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9天的省级非遗活动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已经正式落幕,作为深圳目前规模最大的庙会活动,累计吸引了200万名市民和游客参与,西乡“三月三”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相关流量超过6亿。
一年一度的西乡“三月三”庙会,是本土市民和港澳台同胞参与最广、影响深远的非遗文化活动之一,也是深圳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西乡“三月三”庙会,深港同宗同源的文化盛会。
“有目共睹的是,今年的活动格外热闹,深受市民朋友追捧和各地网友喜爱。”西乡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我们不仅弘扬和传承深圳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又以庙会为媒,融合多元,市民可以在此沉浸式地体验到各类非遗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又传承创新,搭建文化+平台,推动西乡文旅融合发展,展示西乡的人文烟火气。”
毋庸置疑,这样有了更多人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火”起来了,更“活”起来了。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深港同宗同源的恢宏阔大的文化盛会
步入宝安区西乡街道真理街,古风古韵扑面而来,青砖红窗、绿树楼宇相映成趣,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北帝古庙坐落于此。“三月三”庙会本意是北帝庙为庆贺北帝诞辰而举办的祭祀活动,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庙会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积极参与的民间文化活动,成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和戏曲艺术的大荟萃、大展演。
巨龙激情舞动,醒狮穿梭会合,“飘色”临空而立,“英歌”在激情昂扬的锣鼓声中变换队形动作、大踏步而来……4月17日,西乡街道省级非遗传统文化活动——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如约而至,百余支队伍巡游表演,市民争睹这一非遗文化盛会。
今年的巡游路线从1.4公里延长至4公里,巡游范围扩大到宝安大道辅路、西乡河东路,3000多人组成的100多支巡游队伍从西乡公园出发,沿着北帝古庙、王大中丞祠、绮云书室、玄坛古庙一路前行,巧妙地将西乡社区的历史文物古迹穿点成线。
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不仅是巡游路线和规模扩大了,巡游当天有超过50万人次到现场参与,后面每天到庙会活动现场的也有10万至20万人次之间,累计超过200万人次到现场。“这个人流数据也是空前的。”西乡北帝古庙理事会会长黄镇光介绍说,“不仅是巡游当天,后续每天还举行文艺表演、非遗展示等多场活动。”
“从2009年开始,‘三月三’庙会得到了西乡街道办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因为庙会活动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近年,庙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大大地超越了此前历届,成为深圳、大湾区的又一项民间盛事。”黄镇光说,今年是“三月三”庙会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后的第一次集中展现,从巡游规模来说,就由原来的60支队伍增加到100支以上,9天的庙会活动可以用恢宏阔大、异彩纷呈来概括。
舆论认为,西乡“三月三”本身就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加之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场庙会活动已经成为凝聚西乡人以及从西乡走出去的港澳台同胞的同宗同源的文化盛会,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像此次庙会现场的几个巨型花牌(装饰纸扎),有着浓浓的港风,这也是香港市民十分常见的表达喜庆的传统方式。
“很多香港同胞回到西乡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北帝庙。”在庙内,墙壁上有一幅长卷画作《西乡晚清繁华录》,还原了西乡墟昔日繁华景象,被誉为“西乡的清明上河图”,也是由西乡当地居民和香港同胞共同绘制。4月17日当天,西乡街道组织统战代表人士集体观摩巡游活动,就有包括香港宝安西乡同乡会在内的300多人参加。有几位海外侨胞,还从加拿大、澳洲等专程“打飞的”回来。
一场融合多元的文化展示: 以高度文化自觉为“非遗”项目构建载体
作为岭南重镇,滨海名城,西乡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全国各地都有庙会文化,而西乡的庙会文化也有着其特有的地域特色。“我们是临海庙会文化。”西乡街道有关负责人在向媒体介绍“三月三”庙会情况时说,有着百万人口的西乡作为一座移民街区,有着海纳百川的性格,“我们更要以庙会为契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各类‘非遗’项目搭建融合多元的展示平台。”
今年,西乡街道以庙会为契机,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了非遗传统文化展映场,让非遗文化在展演中深入人心、在互鉴中璀璨荟萃。
劳动社区基围特色队、龙腾社区企业代表队、蚝业醒狮队、河西醒狮团等社区队伍均积极参与,或展示社区历史,或展现社区文化发展情况。除此以外,工会劳模代表队、优秀党员代表队、“学习强国”巾帼宣讲队、西乡禁毒宣传队等也参与其中,对西乡特色队伍进行展示。
