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遇见老面厂 非遗手擀面乡村振兴玩出“新花样”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3-03-19 00:48
摘要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乡村振兴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也为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乡村振兴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也为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在湖南省桃江县修山镇,潮汕人小伙,“羞美人”修山面品牌创始人陈育海站在一排排高高挂起的手擀面前仔细检查着,一条“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他的脚下越走越宽阔。

桃江县修山镇的传统手工挂面“修山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九代传承人匠心守护。2017年,从深职院毕业2年的陈育海与创业伙伴钟超群第一次来到湖南桃江县修山镇。看着眼前的美景,吃着碗里的非遗面,陈育海坚定了留下来创业的想法。同年9月,二人共同接手了钟超群父辈创办的挂面厂,经营有着300年历史的修山面。他们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新建现代化厂房,创办“湖南省桃江世莲食品有限公司”,打造自有品牌“羞美人”。与大部分初创企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用工难、人才储备不足、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销路低等问题。得知此消息,深职院经济学院调研团队和陈育海多次探讨,实地走访桃江县政府、修山面作坊,采访非遗传承人,深挖“非遗+产业”融合点,厘清产品定位,优化产品外包装,为产品融入故事,对“羞美人”修山面进行品牌升级。

乡村产业和产品创新而言,不仅需要人才、技术和物质投入,更需要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跃迁。为此,经济学院调研团队与陈育海共同提出了手工面条产业“四化”的发展理念,即标准化、双碳化、数智化、高端化,探索地域手工面条产业发展新模式。在多方努力下,陈育海的公司与当地政府成立了桃江县面条产业协会,整合桃江县面条作坊,依托深职院经济学院科研资源,搭建起“政府+学校+协会+企业+作坊”五方联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面向企业制定并实施包括技术工艺革新、销售模式创新、管理规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内的10项措施。

将“非遗技艺标准化”是陈育海乡村创业几年来的重大课题,他深入车间,不断优化修山面生产关键控制点,利用数据化的手段持续优化“日晒面”的生产流程;他走进原料产地,与中粮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推动“降本提质”行动,产品品质、口碑显著提升。如今,这碗拥有300年历史的非遗面条成为了年销800万元的爆款产品。高产销、好口碑不仅拓宽了当地农民致富渠道,还为修山县当地中小型企业良性发展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老字号也能玩出新花样。在深职院经济学院调研团队与陈育海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久违的乡间美食,还是记忆中的村居生活,修山镇越来越多的场景被更多人看到。在这场乡村与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新时代青年奋进的力量也在不断放大。

(原标题《新农人遇见老面厂,一碗手擀面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