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影像记录40年变迁,摄影家吴峻讲述深圳记忆

读特见习记者 郑志鹏
2020-08-08 19:25
摘要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我谨向不同领域记录特区成长的摄影人致敬!" 8 月 7 日,深圳市新联会"新力沙龙"系列讲座在鸿昌广场开讲,摄影家吴峻发表题为"特区图鉴 40 年——聚焦同心 见证美好"的演讲,展示了何煌友、江式高、周顺斌以及他本人的数百幅摄影作品,生动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的历史变迁。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我谨向不同领域记录特区成长的摄影人致敬!" 8 月 7 日,深圳市新联会"新力沙龙"系列讲座在鸿昌广场开讲,摄影家吴峻发表题为"特区图鉴 40 年——聚焦同心 见证美好"的演讲,展示了何煌友、江式高、周顺斌以及他本人的数百幅摄影作品,生动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的历史变迁。

吴峻从事新闻摄影 30 余年,多次获得全国大奖,他钟情于摄影,常以新闻眼光、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去发现题材,记录身边生活的变化,把握细节,用感动自己的瞬间去感染读者。他尤其钟情于体育摄影,觉得那是速度与激情交织、力与美的再现。他说:"体育可以改变世界,运动可以带来健康,摄影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快乐,所以我默默坚持着。"

▲吴峻《深圳足球队》

吴峻用镜头记录了无数深圳体育人,对深圳大运会最为记忆深刻,他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记忆,更是奉献给全人类的记忆。"

▲吴峻《舞》

早在特区建立之前,深圳老一辈摄影人就开始用相机记录,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吴峻介绍,已故摄影家何煌友于 1969 年转业到宝安县文化馆工作,是最早用相机记录深圳的人之一;江式高今年已 86 岁高龄,1981 年参与深圳特区报的创刊工作,他提倡一只手写作一只手照相,是年龄最大的同时用文字和图片报道深圳的人;周顺斌是基建工程兵出身,也是最早用镜头捕捉工程兵参与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建设的摄影人,他拍下的照片多达几万幅。几年前,周顺斌出版基建工程兵摄影集,书名叫《这支队伍》。

▲何煌友《标语》

▲何煌友《大家乐》

正因为有了这么多深圳早期甚至"史前特区"的摄影作品,人们才更加惊叹特区的巨大变化。摄影家周顺斌出席了现场活动,他和其他摄影爱好者及"老深圳"们的参与互动使这场演讲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周顺斌《升》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地标性建筑不断涌现,而城市建设背后人物的成长和命运改变更加让人感叹。周顺斌 1984 年的作品《升》获全国摄影金奖,拍摄了建筑工人邹洪涛指挥塔吊时的情景。20 多年后,媒体找到了邹洪涛,摄影人与作品中的主人公重逢并在当年的建筑下合影留念。周顺斌另一幅作品《夜校里》,拍一位母亲在夜校苦读,旁边有一个"光腚娃"。后来他通过媒体找到了"光腚娃",娃叫张恒,已经长成 30 岁的帅小伙。周顺斌与张恒及其母亲一起的场景,让人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周顺斌《夜校里》

吴峻以近 40 年媒体生涯的积淀,让不同时期不同摄影家的图片说话,为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堂生动的深圳历史课。

▼吴峻摄影作品

▼何煌友摄影作品

▼江式高摄影作品

▼周顺斌摄影作品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郑志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