连日来,在西乡步行街“学习强国”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对西乡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锔瓷、黄汉章中医疗法、九嶷派古琴艺术、双皮奶传统制作、传统非遗木偶……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流传多年的厚重历史。这些历经多年传承下来的生活习俗、民间技艺,形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迷人的气息。除此以外,西乡街道还举办非遗专题座谈会,邀请专家共同探讨非遗保护和传承办法。
为突出非遗特色的庙会现场,西乡还特别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梅岭飘色、英歌舞、潮州大锣鼓队参加。首次来深参加庙会活动的国家级非遗“英歌舞”队伍在巡游期间更是引发路人强烈围观。今年春节期间,“英歌舞”刷屏一度冲上热搜,成为非遗文化的“网红”。参加本次庙会巡游的普宁槐美英歌队领队王伟忠说,他很荣幸能受邀参加此次庙会,见证了宝安本地以及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融合碰撞交流,希望祖国的非遗文化能多交流组团“走出去”,并一直传承下去。
正如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所说,“本质上,庙会就是一个个文化整合的空间,不同来源的人在这里发生了联系,展示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
一场传承创新的文化实践:注入新的元素和理念,传统文化“火”起来,更“活”起来
“你到西乡‘三月三’庙会打卡了吗?”这几天来,在抖音、小红书等以青年人聚集为主的网络平台,西乡“三月三”庙会刷屏了,众多00后网友自发推广西乡“三月三”庙会。在主流媒体领域,包括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中央、省、市媒体采用直播、图文、深度报道等形式推荐西乡“三月三”庙会,巡游当天有超过400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相关报道的阅读量累计超过1.2亿。
值得留意的是,在一些面向海外人士的媒体平台,西乡“三月三”同样备受关注。如香港商报组织了多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了50万;深圳日报(英文版)用精美的英文短视频的形式向世界推介了这项非遗热闹事;广东线上国际传播大平台“云山岭南”同样遍邀国际友人来深圳逛庙会。
评论认为,世人眼中庙会是“传统”的,而在深圳,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这无疑是对整场活动最好的褒奖。这是因为,在主办方的策划下,除了传统文化节目外,庙会活动还融入航模展演、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山海融合音乐会等一系列新潮活动,让“古”庙会有了“新”潮范。今年,更设置了50个摊位美食嘉年华,让游客在欣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能一饱口福。
传统文化“火”起来,更“活”起来了。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北帝诞正诞日。当天上午10时,数十支狮队伴随着急促的鼓点,从四方欢腾而来,燃爆全场。10点半,“太公分猪肉”开始,一只只形态完整、色泽金黄、皮酥肉嫩的烤乳猪把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带给每家每户,更将庙会气氛推向高潮。在西乡真理街,粤剧传统曲目、舞麒麟、古筝、汉服秀等演出轮番上演,让游街群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庙会表演队伍中,我们还看到一个“突兀”的身影,固戍龙狮队的鼓手居然是一个南非的黑人小伙子。
这一天,超过20万人次参与和分享了这一份物质和精神的富足和喜庆。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真理街街头,热闹的庙会不禁让现年74岁的老伯林光华回忆起过去:“我的太爷爷辈到西乡做生意,后辈都留在西乡发展,西乡是一片福地,旧时居民从事渔业、蚝业、农业、盐业均有,物产丰富,每到‘三月三’也要举行庙会活动,以期盼风调雨顺。”他说,“举办这样的活动,帮助我们留住了乡愁,留住了西乡的根脉,还反映了时代特色。”
●记者手记
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
“有得睇 ,有得食,今年的庙会比往年更热闹!”采访中,多位长者说,“这是几十年来,见过最热闹的‘三月三’庙会了。”有位旅居海外的老人在吃完万人大盆菜后还表示,“明年一定要带孩子回来看看!”
这些天来,以庙会为媒,西乡让非遗项目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内涵,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同时,让庙会这样的城市记忆更加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群众,保护传承最终要走进群众。”
我们看到,依附于这场庙会活动坚实的群众基础,西乡街道不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社区建设和民生服务中,也将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非遗“活”当下,更提起了人们的精气神。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朱玉林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