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之名最早记录“三说”
梁二平
2023-03-29 10:20

关于历史上最早记录“深圳”二字的时间,近日又有新说,算来已有“三说”。

一说,即网上流传颇广的“永乐八年”说。许多本土学者遍查历史资料,一直找不“永乐八年”(1410年)记录“深圳”二字的文献。近年来,本土学者撰写深圳历史的相关文章中,这个“永乐八年”说,已被多次否定。

罗湖“怀月张公祠”。

那么,这个谬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说是深圳某年某展览的说明中用过“永乐八年”说。另有一种推测,这个说法可能是罗湖《张氏族谱》载“永乐八年张氏迁居隔塘”之误传。笔者觉得后边这个推测有点道理。明中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墈村、罗湖村、隔塘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等村,而名为“深圳”的那条水沟,就在今天的东门西边。由明到清,张氏一直是罗湖的大户旺族。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深圳墟”都由四个张姓村负责经营管理,张氏的“怀月张公祠”,至今仍在东门旁边。近日笔者到这里考察,此地正拆迁,不知会不会动张家这个大宅门。

还有一说是“康熙二十七年”说。

此说为本土学者广泛使用。新安知县靳文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主持编修的《新安县志》是存世最早的新安地方志。此志三个条目下记有“深圳”:一是“地理·墟市”记有“深圳墟”;二是“兵刑·墩堡”记有康熙七年(1668)新安县计划建造墩台二十一座,其中有“深圳墩台”。后来“不甚紧要”的“深圳、五通岭、大梅沙、小梅沙四座,改作瞭望台,每台设兵十名。”三是“地理·梁”中记有“惠民桥,在深圳。”多数人认为,这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记载“深圳”二字的史籍记录。

罗湖《张氏族谱》载“永乐八年张氏迁居隔塘(水贝村)”

近来又有新的发现,同道刘深在“深圳历史群”里说,康熙十二年(1673年)汪永瑞纂修《新修广州府志》(原书五十四卷,存世四十四卷,影印抄本编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39)卷十五·兵防,记有“曰深圳墩台,改作瞭望台”。于是,又有了“康熙十二年”说,是为“第三说”。

为什么“深圳”或当时的新安,会记入广州府志。大明代元,于洪武元年(1368年)将元朝的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当时广东省设有十大州府,上六府:广州府、肇庆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清代,广州府管辖14县,包括南海县、番禺县、顺德县、花县、东莞县、从化县、龙门县、新宁县、增城县、香山县、新会县、三水县、清远县和新安县。所以,新安县被广州府志所记,于是有了“曰深圳墩台,改作瞭望台”。

不过,细究此志,还有一个问题。广州知府汪永瑞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主持修志,由官学教习(八旗子弟学校的教官)杨锡震编纂。不久,汪永瑞死于任上。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杨锡震归乡,无力刊刻五十四卷之多的志书,仅留下抄本。此抄本的版式、版心、式样与刻本相同,应为定稿本,但何时定稿,不详。如此说来,汪永瑞的《新修广州府志》所记的“深圳墩台”,是否比靳文谟《新安县志》的记载早了15年,又难说了。

笔者在这里讲“三说”,是想呼唤同道能有更新的发现,为“深圳”之记,再续“新说”。

(原标题《“深圳”之名最早记录“三说” 》)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