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笔记 | 苏轼《寒食帖》

吴练
2023-04-10 10:48
收录于专题:临帖笔记
摘要

《寒食帖》亦称《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47岁写的《黄州寒食两首》自作诗。

《寒食帖》 原帖尺寸:纵18.9厘米 横34.2厘米 临帖尺寸(局部):纵19厘米 横22厘米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十岁,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程氏亲授其读书, 给他讲古今之成败,其虽仅十岁,然辄能语其要。值得一提的是,其父苏洵,即《三字经》中讲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并专心教授苏轼读书。在其父母的悉心教诲下,苏轼20岁时,精通文学历史,每日能写文章数千字。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见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甚为惊喜,原想定为进士第一名,又对苏轼不甚了解,怀疑系假其门客曾巩之手,便放在了第二名;随后,欧阳修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苏轼得第一名。其时,苏轼仅20岁,在欧阳修的力荐下,苏轼顺利进入仕途。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府。上任后,他给宋神宗上书一封《湖州谢表》,此中提及“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被御史何正臣等新党上表弹劾,奏苏轼湖州上任的谢表中,用语暗藏讥讽朝廷,之后又牵出苏轼大量诗文捕风捉影,竟牵连39人,包括司马光等高官,史上称为“乌台诗案”文字狱。

苏轼由此被押京城送审,经过漫长审讯,判定为:“当徒两年,会赦当原。”意为:当判刑二年,但因目前朝廷发出“赦令”,其罪赦免。

经此一案,苏轼心境发生很大变化。由豪放、散逸、好善交友,转为在无意之中流露出的散淡无为,以及悲凉心志。

1101年,64岁的苏轼病逝于常州。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赠谥“文忠”。

苏轼散文、诗、词,题材广泛,文笔清新,豪放自如,一时独领文坛风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文人画,题材以墨竹、怪石和枯木为多。

《寒食帖》亦称《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47岁写的《黄州寒食两首》自作诗。其笔法遒劲沉着老辣,顿挫分明,整局跌宕起伏,气势宏大,如高山之瀑布,一泻而下。此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称: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颜真卿、杨凝式)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

最后一句评语,的确贴切,苏轼写此诗帖,绝未曾想到此帖将成为传世之作。

元符三年(1100年),《寒食帖》的藏家张氏邀黄庭坚观赏此帖,黄欣然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寒食帖》,行书17行,129 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标题《苏轼<寒食帖>》)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陈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