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首个“可移动式学校”完成首吊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实习生 谭苏昕
2023-03-16 17:58
收录于专题:光明教育
摘要

3月16日,长圳片区预制式学校EPC项目顺利完成首件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模块单元吊装。

3月16日,长圳片区预制式学校EPC项目顺利完成首件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模块单元吊装。项目由深圳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规划建造,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龙科技”)及中海建筑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设计、采购及施工,是光明区首个采用MiC技术建造的模块化学校。

项目效果图

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西片区,总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建设包括一个可容纳42个班的小学和一个可容纳12个班的幼儿园,建成后能满足超过2200人的教育需求,有效缓解片区义务教育学位压力,对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发展、全力答好“学有优教”民生答卷具有重要意义。

模块化技术实现校园“可移动”

由于该项目为非教育性质用地,学校需要按临时建筑性质修建,因此项目采用中建海龙科技创新研发的钢结构MiC技术体系建造。该技术体系在设计阶段对学校各功能单元进行拆分,每间教室由标准化模块单元组成,在中建海龙科技数字化工厂内完成每个单元模块的生产后,施工现场只需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快速组装。

凭借中建海龙科技独创的螺杆套筒连接系统专利技术,在提高现场模块安装效率的同时,使模块单元可灵活拆卸、异地建造,重复利用率可达70%,真正实现校园“可移动”的建造理念。项目建设周期为259天,仅为传统建造方式的一半,可节省70%以上现场用工量、减少超过75%的建筑废弃物,大幅减少因拆迁、重建造成的巨量碳排放。

科技赋能校园数字化建设

中建海龙科技将智慧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设计阶段,项目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对建筑各类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最优设计方案。

中建海龙科技自动化生产线

生产阶段,中建海龙科技凭借多年的工业化探索,对标制造业再度数字化升级,集成AGV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立体仓库、智能质检机器人,打造钢结构MiC自动化产线,每半小时便可完成一个模块单元的结构框架生产。

施工阶段,通过由中国建筑国际集团自主研发的C-Smart智慧工地平台,可对现场交通运输、施工进度、吊装工序等进行跟踪、整合、分析,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效高质量管理。

运维阶段,中建海龙科技创新开发校园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校园信息数字孪生,搭载智能化设备、能耗大数据、教学大数据、学生活动大数据,实现健康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的模块化管理。

绿色建造助力校园高质量教学

项目局部效果图

项目设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综合考虑校园模式特点、在地气候、未来发展等因素,设置连廊、架空及车库等空间,打造活动院落及外围绿化开放的运动场地,做到整体性、艺术性、层次性的完美统一,形成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适应性的教学场所。

项目墙体采用钢骨架+结构保温一体板+装饰板的结构体系,具备施工快速、无湿作业、安装精度高、空腔可穿管线、可形成复杂造型等优势。学校装饰装修应用集成墙板、石塑地板、毛毡板等无石棉绿色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且防火等级可达A1标准。校园外部采用装饰一体化景观围墙,与街道景观立体融合,增加视线私密性的同时可以隔绝道路车辆噪音干扰、尾气污染,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绿色、舒适的教学环境。

(原标题《光明区首个“可移动式学校”完成首吊》)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实习生 谭苏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