甜的香味! 咬一口自己做的南瓜饼,又软又糯,甜丝丝的,比买的还好吃!这次制作南瓜饼的经历太有意思啦,我不仅学会了新本领,还体会到了动手的快乐!以后我还要尝试做更多美味的食物,和大家分享我的“美食小成就”!#读特小记者#
00:56
图腾影视😁😁😁😁
《滩涂上的翡翠森林》 #读特小记者# 在深圳的怀抱中 有一片神奇的红树林 宛如绿色的梦境,静谧而安详 高大的树木,肩并肩 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穹 叶子在风中,轻轻吟唱 诉说着古老而新奇的故事 阳光洒落,金色的光线 穿过枝叶的间隙 在地上描绘出,奇妙的图案 那是光与影的交响 海边,海浪轻拍沙滩 如同温柔的摇篮曲 红树林矗立于此,坚定不移 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天地 在这片绿洲,自然的奇迹 白鹭翩跹,海鸥翱翔 在蔚蓝天空下自由地歌唱 我深爱着这片深圳的红树林 它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礼物 蕴藏着快乐,蕴藏着美好 在我心中,永远璀璨夺目
#读特小记者#今天我来到深圳大剧院欣赏了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这场舞剧太精彩啦,像一阵旋风,把我卷进了一个充满侠义与梦想的世界。 一开场,舞台上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老香港,街道、店铺都很逼真。灯光一亮,演员们登场,他们的动作又快又有力,一招一式,看得我眼睛都不敢眨。我最喜欢的是叶问和其他门派掌门比武的片段,叶问的咏春拳,一会儿像流水一样流畅,一会儿又像闪电一样迅猛。其他掌门的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和太极拳也各有特色,螳螂拳的动作像螳螂捕猎,又快又狠;八卦掌的脚步轻盈,转来转去;八极拳刚猛有力,每一下都像是能把空气打碎;太极拳则慢悠悠的,却感觉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们的对决,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看得我热血沸腾,忍不住和观众们一起鼓掌叫好。 除了精彩的武术动作,这部舞剧还有很感人的地方。叶问的妻子生病了,叶问不得不离开她去打拼,他们离别的场景,让我心里酸酸的。还有猪肉荣为了保护叶问,勇敢地挡下了坏人的枪,叶问抱着他痛哭的画面,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从这些情节里,我看到了叶问的无奈和悲伤,也看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舞剧里还有一条关于电影剧组的故事线,虽然一开始我有点不太明白,但是看到后面,我发现这条线和叶问的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剧组的人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坚持,这种精神和叶问练武、开武馆的坚持是一样的。这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梦想,还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看完《咏春》,我对中国武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喜欢传统文化了。我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舞蹈和武术,还学到了很多道理,比如要勇敢、善良,要珍惜身边的人,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以后也要像叶问一样,做一个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