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大理是柔软的、柔美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更是将这样一个沉静古朴、山水秀雅的世外桃源渲染得纤尘不沾,于是设计自己也是陶渊明,奔大理而去,不闻电话响,不听嘈杂音,静静心,发发呆,看看书,逛逛景。
见了面,与想象的差异不大,只是洱海出奇的阔,200多平方公里,本来是湖却称作海,看来也是有理由的。大理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已让人惊奇,冬春季节日照时数多、夏秋季节日照时数反少,也与别的地方不同。
所有的都指向一个“柔”字,柔的风,柔的水,柔的人。同事的朋友姓熊,早年是闯荡深圳的,我们恭敬地称“熊老师”,与一大理女子结婚,现定居大理,两人一脸甜蜜、一脸幸福,走路手拉手,坐在那儿紧挨着,唯恐中间出现缝隙。熊老师是搞音乐策划的,熊夫人是行医的,在诊所密密麻麻的瓶子、坛子之中,突兀、倔强宣示主权般地挂着吉他、二胡,还有一只猫在积了尘土的架子鼓上窜来窜去。
熊老师语气肯定地讲着自己的经历与感悟,熊夫人只是笑着,偶尔附和一下也是一两个字,极柔的感觉。很羡慕这样的组合,协调、默契且有层次,我说,“一个负责养身体,一个负责养灵魂。”诊所即他们的家,在喧闹的商业街的尽头,斜对面是一所中学,门前面有一棵很大很古老的黄葛榕,叶子油绿且盛密,不知这样的位置是精心挑选还是兴之所至?琅琅的读书声与另一头不绝于耳的叫卖声,连着的就是那一条窄窄的石板街道,你可将其融通,也可将其隔开,全由自己心境。
熊老师从行色匆匆、日夜兼程的深圳来到慢条斯理、从不着急的大理,想问问他适应吗?忍忍未讲。我们是满怀疲惫后才有慢下来的想法,还是快慢的节奏是可强制切换的?心平静下来是需要时间的沉淀,还是一个事件的考验?熊老师是娶了大理女子定居大理的,还是定居大理遇到自己真爱的?
走在古城街上,景色平和且诱人,古的东西有多少尚不得知,但那刻意营造的古的氛围是让人充分感知的,愿融入这个场景,也想记忆这个午后,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蓝天白云,没有叶子的树,两边的店铺是褐色的,有厚重感且有古朴的味道。忽然发现,那白云与树枝组成的图案正好是一张人脸,鼻子挺挺的,头发蓬松着,目光深邃且柔和地望着远方。
我相信那是望向远古,接下来我们去了一个大理石展馆,讲每一块石头都是15亿年前的艺术品,让我更坚信这点。大理产大理石,是知道的,馆里悬着一句话:“石因地而得名,地因石而生辉。”却是要求我们有更多、更广认知的。
知道大理石是一种石灰岩,是地壳中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仅可做建筑物的墙面、地面、台柱等,也可做碑、做塔,坚固耐用是必然的,所以一讲到大理石,最先圈定的标签就是——硬度够、抗侵蚀。
可待我看了丰富多彩、绚丽斑斓的大理石画,我倏然觉出大理石是软的,且本就是软的,内心柔软且炽热,却一味地以坚硬的躯壳示人,若内心不打开,你看到的只能是强硬或故作强硬。那无一相同的清晰纹理所组成的水墨丹青,是云,是峰,是江河,是小舟,是天空,是飞鸟,是眼睛,也是胸怀,再加上光滑细腻、亮丽清新的断面呈现,即刻,你就领受了大理石向你的问候、向你的倾诉、向你的表达,那是哀怨,或是挣扎,或是激情飞扬,或是浅吟低唱,徐霞客讲,“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
面对大理石画,对,就是大理石,剖开的大理石,你可悟出、理出许多种感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不同的体会,不同的心境。有印象派的模糊的、简洁的、过分强调光线效果、笔触自由的特点,有表现主义笔下扭曲的形象、对事实的偏离重塑、多彩的非真实的用色,有野兽派古怪的人物、荒诞的颜色、形状的对比、简单的符号、色彩的情感宣泄等等……
还有别的,重要的是,你意识到,你不只是在观看,你在体验,你在感受,你试图走进画中,必须身处其中,而且你惊奇而模糊地觉得,画面其实已经表现了、渲染了你的感受。这种自由——理解的自由、领会的自由即刻让你觉得满满的获得,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这就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罗丹的《吻》雕刻在大理石上,布朗库西《沉睡的缪斯》也是,那样的作品,给你的理解、给你的美感是指向性的,而眼前的大理石画,观看同样的景象,但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同样的东西,我们会有自己的成见、喜好和独特的阅历,一定会把这些东西不自觉地带入这个体验、感受的过程。
那个阳光慵懒的午后,长久的深情凝视,全身心的投入与交流,体会简单造型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因为简单,可以信马由缰,因为面对面,可以无拘无束,我觉得,我对作品的理解是对的、是准确的,远胜于标题的概括与提炼,重要的是,我坚定不移地认为,面对的作品,对面的作品,它也认可且接受我的理解,也鼓励我的理解,也理解我的理解,那是一种“心照不宣”。
“照”是物体与影像的关系,一模一样的,依照按照的,因为一样,无需再“宣”,所以是“心照不宣”,比“心有灵犀”更纯粹,比“心心相印”更充分。
馆里的总结耐人寻味,“大理,美到了石头里”,令我即刻想到,“美人,美到了骨子里”,是因为石头里的美、骨子里的美洋溢,才有了外在的美,还是外在的美收敛浓缩,才成就了石头里、骨子里的美?或者这原本就是两回事儿。
那个午后,干干净净的云,轻抚你脸颊的风,还有同事暖暖的、羞涩的笑脸,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状态中,柔软,柔美,柔和,是的,“和”最重要,还有心照不宣。
(原标题《心照不宣》)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